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建设是一个立足眼前、放眼未来的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其中,社会建设的生态目标的确立是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在"社会-自然"的整体性视野中,主体目标、组织目标、机制目标和价值目标共同构成了社会建设的生态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并进是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度建设亟需"生态化"的理性考量。以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为例,现行水资源制度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寻求制度更新的基本路径。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并治、供需平衡、整体性既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又是制度创新所应把握的根本原则,生态现代化的根本诉求将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的合理化安排,最终达至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它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对此,必须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执政兴国的新理念,确立生态优先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其实质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亦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由"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伟大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党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前瞻性回应,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时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建设应注重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因为和谐社会具有有机论、构成论和整体论所描述的理论内涵和特质,因此三位一体表现出有机性、构成性和整体性。在人生活的自然之网、关系之网和社会之网中,生命存在与延续、个体幸福与发展是有机的、整体的、关联的。在社会生活中,打破自然之网、关系之网和社会之网,鱼死网破的结局是环境生态资源问题、人性善仁信缺失问题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保障失灵问题。在对人而言生存与发展的大系统中,也需要"生态平衡"和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担负的重任——和谐社会建设也必须体现生态理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形成,是一个从不重视生态问题,到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生态正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正义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基础。其实质是用人类理性来反思人类对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主张对生态资源合理、正当、适度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改革落后生产和增长的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倡绿色消费观,广泛开展国际环保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保活动,以实现生态领域的代内公正、代际公正和自然公平,才能发挥生态活动对人类有益的价值,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指导,依据时代变化和国情发展的要求,将其发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这不仅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构建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与必然要求。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布局的互促耦合正向关联观之,现代化建设布局的调整是催生我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因应性重构的直接动因。在当前阶段两者之间存在张力和冲突,表现在现代化建设布局的均衡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侧重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化治理技术的进步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建构,应当从制度目标、治理体系、多元方法等方面进行多维度重构,摒弃传统单要素法律规范层级制度建构的生成思路,转而以综合评价标准的建构思路,围绕预防性、约束性、整体性和参与性等主导价值范畴,搭建以核心制度、基本制度为构造的融贯性制度体系,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各项调试需求。  相似文献   

10.
周鑫 《理论界》2010,(8):11-13
生态共享是指生态方面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为全体人民共同承担、共同具有和共同享受,是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生态共享的社会要求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坚持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的统一,坚持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统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生态马克思主义以生态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理性、人性异化,将社会发展的前景寄予"生态"的追寻之中。生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认为结构化思维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偏执发展,弱化了社会其它层面的应有发展;一方面倡导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化思维方式,提出建立整体化社会发展的可能路径,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性的相互交织的共同发展。整体化思维与整体性发展的"生态式"思考,为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视角,为"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生态问题进行批判并思索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是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和社会达到和谐发展,是当下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承继现代文明对社会正义的理解方式,可以从社会形态发展的意义上重新诠释社会正义的现代性意义。现代社会正义不仅具有以往社会正义的利益平等原则,更加入了生态的原则,体现为一种以生态正义为核心内涵的现代社会正义伦理学观点。在这种观点的照应下理解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与实践意义。从生态正义到社会正义体现的不仅是社会形态形式的进步,更加是社会形态实质的丰富。生态正义将人类整体性的思考方式纳入社会正义的构建之中,表达了生态转向意义上的文明建设的伦理价值,富有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对象,其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五个层面来进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以生态承载力为发展基础,做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以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政策引导,注重生态文明城市个性特点建设,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又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于制度建设,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理念、理论建设发展到制度建设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既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又要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的制度:第一类属于政府监管性制度;第二类是以市场主体交易的形式来实施的制度;第三类属于救济性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各种制度;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试点实践。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共同体建设是"三生教育"德育实践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之一。"三生教育"德育实践不仅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凸显家庭的协同功能、加强社会的历史责任,更为关键的是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卢霄  吕锦芳 《理论界》2022,(10):8-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总概括。生态文明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目标。生态文明社会的逻辑缘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新要求、中国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逻辑的结果;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发展视角下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探讨,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凝结与升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系统,需要从其逻辑缘起及基本特征方面整体把握才能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8.
屠凤娜 《理论界》2013,(3):80-8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目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生态意识欠缺、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内部不协调、外部衔接不够;保护和发展之间不平衡;管理和实施存在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树立生态观,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构建生态基础设施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代灾疫预防应改变只"防"不"预"的社会方式,重建以干预消灭灾疫隐患为主要任务的社会预防策略。为此,当代灾疫预防必须以"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为根本法则,以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为价值导向,以建设生境化生态文明为最终伦理目标,并以"生态优先于利益"、"需求优先于欲求"、"生存优先于发展"为伦理指导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困扰人们的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生态化发展及“两型社会”和宜居生态城市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对照“两型社会”目标及宜居生态城市标准和特征,基于衡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基础条件,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衡阳建设成为宜居生态城市是衡阳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