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杰作《红字》,是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了在加尔文教压抑下,人们的精神面统、思想矛盾和生活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同身体畸形的丈夫罗格·齐林提斯失散后,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因怀孕被察觉。由于拒绝讲出自己的情人,被政教合一的情教法庭判处带上红色“A”宇(Adultery意为通好)当众受辱。全书以红字“A”为线索,作者采用了象征的写法,把主人公海丝特的命运和不断改变着意义的红字“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红字》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界名著。海…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4):132-135
自《红字》问世以来,始终存在着不同意见,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其实,真正使得小说具有无穷魅力的则是作品讲述的一系列伦理事件及其带来的启迪和思考。《红字》的真正意义在于霍桑成功地运用小说这一特殊文学形式,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伦理故事以警示后人。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以及齐林渥斯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及其他们所处的伦理环境,斯芬克斯因子的体现及其伦理身份的错位和不当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张芸 《唐都学刊》2003,19(3):65-66
《海关》是一篇与《红字》相关的文章 ,应该被视为《红字》的引言 ,它有助于我们避免仅仅从《红字》本身解读作品的偏颇 ,使人们对《红字》的深刻性和警示性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运用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有力地鞭挞了他们的贪婪、昏庸与无耻;与此同时,还着意塑造了一些人间与非人间的清官形象。《聊斋志异》全书专写清官的近二十篇,写其他题材而涉及清官形象的也不少。对这些清官形象,在我国评论界有过这样那样的评论,但大多采取否定的态度。在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学论著中,仍然是一片责难之声。有的认为,这是“宣扬超阶级的正直、仁爱”;有的认为,“这削弱了他的小说的批判力量”;还有的认为,这是书中“封建性糟粕”,是作者“阶级局限”的表现,等等。  相似文献   

5.
王雁冰 《社科纵横》2012,(11):168-169
英国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和美国小说《红字》中的齐灵窝斯是公认的恶魔式的复仇者。但他们的恨源自于对爱的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复仇心理的深刻剖析,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和隐藏其中的人性本质。说明了起源于爱的仇恨终究还要回归于爱,而爱的回归始终是人性追寻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6,9(11):164-168
《西游记》虽然主要由佛教、道教形象及其情节构成,但统摄全书的基本叙事观点却并非道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不但对道教毫无敬意,而且内含反讽。这表明作者不是以道教立场,而是以世俗立场,借用道教题材来编自己的通俗故事,表达自己的世俗观念。《西游记》对道教社会特性的见解和反讽说明《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道教中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红楼梦》中妙玉是作为黛玉的虚作和潜影而存在的。曹雪芹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从二人的身世、叛逆性格、悲剧命运等方面,成功地描写了妙玉似黛非黛、真真假假的潜影形象.本文作者也从这些方面论证了妙黛一体的潜影说.  相似文献   

8.
《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的杰出作品《红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探讨主题。其中,对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解读是主流观点。文章试图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流行思想——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进行解读,揭示造成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原因——即霍桑朴素的个人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一批辉映世界文坛的典型人物形象。可是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在把目光汇聚到这些单个人物形象身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物群体的注意。而这些群体形象,正是作者创作重心之所在和艺术才华、美学追求的更高体现。本文旨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为重点,谈谈群体形象塑造这一文学现象。一、群体与倾向文学即“人学”。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以人物群体为中心的创作特点。群体内部错综复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三国演义》作者的妇女观鲍军海一部《三国演义》在着笔描写众多男子隶功立业的同时,也描绘了许多的妇女形象。虽然除貂蝉、孙夫人外大多着墨不多,但却同样轮廓分明。对这些妇女的描写,有人认为,书中的女性“掉进了以权、忠、义为中心的男性中心”,是女性意识相...  相似文献   

11.
梅鼎祚是汤显祖同时代的曲家,历来却总乏入研究。本文作者在重点研究汤显祖的同时,力图搞清时代的氛围,梅鼎祚便是研究对象之一。文章认为:《琵琶记》之后,民间南戏逐渐为文入作者的传奇所取代,文人作者由偶一为之的改编和创作逐渐成为戏曲创作的主流。后来许多名剧被改编为昆曲,人们于是误认为这些戏曲是为昆曲创作的。文章以梅鼎祚的剧作为例,阐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施特劳斯认为,斯宾诺莎在解读《圣经》时没有真正贯彻他提出的以经解经的原则,因为斯宾诺莎借助历史资料来解读《圣经》,引入外部原则整理《圣经》,对于《圣经》中各主题事物的定义超出了《圣经》的范围,由《圣经》本质上的不可理解性得出必须根据《圣经》理解《圣经》,并且超越《圣经》作者的本意去理解这些作者。施特劳斯的这些批评其实是对斯宾诺莎解经方法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人们一直用心血与笔墨在探索这个问题。近三十年来用阶级斗争观点看《红楼梦》,似乎曹雪芹的伟大就在于他是个“阶级论者”。有的干脆把书中人物分成“两派”:一派是被压迫阶级加叛逆者,她(他)们的形象是美的;另一派是压迫阶级与卫道者,她(他)们的形象是丑的。其实,用简单的办法去剖析社会、人生、思想感情,是不行的。感情的摇漾、心弦的共鸣、愁云的蔓延、爱与恨……凡此种种,作者用他审美的观点去观察、判断、描绘,是一种复杂而绝妙的情态。必须用美学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接近于正确。 曹雪芹高于一般古人,《红楼…  相似文献   

14.
十年前,爱利克·斯多克斯令人信服地指出:用对十九世纪晚期殖民扩张所作的严谨的历史研究,去检验经济帝国主义的理论,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本文旨在发挥这一观点,使之适用于其余有关帝国主义的经典理论。熊彼特所著《帝国主义和社会阶级》一书的主要观点是:只是由于一些国家还残存着君主和贵族的统治,才使二十世纪早期资本帝国主义成为可能。一些非常重要的资本主义利益会从侵略政策中得到满足,正是这些政策在1914年使世界卷入了战争,  相似文献   

15.
袁恩桢、顾光青同志在《社会主义商品理论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主张,从所有制出发去寻找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产生商品经济的原因。我认为,作者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卓炯的商品经济社会分工说,完全能够说清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卓炯在1985年重申了其在六十年代就提出的观点:“我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的存亡,而所有制则决定商品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特点。”可是,袁恩桢等同志的这篇文章,却曲解了卓炯的观点,说“在卓炯自己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一系列从社会分工到商品生产间的中间环节,如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核算制等。”他那个单一社会分工论,恐怕还难以说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作者引用了卓炯《我也谈谈社会主义的商品制度》一文中的一段话作论据。但是下面的话被漏引了,而这是卓炯的结论,原话  相似文献   

16.
王云飞 《社科纵横》2013,(4):136-139
《礼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为生态意识、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爱护生物意识、农业、建筑业生产的时令意识、工商管理的标准意识、节俭和节葬思想。这些观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愫。  相似文献   

17.
《荆棘鸟》与《红字》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玲 《社科纵横》2006,21(9):175-176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卡洛(Colleen M cCu llough)(1937-)的传奇家世小说,把《荆棘鸟》与美国经典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两部小说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两部小说具有相似的主题,相似的主人公形象。女主人公经历了相似的爱情悲剧,在她们身上都有女性意识的觉醒,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的内容和理论体系还有待于探讨和发展。作者认为可以学习《资本论》的体系,把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作为它的一篇,并且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是社会主义联合劳动采取各种具体形式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在这些形式下运行的过程。文章从社会主义存在两个层次的联合劳动出发,阐明了企业中联合劳动的具体形式表现为直接生产者、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企业领导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出了全社会范围内联合劳动的具体形式表现为物质再生产四环节、物质生产部门和精神生产部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之间的联合劳动的独特见解。最后,论述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总过程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创造、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以上这些也就是由蒋学模任主编、作者任副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专著中该篇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杜真强 《学术交流》2007,(5):162-164
张生形象在《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表现为:一、爱情萌动中的张生形象逐步完美。二、爱情发展中的张生渐趋刚毅和执著。三、爱情结局中的张生越来越忠贞。三部作品中张生形象意义的不断推演,反映了三个时代对爱情、婚姻以及礼教的不同态度。张生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代言人。作品中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思潮,张生越来越主动自觉的爱情追求,是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客体,张生也因此成为耀眼而又典型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