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西方文论史上,一提到崇高理论,人们往往会与古罗马的朗加纳斯联系起来,并认为西方崇高理论源于朗加纳斯的《论崇高》.殊不知,在西方,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概念在18世纪以后才得以流行,后世美学家柏克、康德等人关于崇高的论述与朗加纳斯《论崇高》中所说的崇高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朗加纳斯的《论崇高》是从作品本身以及作者方面论述如何创造出崇高风格,而柏克、康德等后世美学家关注的则是外在于人的事物何以引起欣赏者的“崇高感”.西方崇高理论并非是一脉相承,而是经历了从“文学风格”到“审美体验”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美学史上 ,爱德蒙·伯克第一个区分了美与崇高。康德接受了伯克的这一区分 ,并且指出其理论的不足。他不满足于伯克纯粹的经验 (心理 )分析 ,指出了崇高范畴的超越性 ,从而建立起其独特的美学崇高理论。众所周知 ,康德美学的重要性不仅在其本身 ,更在于其为康德先验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座连接现象界与知思界的桥梁。具体说 ,崇高是一条自感性通向理性的道路。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著名论断即由此推演而来。由此 ,向我们指明了审美判断一个必然的指向 :道德的先天必然律令  相似文献   

3.
崇高是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康德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康德认为崇高在于主体内心的道德情感,把崇高的审美判断建立在一个"人之为人"的尺度,为审美超越和审美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哲学基础.崇高体验中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我们只有理解了"痛感"的实质,才能寻找到超越痛苦的力量,体会到真正的审美快感.康德的崇高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和超越现代文明的困境都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海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6):47-48,74
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正是立足于此区分了一般生理的笑和审美的笑,将“笑”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指出笑是一种由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而来的激情,是主体对“幻相”的品味,亦是主体对于知性追求的失落而带动的肉体的松弛,并且指出了笑对人的存在的意义,因此康德的喜剧理论是严肃的、深刻的。这与他在晚期著作中抬高崇高排斥喜剧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对当下喜剧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美学嬗变过程中存在着一股尚力美学思潮,即崇尚审美艺术对人生与现实的提升、扩张与鼓动力量。尚力思潮承受社会历史的潜在规范和实践导向,接受了西方浪漫诗学、非理性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它以悲剧意识和崇高意识为主要内涵,表现出从审美意志到审美情感再发展为情感与意志的统一的演变轨迹;并且,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生成的历史和美学意义,具有“准现代”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康德美学有“崇高”与“美”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崇高感产生过程中,康德从情感状态出发,认为崇高与美有着内在的对立,将崇高定义为主客体之间的冲突感,这就阻塞了崇高感通向美感的道路;但康德提出了一种道德情感来解释崇高感的形成,运用利普斯的移情论美学,将道德情感扩展为一种伦理价值,将移情发展为一种具体的审美机制,既能以人格价值连接起崇高和美,也能够赋予崇高判断普遍可传达性,从而拓宽崇高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既是对审美对象特征或艺术品味、风尚的抽绎,同时也积淀着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感受和精神指向。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诞生,使崇高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它在康德那里不但与优美一并成为解析判断力的两大范畴,更在其“以人为最高目的”的人类学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学哲学的理论视野下,崇高这一文化美学的有机元素,或可在纯粹精神领域里化作各种人生目的和理想,并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寻有限生命的意义和境界。  相似文献   

8.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的讨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的。康德承袭了"崇高"这一传统术语,以特有的、批判的眼光赋予其新的含义,形成了著名的崇高理论。其崇高理论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席勒、黑格尔等人,还影响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影响到了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尽管康德的崇高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但却给人以启迪,留下了许多尚待研究的课题。因此,应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康德的崇高理论。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的崇高论与康德的崇高论虽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但由于柏拉图的“理念”的介入和印度佛教虚无主义思想的浸淫 ,二者在崇高感产生的根源和本质上 ,在崇高感对象的品格上 ,在崇高感的快感性质和心意状态上 ,以及在崇高论中贯穿的人生基调上 ,都表现出鲜明的差异与对立。康德崇高论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叔本华崇高论的核心是悲观主义 ,后者是在发展的名义下对前者的一次消解和叛离。  相似文献   

13.
"崇高"是利奥塔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奥塔重新阐发了康德崇高理论中的"不可表现"、"否定表现"等概念,利奥塔的崇高理论目的在于以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呈现来挑战总体性和抵抗非人的状况,崇高在艺术层面上表现为对形式本身的追求,在形式对意义的悬搁中和不断创新之中实现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利奥塔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重新探讨崇高问题的,但却把康德崇高理论中理性、道德的内涵放逐了,这导致了后现代崇高走向虚无的可能。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属西方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并没有西方之"崇高"范畴。  相似文献   

14.
席勒继承了康德的崇高理论,同时又依据自己的哲学体系对其作了深入的发挥,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在席勒之后,随着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衰落,崇高的美学意蕴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15.
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出发,探讨了康德艺术观的基本问题,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作为解决审美问题的判断力批判是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从对审美的先天条件探讨引出艺术问题即审美创造的探讨。康德从分析艺术的本质入手,提出了艺术的自由原则和创造原则,并通过对美的艺术的论述,指出了天才的本质特征,进而确立了想像力在艺术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康德的这一艺术理论,对西方艺术观跳出古典的模仿说向近代浪漫艺术和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想象力是康德美学思想体系美意象和崇高感中的作用,以及作为一种内心能力在构成天才的重要地位,试图说明想象力在康德美学体系中所占有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其根本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同时,贯穿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主体教育思想超越了此前的同类思想,具体体现为:教育以培养"成其为人"的人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通过发展理性,遵守自身的道德律,实现自己的自由;以心理学、道德的教育和教育实验为基础的智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与谓词     
本文围绕对"是(存在)"的探究追溯了康德以来的谓词理论,并分析了由康德式谓词观中一个理论缺口所引发的问题。由于康德没有对逻辑谓词给予说明,引出了"是(存在)"能否成为事物概念的谓词这一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谓词重新分类并对sein的译名、意思、作用三个层次予以总结来解决此问题,从而使其缺口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自由理论虽然涉及不同的自由主体,但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理性的自由"。为此需要对康德的自由主体进行辨析。在由众多的自由主体而产生的众多的自由概念中,"先验自由"是核心。关于先验自由,康德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立论的,这使得先验的自由具有主动性、可解释性以及自律性的特征。意志的自由与想象力的自由由于都是奠立在先验自由的基础上,因而也表现出"自律"的特征。对自由主体的区分以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讨论自由问题,是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