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79年伊朗进行伊斯兰革命.80年代,伊沙关系在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朝觐、地区安全和石油等问题上出现持续紧张和对抗.1989年霍梅尼逝世和伊朗的外交政策趋向务实使伊沙关系出现转机.1991年双方恢复了外交关系.1997年伊斯兰会议组织第八次首脑会议在德黑兰召开,大大加快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双方高层频繁互访,在经济贸易、文教卫生、环境、能源、交通以及安全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海湾安全,促进了伊斯兰世界的团结和发展,使欧佩克能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沙特和伊朗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美国发挥了重要的负面影响。在小布什时期,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为伊朗提升地区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该时期,沙伊关系总体维持良好状态,但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对沙伊关系的消极影响在其任内中后期日渐显现,激化了沙伊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国关系逐渐疏远。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以及缓和美伊关系的政策措施,再次为伊朗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由此成为沙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外部因素。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将修复与盟友关系、加大军售以及遏制伊朗作为中东政策的主要目标,并刻意利用和挑拨沙伊矛盾,进而导致沙伊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美国撤军伊拉克后伊朗和沙特的抗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对伊拉克安全稳定的最大挑战是地区势力的角逐,尤其是伊朗和沙特在该地区的竞争将对伊拉克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重要影响。沙特担心伊朗将利用其在伊拉克的影响来使其在美国撤军后在地区称霸。本文讨论伊朗和沙特之间的竞争以及该竞争对伊拉克未来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奥巴马出任美国新一任总统后,为摆脱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困境,巩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领导地位,对于前任乔治·w·布什政府的伊朗政策进行了调整。鉴于之前美国一味打压伊朗的政策收效甚微,奥巴马政府更加倾向于使用外交手段来处理伊朗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奥巴马政府的伊朗外交处于“有进展、难突破”的状态。本文试就奥巴马政府中东战略中的伊朗政策调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奥巴马政府中东战略中的伊朗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奥巴马出任美国新一任总统后,为摆脱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困境,巩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领导地位,对于前任乔治·W·布什政府的伊朗政策进行了调整.鉴于之前美国一味打压伊朗的政策收效甚微,奥巴马政府更加倾向于使用外交手段来处理伊朗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奥巴马政府的伊朗外交处于"有进展、难突破"的状态.本文试就奥巴马政府中东战略中的伊朗政策调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中东变局的演化以及伊朗与域内外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变化,代理人战争成为伊朗地区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为应对不同对手,伊朗在海湾地区、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地中海东岸地区分别扶持不同的代理人,并形成了三个次级战略板块。伊朗推行代理人战争的动力主要包括通过代理人战争制衡与掣肘美国、以色列、沙特等全球及地区对手;巩固与扩大本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影响力;避免与对手直接开战,实现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化收益的战略目标。然而,受代理人能力与战略意愿的改变、国内政局以及民众支持度变化、对手反制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伊朗推行代理人战争存在明显限度,代理人战争的效果不应被过度夸大。  相似文献   

7.
1979年伊朗进行伊斯兰革命。80年代,伊沙关系在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朝觐、地区安全和石油等问题上出现持续紧张和对抗。1989年霍梅尼逝世和伊朗的外交政策趋向务实使伊沙关系出现转机。1991年双方恢复了外交关系。1997年伊斯兰会议组织第八次首脑会议在德黑兰召开,大大加快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双方高层频繁互访,在经济贸易、文教卫生、环境、能源、交通以及安全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海湾安全,促进了伊斯兰世界的团结和发展,使欧佩克能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对伊拉克安全稳定的最大挑战是地区势力的角逐,尤其是伊朗和沙特在该地区的竞争将对伊拉克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重要影响。沙特担心伊朗将利用其在伊拉克的影响来使其在美国撤军后在地区称霸。本文讨论伊朗和沙特之间的竞争以及该竞争对伊拉克未来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伊朗宗教地缘战略是指伊朗积极利用宗教纽带构建以伊朗为中心、涵盖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其他什叶派居住地区的势力范围的战略谋划。伊朗的宗教地缘战略建立在宗教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非伊斯兰革命的意识形态上,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但具有防御性和理性特点。鲁哈尼时期,伊朗将会对其宗教地缘战略有所克制,但不会放弃。  相似文献   

10.
沙特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做了一次成功的国家公关,向中国表达了双方更深厚的友谊.本文以沙特的世博风采为切入点,根据国际公关的金字塔模型理论,对沙特在21世纪前十年的国家公关战略进行探析和解读,发现沙特在危机公关、援助外交、战略公关等层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走在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前列,其国家形象也从单一的石油大国向富裕、有责任感的地区强国转型.  相似文献   

11.
自1932年沙特建国以来,穆斯林兄弟会在沙特经历了初步发展、扩张和衰退三个阶段。二者从合作与相互利用的盟友关系逐渐演变为疏远与对抗的敌对关系。一方面,逃亡到沙特避难的穆兄会成员曾在帮助沙特政权反制埃及纳赛尔政权、推行泛伊斯兰主义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穆兄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沙特宗教政治反对派的兴起,影响和培育了一批接受库特布思想的极端分子,对沙特政权的稳固及其国家安全造成了冲击。中东剧变以来,穆兄会势力的壮大削弱了沙特的地区影响力,制约了沙特外交政策的实施,导致沙特面临的地区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穆兄会与沙特关系的破裂直接反映出前者对沙特内政外交构成的威胁,是穆兄会思想与瓦哈比教义内在矛盾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12.
沙特一直与美国保持着稳定的友好关系,与俄罗斯的关系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然而,911事件使美、沙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两国的战略同盟趋于松散。与此同时,俄沙关系开始升温。在沙特看来,俄可充当其第二把“保护伞”,也是安排世界石油格局的理想合作伙伴;而俄则视沙为其重返中东和解决车臣问题的希望,且沙特雄厚的石油资本还可助其经济发展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3.
沙特是阿拉伯人的摇篮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代,沙特一直是中东地区的温和派国家。虽然没有像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埃及、以色列那样拥有强大军事力量,沙特却凭借自身的实力阿拉伯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并深深影响着中东政治格局的发展,是中东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沙特力排众议,从非斯首脑会议到《贝鲁特宣言》、《利雅得宣言》,彰显出沙特作为地区大国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9·11”后欧盟加大对沙特等海合会国家的关注力度,这对未来如何建立新型的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欧盟推进沙特民主化进程的动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维护欧洲安全、促进沙特稳定、弘扬欧洲民主、抵消美国压力。欧盟主要从经贸领域着手,积极推进沙特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此外,还辅以对其现行政治制度的宽容和对伊斯兰的理解与尊重。欧盟民主观建立在维护人权的基础上,其民主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终极目标。在欧盟的间接影响下,沙特在地方选举、政府机构改革和发展、非暴力民间组织的诞生、妇女地位改善等方面有所推进。欧盟与沙特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加入世贸组织后沙特阿拉伯的政府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加入世贸组织是沙特的战略选择。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世贸组织的规则也对沙特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根本性挑战。特殊的国情和发展经历使沙特的政府管理正处于转型时期,其行政体制、法律体系、管理理念以及公务员队伍都与世贸规则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和调整,沙特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17.
加入世贸组织是沙特的战略选择。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世贸组织的规则也对沙特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根本性挑战。特殊的国情和发展经历使沙特的政府管理正处于转型时期,其行政体制、法律体系、管理理念以及公务员队伍都与世贸规则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和调整,沙特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aims to describe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landscape as a harmonic entity in vernacular settlements of southwestern Saudi Arabia. The qualities of vernacular settlements and their integration and responsiveness to the phys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demonstrated in this study. The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and customs in southwestern Saudi Arabia are presented as part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e paper looks at the major elements of the vernacular villages and landscape as cultural-specific images. While appreciating this, the author laments the way this harmony has been disrupted not least aesthetically as a consequence of modernism which had an impetus on changing life style and social expectation. The cultural-specific images involve 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forms as systems and event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or around that form. One thesis is that each element of the vernacular village and landscape is linked to an image that shapes and influences human behavior and appreciation, thereby helping to shape larger environmental patterns. Beyond the meaning that specific elements inherit, they have functional and economic values. As a result, their visual qualities are believed to b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behavior through their visual attribu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lusions is that, there are many features of modern village extensions and landscape elements that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hat ordinary citizens value, and there are elements of the vernacular villages and landscape that people regret to lose, such as ‘qasabahs', weekly markets, cultivation of terraces, etc. This is inspite of today's, modern planning and design techniques that are being sought to produce new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landscape elements. Any attempt to substitute vernacular forms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values that the older forms held is considered a failure of adopted modernist attitudes.  相似文献   

19.
The process of suburbanization of Riyadh, a city of 4.5 million inhabitants, offers a uniqu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urban morphology of the city can be examined in light of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Central government ordinances helped create ‘dysfunctional’ sprawl by mandating big lots and overly wide streets. Fifty percent of the city’s urban plan of approximately 1300 km2 represents a pattern of untimely, undeveloped subdivisions. Much of this premature sub-divisioning was a result of speculative land deals. The current area of undeveloped subdivided land is approximately 650 km2, which is roughly the equivalent to the city’s land currently developed.The author argues that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nefficient urban planning practices have encourag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ipheral desert landscape into unchecked land sub-divisioning championed by land developers and speculators. Using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he paper attempts to highlight sociopolitical and other cultural factors that underlie this inefficient sprawl at the fringe. It closes with recommendations to alleviate such a costly pattern that can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developing world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