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铁凝小说的欲望叙事中,大多数女主人公都陷入了追逐欲望、背离爱情的漩涡之中,呈现出女性生存中欲望与爱情分立的模式。立足于这种女性生存困境,铁凝从女性所处的困境和自身的缺陷出发,进行审视和反思,试图寻找女性命运的出口,冲出欲望的重围,探寻女性理想的爱情情境。  相似文献   

2.
张清祥 《南都学坛》2012,32(1):63-68
在鲁迅女性身体叙事的文本中,透过对女性饥饿之躯、欲望之躯和疾病之躯的叙述,使女性身体承载了"思想启蒙"的隐喻,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并书写了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女性饥饿之躯的叙事,揭露了男权社会的经济剥削造成女性物质生存困境的罪恶,女性必须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才能真正成为和男性一样的主体性而非只是客体的存在。女性欲望之躯的叙事,揭破女性的欲望压抑与男性的欲望消费的阴谋,发现其中的性别寓言以及男权权力话语的分散与播撒。女性疾病之躯的叙事,由女性身体的疾病痛楚透析疾病的文化隐喻,由人的生理疾病联想到人的精神疾病,从原来的医治人的生理疾病转变到对人的精神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女性叙事一度被称之为"新体验小说",有些评论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度女性叙事,认为这是一种"躯体写作"。文章通过对几位女作家的作品作了比较研究,以为女作家极力彰显的是自我意义的叙事话语,试图表现否定"父权"和女性传统文化后的女性个体的生存状态。但这一时期女性叙事在突现女性自我的缺失时却又不同程度地陷入自我的迷失中。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在其代表作《马戏团之夜》中融合了多种叙事技巧。从叙事学中有关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安吉拉·卡特如何通过叙事者声音和聚焦分离与重合这两种情况来书写女性主义主题。《马戏团之夜》表达了女性因父权压迫而承受痛苦,女性意识亟待唤醒并需要联合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反抗父权压迫,从而获得公平的生存机遇。  相似文献   

5.
方方的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其对叙事策略的自觉,将个体家庭里的人伦关系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视野下审视,通过对底层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当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反思女性自身所存在的某种文化缺憾或道德病痛,深刻表达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宿命。对作家叙事技巧的探究,既有利于揭示其文本内涵,兼得管窥作者对传统婚恋观、两性观、女性道德观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描写了一个女性的世界。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将叙事视角转向“自我”的心灵深处,通过对主要人物尹小跳成长过程的描写,追求一种人生的孤独。从人物的自我失落,到寻找失落的自我,作者探索的是女性自我生成的心路,展示的是女性对自我的审视与拯救。因此《大浴女》的叙事带有较强的哲理性。  相似文献   

7.
《围城》中叙事视角的运用颇具匠心。据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看,呈现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及外聚焦型等多重视角综合运用的特点。而且,叙事视角的运用还有效地参与到文本建构之中,在丰富“围城”意蕴、表现人物方面,达到了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借鉴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解读作者于作品中营构的“围城”之意蕴,体味作者的人物表现之匠心。  相似文献   

8.
女性"自我"意识虽然是女作家以个人的名义(即第一人称)进行故事叙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武断地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作者本人。当然,这并不排除这个艺术形象上所呈现出的作者本人的经验(他人的或个人的)特征,同时,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女性"自我"形象与其他类别的女性形象的区别。它是关于"自我"的言说(第一人称叙事),并且这个"自我"必然地折射出女性作家的心灵特征。  相似文献   

9.
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风暴》探讨了边缘化的人生这一主题。通过对比两位花季少女截然不同的成长历程,作者凸现了陷入边缘化困境少女的无助与绝望,揭示了被边缘化者的无辜与精神痛苦,并用风暴的隐喻暗示了这一社会罪恶的潜在破坏力。文中从叙事聚焦的角度分析了《风暴》的主题和叙事结构,指出韦尔蒂独特的叙事聚焦的选择及叙事聚焦的灵活转换。不仅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而且赋予了小说浑然天成的双线并行结构,实现了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长篇小说《七姐妹》以巧妙的性别叙事策略探索了女性文学自我突破的可能性,这对中国当代女性书写具有借鉴意义。作家聚焦于老年女性的生活境遇与精神挣扎,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而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作家又精心安排了七姐妹的意大利之旅与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互文关系,不仅通过当代人物与远古英雄的呼应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更以独特的女性旅行书写凸显了女性生存与她们在现实中的文化渴望的意义;运用复杂多变的叙述视角,作家将七姐妹的旅行表现为与埃涅阿斯的漂泊具有同样意义的告别失败、掌握命运与凤凰涅槃的旅程。  相似文献   

11.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杰出的作品《金色笔记》,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格,而且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金色笔记》的叙述结构采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该小说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展现主人公安娜的生活。《金色笔记》的叙述结构看似凌乱、支离破碎,实际上非常严谨,而这恰恰烘托了从分裂到整合这一主题。对该小说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来安排相互贯穿与映衬的故事情节。从分析主人公安娜创作的笔记入手,领略其独特的自我叙述模式,从而揭示从自我分裂到整合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中的身体叙事,是对传统中国两性关系的深刻揭示,尤其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在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话语系统下,女性只能沦为依附性的"他者",身体则成为她们此在的唯一生存样式,从而暴露了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剖析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早期戏剧作品中数位女性人物.通过分析主要女性角色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揭示阿尔比笔下青年女性以及老年女性的不同精神特征,探讨美国现代女性自我的分裂与异化变形,展现阿尔比对女性善恶分裂、人性扭曲的诗意塑造.阿尔比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其作品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身份建构的失败尝试.  相似文献   

14.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蕴含着个体与外界的疏离、隔膜以及无法沟通、无法理解的恒常困境。女性孤独意识来源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与家庭、社会的隔膜形成女性基本的焦虑。孤独的情绪有其文化的根源:一方面追求和谐的东方文化观念形成女性的对家族、爱情的原乡式的眷恋;另外一方面,女性的自我的觉醒构成女性与外在的分裂,进而形成女性的悖论性生存处境。女性的自我成长必须以此为起点,寻找个体与外在的新的融合。女性的孤独意识也是20世纪现代人个人主义立场的书写,孤独叙事借此获得了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锐的《厚土》聚焦吕梁山,借助民俗纠葛,展现民众的生存困境。《厚土》民俗纠葛情节的运用注重地域性与普泛性,往往把地域、时代的特性与人性、传统文化的共性相结合。《厚土》在构建故事、塑造人物,展现民间生活时采用了情感叙事和生存叙事两种叙事策略,并且共同构成了李锐创作的完整叙事体系——生命叙事。李锐借助民俗纠葛情节,实现以上叙事策略的同时,始终不忘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命运、人性、文化的深切反思,使作品具有突破地域的文学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叙事模式的探讨是把握小说审美特征的有效途径之一。考察中国女性小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女性小说惯于采用内聚焦尤其是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模式,现、当代的女性小说代表作很多都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文学形式发展的内在规律之外,女性性别在历史文化中的从属地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女性作家更依赖于自己的经验世界,女性小说常常呈现出自传化色彩。应该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给女性小说以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女性所面临的空间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问题和情感困惑是苏青小说一以贯之的一个母题。女性无论身处家庭或社会,总是感受到空间带给她们的压力,处在空间焦虑中。她们对空间的焦虑,反映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是作者对女性角色和自我认同的思索。苏青用自己的笔展示了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她们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叙述学聚焦这一叙事技巧来揭示人物希尔达的人格分裂和人物海伦的自我丧失。欧茨通过人称代词的转换,完成人物心理聚焦的首次转换。并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相互转换,以及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的混淆,形象地再现了人物希尔达人格的分裂。再次,作者通过大量使用心理感官词语“感到”“想到”“觉得”等以及引入新的叙事声音,再次转换人物的心理聚焦,重现了海伦自我丧失的过程。两次聚焦转换适时地拓宽,又及时地限制了读者的阅读视野,造成了叙事的悬念。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简·里斯1939年出版的小说《早安,午夜》中街道、酒店和咖啡馆等“非场所”为研究线索,以西美尔和本雅明等思想家关于城市文化的重要理论和空间理论为依据,分析作者及其女主人公萨沙从伦敦到巴黎穿梭于记忆和现实之间的城市漫步;探讨作家带有自传性质又同现实保持距离的城市叙事,进一步说明作家通过建立主人公的自我感知、非意愿性记忆与城市空间体验的关系,揭示身处社会边缘和作为他者的女性在等级制和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暂坐》以独有的叙事视角,呈现了在时代巨大变迁下都市女性的生活图景与精神世界,凸显了新时代女性特有的独立与自觉意识。从女性的生命意识、性别意识和她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悲剧结局入手,深入阐释人物在面对性别与社会的双重困境中如何寻求精神突围并最终陷于困顿,引发对女性自我成长的深思,为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女性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