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体间性思想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次营救,力图使其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哲学中就包含着深刻的主体间性的意蕴。它从生活世界出发,勾勒出人的实践性与关系性的双重本质,并力图从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出发对人的生活世界进行重构,最终通过“人类解放”,真正彰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率先提出的“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主张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这个转移 ,他关于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等观点 ,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提出的以“小康之家”来形容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和他进一步提出的分“三步走”到 2 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确立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现代化建设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方面他强调中国搞现代化 ,只能靠社会主义 ,不能靠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只有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工作 ,通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发展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一个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现实,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价值反思与价值批判,揭露出工人阶级的异化情况。从价值哲学维度加以分析,在异化劳动这一"人的解放"的缘起基础之上,他将无产阶级视为"人的解放"的主体,最终主张"人的解放"是要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这可以为处在价值困境中的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种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4.
对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基本原则的"人权",马克思恩格斯采取的是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取自身以及人类的解放的运动不能受到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等口号的迷惑,并把这些口号作为奋斗的目标,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实现其自身以及人类解放的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资产阶级人权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同时,马克思主张的是,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必然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作为被马克思称之为历史权利的"人权",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时期,是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新境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①。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 ,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首先是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主体 ,只有依靠全面发展的人 ,才能建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作为目标 ,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主体和主体问题是近代哲学才明确提出的,而王船山早在十七世纪就涉及到了主体性问题,发表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见解,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主体性思想。一、主体性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弘扬人的自觉能动性一般地说,主体性含有两重意义:一,主体性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活动方式以及自身的把握方式,概括地说,人是主体存在物;二,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之中主体的特性。王船山对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但他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探讨主体性问题的。他天才地猜测到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7.
李兵 《学术研究》2012,(2):27-31
马克思不仅把人类解放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还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倾注于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探索。在其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即历史观中,他把人类解放道路的开启诉诸于对人的现实生活,即资本主义存在方式的批判。通过揭示这种"总的活动"的本质,在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和对象性本质(社会)两个向度上指明了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方向,为人类敞开了面向未来的空间。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道路的思想,对于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入手,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把实践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本文从人的本质力量出发,通过分析主体本质力量的层次性阐释,揭示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即人的活力所在,并就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多视角多方面的.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理论是批判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锐利武器,是对以往人的本质理论的超越.然而,现实性本质并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部,人也有其可能性本质.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结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可能性本质的有关论述蕴藏在他的"无产阶级解放"、 "人类的解放"、"人性的复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只有从现实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视角界说和研究人,才能全面、深刻、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人的主体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真正的"入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1.
学习邓小平关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思想王中华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他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一、对人的素质内涵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其创立的出发点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追求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全人类解放;理论整体立足于“现实的人”、围绕着“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展开。但是,很少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思考。立足于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我们发现其主要特点有:以人类为本、以非异化状态的人为本、以一般的人与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与理想的人统一为本、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本。具体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这既是说如果没有现代化了的人任何现代化都会失去基础,也是说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只有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才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其实,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政治方面的民主,都只不过是人的活动形式和交往形式。现代化的过程与人的解放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当代为实现现代化所做的努力,只有被放到主体坐标系中,通过在人的发展和解放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定位,才能真正体现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马克思曾从主体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深刻阐述了精神文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精神文明,不仅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兵团国有企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生存论的维度上,“解放的人”与“人的解放”具有内在一致性。“解放的人”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要素,本质上构成马克思对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存论的主体核心。“人的解放”是“解放的人”的价值旨归,指引无产阶级完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就要求划定“解放的人”的概念边界,厘清何者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回复无产阶级以人的本质确立无产阶级关于“人的解放”的使命所在和社会目标,阐明“解放的人”和“人的解放”辩证统一的内在机制和现实依据,最终才能彻底实现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完全解放。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根据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发展的总趋势,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发展道路的高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开拓、研究,总结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在设计、绘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教育和科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教育的一系列独到、精辟的论述,内涵丰富,精深博大,是加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自始就存在着与经典社会主义探索不同的特殊性。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历史进程,是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从书本原则再回到物质生产力水平这一历史现实的进程。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在中国得到恢复和运用的结果。邓小平的哲学思路由历史的、现实的、实践的理性构成,他的哲学理论逻辑是实践唯物主义逻辑的继承和发展。纵观邓小平的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邓小平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他的从实际出发不是从“人”这一主体向度出发,也不是从人类主体的政…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邓小平始终有着无比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邓小平的理想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他面对挑战 ,敢于探索 ,信仰坚定 ,目标明确 ,眼界开阔 ,善于创新 ,在 2 0世纪末期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条件下 ,多次重申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并把它列为“四个坚持”之首。邓小平坚持走社…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仅开启了普鲁士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影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转向。黑格尔将普鲁士的国家命运同现代化的理论探索结合在一起,并引发了德国现代化道路的德法之争。从历史道路的现代化与主体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出发,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解放的高度扬弃了德国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在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将由现代性支配的世界历史道路,科学地转化为无产阶级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具体道路,并为无产阶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终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底图和颌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经把政治、让整稳定做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总战略的重要政治保证,做为他建设贲中国特色的社会王义理遍重要组成部为干加以阐述。他夫于“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高屋建领,意义深刻,自自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战略措旨意义。认真学】,充分理解这些论述,柳条大人握高我们坚持以经贸建设为中心,把握去党工作大局,做技新形势下稳定工作的自觉性。一、邓小平稳定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内容那小平的稳定思想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