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集体所有制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一种能适应各种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比较灵活的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在一个集体企业内部,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是平等的,集体企业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因而主人翁的责任感比较强,生产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正> 建国三十三年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由建国初期的五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逐步趋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再到现在的公有制占绝对优势、个体所有制等作为补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认真总结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的历史经验,探讨多种所有制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从中找出所有制变革和发展的客观依据,使所有制结构趋向合理,对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我们宏伟的战略目  相似文献   

3.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关内发达省区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国有工业产值占50%以上,而新疆由于种种原因,变化不大。1993年新疆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的352.25亿元,占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1.36%;产品销售收入311.21亿元,占全区销售收入的86.16%;固定资产净值351.23亿元,占全区的93.0%;实现利税18.03亿元,占全区的82.18%;职工人数64.48万人,占全区的75.97%。因此,国有工业企业能否搞活、搞好,对全区工业生产发展及社会稳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温州人民从本地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民营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路子。据1997年《浙江统计年鉴》载:1996年温州市工业总产值1003.94亿元,其中国有工业46.30亿元,仅占4.61%,95%以上为民营经济。温州民营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既有外延即数量上的增加,也有内涵即素质上的提高,主要特征是由数量上的增加转向素质上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资本的原积累,现在已经向经营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的方向发展。具体从产业结构看,基础产业得到加强,农业明显被重视,…  相似文献   

5.
(一)经过长期的经济建设,经过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及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武汉的经济结构形成了如下的主要特点.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前,武汉市的工、商等部门几乎都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近几年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结构。笔者试从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原理出发,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多元化结构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多年来形成的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公有制为基础、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问题,需要我们来调查、研究和探讨。现就以下四个问题,谈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的回顾 在八十年代,我国的工业所有制结构起了显著的变化。以1990年与1980年对比,国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76%降为54.5%,平均年降低两个百分点;集体工业的比重从23.5%提高为35%,平均年增加 1个多百分点;个体工业从0.02%提高为 5.4%,“三资企业”及其它则从0.48%提高为4.4%。某些学者专家认为,如果让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动摇,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将会丧失,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9.
谈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王孝娣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制同时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现实,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必须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一方面应当承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喜人。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相比,从就业人数看,1978年至1989年,全民所有制企业从7451万人增为1.02亿人,增加36.89%,城镇集体企业从2089万人增为3502万人,增加70.99%;从工业产值看,目前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6%下降到54.5%,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24%上升为35.6%;从企业个数看,据1989年统计,全民所有制企业为10.2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为39.6万个。这些数据表明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商品经济大潮中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所有制结构的变革蔡长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干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河北省各种经济成分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现正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一、所...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15年来,在历届地委、行署的领导下,经过全地区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阿克苏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地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工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7.8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30.01亿元,增长1.84倍;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1.87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1.63亿元,增长4.21倍;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5.93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8.38亿元,增长1.09倍;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0.47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3.4亿元,增长5.28倍;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3197万元增加到1993年的1.43亿元,增长3.47倍;财政自给率由1980年的27.9%增加到1993年的34.21%,增长6.31个百分点。纵向比较成绩巨大,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3.
倾斜的城乡经济关系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从50年代开始,我国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这种经济发展战略,要求采用与此相应的一整套经济政策,使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发展工业。因此,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52~1980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由349亿元上升到5155亿元,增长了14.73倍,年递增率为9.73%(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工业国民收入由115亿元增加到1804亿元,年递增率为9.96%。而同时期农业发展速度就慢一些,农业总产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意义。要改革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最终都要落实到所有制上面。所有制的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改革所有制结构,包括所有制的宏观结构和中观、微观结构,公有制本身结构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整体的所有制结构;二是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运行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多种经济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中,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有些同志认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不应该要求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从根本上说来,全民所有制也是一种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归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所有”。也有同志认为,全民所有制经济不如集体所有制经济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应通过改革,使它变为集体所有制。上述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全民与集体两种公有制经济没有高低之分,不存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后者认为全民企业不如集体企业,全民经济在我国不仅不应是主体力量,而且连存在的地位也没有。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营性资产价值量作为衡量主次地位的边界标准,估算第一产业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资产规模及其比重变化,并在前人估算的基础上,延伸估算第二和第三产业两种所有制的资产规模及其比重变化。结果发现:截至2012年,中国三次产业经营性总资产约为487.53万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的资产规模是258.39万亿元,占53%;第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增加值和就业规模的比重分别为67.59%和75.20%。这表明,公有制资产仍占主体,非公有制经济贡献占优,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满活力,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改革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尽管我国国民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但就我所看到的论著而言,系统研究和阐述公有制并能令人信服的经济理论专著却不多见。读罢全治平新著《中国现代公有制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不禁感慨万端!当他邀我为之作序时,为了切磋便欣然应允。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改革主要是在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冲破社会主义经济越公越好、越纯越好观念的束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公有制内部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已为资本市场的建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只有最终建立完备的资本市场,才能最终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新格局。可以说,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已初露端倪。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1996年全社会国家资产投资总额22974.03亿中,按经济类型分,其中,国有经济投资额为120562亿元,占总投资的524%;集体经济投资为3660.6亿元,…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源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关键在于解决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伍现实现形式。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不仅一般地要求卢权关系明确,而且要求公有资产产权归属主体的分散和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实行“多层次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是必然选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全民所有制即国有制为主导的多层次、多形式公有制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公司制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并存,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特色和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公有制的价值意义使其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导和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不是在数量上。从社会结构来看,公有制有与其它社会构成要素协调的必要性。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