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丰傩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傩舞音乐,其音乐形态在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并且发展成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和传统音乐的独特神韵。文章从传统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种类的研究入手,对傩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挖掘,为研究、保护和弘扬傩文化艺术提供傩舞音乐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傩舞作为我国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上古氏族的图腾信仰与外在展示,作为一种原始文化信仰的传承,广泛流传在我国的江西等地.傩舞在动作结构与音乐使用方面,与健美操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将傩舞改编成傩操形成区域性地方课程,对于传承傩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婺源傩舞艺术特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间艺术综合形态——傩舞的深入研究,探知婺源傩舞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从婺源傩舞的典型剧目、人物形象、傩舞面具等几个方面分析婺源傩舞的艺术特色希望通过系统地挖掘、搜集与整理.使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通过民间艺术这一古老的载体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南丰傩舞的体育渊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南丰傩舞以祭祀、节庆为载体,以原始驱疫为本质,以明清社戏娱神乐人为形式,以科举进仕为特色,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吸收了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化精髓,形成反映民众心理与文化认同的傩祭.南丰傩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体育相关的项目.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南丰傩舞正在逐渐丧失其生存的土壤,保护和传承该文化体育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再议武术与傩舞的渊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与傩舞一样起源于生产劳动,在狩猎驱赶活动中形成攻防格斗的习惯动作,都具有歌舞的性质。在原始社会时代,狩猎驱赶活动是武术萌芽的基础以及傩舞之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侧重扮演的就发展成为歌舞,注重实用的就发展成为武术,各自朝适应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功用。两者又相互交融,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傩舞融合了更多的武术内容与形式。总之,武术与傩舞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两者同源异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傩舞具有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自始至终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就傩舞和健美操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具有十分相近似的属性。把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具有现代气息而又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系列傩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永靖傩舞戏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其跳会禀说词中直接认为明初刘钊带来乡傩会事;其奉请之诸神中有大明开国功臣,有产生于明初的神话传说人物,有明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傩舞戏又多表演《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联系当地地域条件、多民族变迁融合的历史,以及一些民族神话传说中明代文化色彩,永靖傩舞戏应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同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舞得到全面的发展.傩祭时,身披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号,或扮成鬼神歌舞,表现神的事迹,合唱充满巫术意味的祭歌以驱鬼逐疫.现代傩舞是在远古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保留了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同时又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熏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傩舞的分布很广,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四川境内的傩舞,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傩舞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傩文化刍议     
傩和傩祭,是我国极为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傩,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学研究中,属于巫文化范畴。巫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一切巫术活动及与之有关的众多文化事象。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考察,傩祭、傩舞、傩戏等,在民间都是靠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传承的民俗现象。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巫文化曾经是其先导,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延续至今,从而构成今天我国民俗文化的多彩背景.  相似文献   

11.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主要包括池哥昼、甘昼和麻昼三大类,其服饰最富特色的是生活化和滑稽性结合统一的池哥昼、甘昼傩舞戏服饰。相比而言,麻昼服饰在艺术性和丰富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显示着白马藏族傩舞戏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体来看,艺术化和程式化是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发展变化的两极,在白马藏族娱神和娱人的傩舞戏表演中,服饰穿着则遵守着其独有的规则。  相似文献   

12.
毛南族“肥套”融合了毛南族的傩歌、傩舞、傩乐、傩诵等形式,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南族“肥套”在传播中蕴含着大量符号,这些符号类型丰富多样,意义的产生遵循着特定的程序,各种符号具有着多重功能,借助于这些符号,实现毛南族傩文化的沿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丽江古城旅游资源持续开发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丽江古城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应恢复流官府衙、雪山书院、文庙、武庙等文化古迹,并注意特色原则、协调原则、适度原则;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应重点开发东巴文化、纳西古乐和民间歌舞。在开发古城旅游资源过程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古城旅游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5.
"翻山铰子"是继承了巴人音乐文化特色的民间乐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结合笔者亲身情感体验,从文化渊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对"翻山铰子"进行论述,并对"翻山铰子"的基本特点予以简要论述。为弘扬处于濒危局面的古老艺术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电影《兰陵王》的舞蹈产生背景为论据,进而对《兰陵王入阵乐》的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乐》所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影片以"面具"为焦点将一个遥远的传说变化和发展。既迎合了现代人的电影审美情趣,又夸张地刻画了兰陵王传说的精髓"面具"。  相似文献   

18.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雅乐的起源并不在周代.同礼的起源、发展始终和原始宗教有着内在联系一样,乐与上古时期古巫"事神之事"关系更为直接.原始祭祀乐舞是古礼的存在形态,也是雅乐的最初原型.在雅乐产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 夏、商甚至更远时代远古先民大量图腾乐舞和祭祀用乐的实践,是雅乐理念的重要历史依据和理论原型.周初六代乐舞从<云门>到<大武>的顺序,实已折射出雅乐发源于史前信仰而形成于西周的整个过程.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雅乐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