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建平 《管理评论》2012,(9):111-118,169
通过对127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企业流程管理能力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影响,企业IT应用水平虽然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在引入企业内外部两个解释变量后,IT应用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被完全中介,其研究结论检验了企业IT应用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价值创造,它是通过企业其它管理要素进行传递,因此企业IT应用只有与企业内外部管理要素的结合,才有可能优化业务流程并改善对供应商的管理,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过分宣传IT应用水平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会导致企业在IT投资上产生误区,造成企业盲目依靠IT投入来提升IT应用水平,从而可能导致IT悖论的再现。论文所获结论对企业如何选择合理的IT投资和IT应用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曼慧  谢康 《管理学报》2012,(5):692-698
通过对300多位IT应用企业的中基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研,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首次建立了中基层管理人员的IT应用能力模型。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以高层领导的支持为控制变量,分析中基层管理人员的IT应用能力与IT应用水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检验了中基层管理人员IT应用能力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高层领导的支持情况下,中基层管理人员的IT应用能力对部门IT应用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知识的影响力最强,其次是潜质,再次是态度。这说明在企业IT应用实践中,需要特别注重对现职中基层管理人员进行IT应用知识方面的在职培训;同时,对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招聘,需要关注其知识和潜质,由于潜质较难改变,在招聘中需要特别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企业希望从IT投资中获取商业价值,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本文叙述了IT治理的定义和重要性,从投资决策权和责任分配、风险控制和价值度量等角度分析IT治理对IT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区别于以往高管信念对高管参与的影响研究,针对CEO与CIO特定代理关系,构建信念、关系、制度的高管支持细分模型,借鉴组织信任理论研究高管支持中信任的作用机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和应用信息系统1年以上的118家企业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CEO对CIO的信任对CEO关系型参与有显著影响,但对CEO制度型参与的影响并不显著,且CEO制度型参与比CEO关系型参与对IT应用水平的提升效应更强,CEO对CIO信任的部分中介效应验证并强化了CEO信念作为高管支持行为来源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并非高层的所有参与行为都会对企业信息化产生直接影响,只有高层管理者制度型参与才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具有持续性影响,CEO信任CIO并未增强所有CEO参与行为,其仅对CEO关系型参与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IT能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信息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高层人员的IT能力、IT基础设备、IT部门人力资源、业务人员IT能力、IT关系等多方面对IT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IT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应用视角的IT与业务融合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静华  谢康  张延林 《管理评论》2012,(2):122-130,162
企业层面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主要体现为IT与业务的融合。本文以185家企业的实地调查为基础,从企业IT应用视角探讨IT与业务的融合规律。结果表明,企业IT与业务融合一方面呈现出从基础层面转向业务层面,再转向战略层面的融合路径;另一方面呈现出从不平衡到逐步平衡的收敛趋势。同时,本文通过对企业在不同IT应用等级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应用重点的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深化IT与业务融合规律的研究。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企业IT与业务融合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有文献很少基于企业间的博弈来研究企业IT系统应用决策问题。本文首先构建博弈论模型证明了企业IT采用层次、实施投入水平分别为决策变量的情况下,两阶段博弈纯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进而求出IT采用层次和预算同时决策变量条件下,n个企业三阶段博弈纯纳什均衡解,分析了纳什均衡状态时,企业初始因素、IT系统采用层次、实施投入水平及IT应用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重庆市相关企业为样本的两阶段问卷数据,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因和实施投入水平显著正相关,实施投入水平与IT应用绩效显著正相关,采用层次与实施投入水平负相关,采用动因与应用绩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从IT能力和创新过程的角度研究IT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文献及实证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企业创新过程的多种IT能力,包括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合作沟通、业务融合四个方面,并详细论述了各种IT能力对企业创新过程各个阶段的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美国SOX法案以及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需要满足IT内部控制要求逐渐增多的企业.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借助IT服务管理(ITSM)平台实现IT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满足IT内部控制要求.对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信息技术部门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具有一定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IT能力是企业集成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企业IT能力的主要内容,并从高层人员的IT能力与应用、IT基础设施、IT相关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企业IT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作用机制,阐述了企业IT能力与其效益及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揭示企业IT能力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把握影响IT能力系统的关键因素,从而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本文以系统观为基础,依据协同学理论,讨论了企业IT能力系统的概念及其构成,探讨了企业IT能力系统的协同特征,提出了企业IT能力成熟度作为企业IT能力系统序参量的五种状态特征,并建立了企业IT能力系统的序参量方程,最后构造了该系统动态演化机制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2.
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是用来帮助项目管理组织评估和改进自身项目管理水平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对于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企业应用特点,研究提出了基于项目过程的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模型,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阐述了各等级的关键实践活动,最后本文探索了我国企业采用该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模型的途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IT基础设施运营成熟度模型框架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双元  杨琴  单进 《管理学报》2006,3(1):60-63,112
介绍了软件成熟度模型和IT基础设施管理理论,以及G antner组织和英国商务部在IT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IT基础设施成熟度模型初步框架,最后简述了该模型的研究规划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苏敬勤  李召敏  吕一博 《管理学报》2011,8(8):1174-1182
从理性视角出发,选择案例研究方法,使用Atlas.ti软件辅助定性数据分析,识别出影响整个管理创新过程的13个关键因素,并进一步考察了它们在管理创新创造、决策和实施3个阶段的影响情况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创造阶段,内部变革者教育、创造力、高层团队异质性、市场动态性和制度变化作用显著;在决策阶段,内部变革者风险偏好、组织规模、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起着主导作用,而高层团队异质性、市场动态性和制度变化3个因素的影响是负面的;在实施阶段,内部变革者任期、创造力、高层团队异质性、组织规模、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作用显著。内部变革者经验、成就需要和组织文化这3个因素在3个阶段中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IT应用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应用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但对此方面的研究仍然很少。本文运用创新扩散理论(DOI)对中小企业的IT应用及其绩效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运用SAS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IT采用动因对IT应用准备、IT应用特性对IT项目实施、IT应用准备对IT项目实施、IT项目实施对IT应用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作用;与有关文献的观点相异,IT采用动因对IT应用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作用;而IT采用动因对IT项目实施,IT应用特性对IT应用绩效则无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企业所处环境的迅速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信息管理 (又称IT管理 )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对中国企业的调研,采用因素研究方法,针对企业进行IT管理的11个方面进行了数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归纳出五类影响企业IT管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研究了对我国企业信息化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169家企业的调研,利用因素研究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将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五大类,讨论了他们的形成原因,并对关键因素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一些探讨.最后对不同行业的关键因素做了分析.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