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陈乃圣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6期发表了题为《浅议社会主义产品成本的内容》一文,主张"社会主义产品成本既不是c+v,也不是c,而应该是c+v+m".我们对陈乃圣同志的这一观点不敢苟同,特写此文商榷.陈文的主要理由是社会主义产品成本应该以劳动耗费来计量,而不应该以贷币支出来计量,以货币支出来计量,成本的内容是c+v,而以劳动耗费来计量,成本的内容就是c+v+m.其实,以货币支出来计量,还是以劳动耗费来计量,这只是形式,不会改变产品成本的内容.陈乃圣同志之所以主张用劳动耗费来计量产品成本,其内容就是产品价值,其症结在于没有把握住成本耗费的主体,即产品成本耗费于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江汉学报》1964年第10期,刊载了马正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探讨》的文章。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论点,是带有原则性错误的。这里,仅就利润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罗盘问題,谈谈我们的看法。一、不从无产阶級政治出发就不能解决社会主义經济建設的任务马正同志的文章中,把所谓“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奉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罗  相似文献   

3.
《经济研究》1979年第四期刘明夫同志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下简称《经济形式》)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当前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及作用所作基本估计的观点。我以为,这一观点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愿根据“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看法。《经济形式》是从社会主义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问题的。这里的“经济形式”,本来应是指的“经济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中,又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否一致的争论。关柏春同志在他发表于《学术月刊》1989年第二期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形式的探讨——兼与何伟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不能是劳动力价值,而应该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社会主义工资应由“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决定。什么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呢?“个人需要劳动价值=个人劳动×(1-扣除率)×折算系数”。其中的“1”代表劳动者提  相似文献   

5.
<正> 陈白沙是我国明代中叶的著名学者,在我国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但是,应当承认,过去,我们对陈白沙哲学思想的研究,是很不够的。1958年至1959年,广东哲学界展开了一场对陈白沙哲学思想的专题讨论,前后近两年时间,发表论文近十篇,在讨论中,章沛同志认为陈白沙是唯物主义者,而大多数同志都认为陈白沙是唯心主义者。二十五年以后,章沛同志将他当年写成的、系统阐述他的见解的约二十万字的专著《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公诸于世,并且说他的观点仍然和二十五年前一样,“无须作什么改动”,这就不免要引起一场新的讨论。这个讨论,有助于我们对陈白沙哲学思想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而进一步充实我国哲学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从黑格尔以来,把“形而上学”理解为“反辩证法静的同义语,这是早已成为定论的了。近几年来,有人却认为,形而上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门有存在价值和生命力的科学。这种见解,以肖君和同志在《学术研究》1983年第4期上发表的《关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7.
“合二而一”一语,见于明末方以智所著《东西均》一书的《三征》篇。原文是这样的: “曰有、曰无两端是也。虚实也,动静也,阴阳也,形气也,道器也,昼夜也,幽明也,生死也,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交也者,合二而—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有两端或两个办面,而两端或两个方面总是相“交”的,“交”.就是“合二而一”。根据最近王中、郭佩衡两同志所写的  相似文献   

8.
于凤村同志在“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一文中,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1)“个人必要价值”与“公共必要价值”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矛盾;(2)“公共必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我认为这些论点是值得讨论的,特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于凤村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坚毅同志在《“一分为二”需要“一分为三”补充》(见《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再论矛盾“一分为三”》(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二期),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划分看“一分为三”命题》(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中提出“一个矛盾是由三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的”论题,叙述了矛盾是“一分为三”、“鼎立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拟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坚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姜建强同志在《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发表了“‘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后,程家明同志在该刊1990年第1期撰文,批评了姜的观点。笔者认为,程文的立论是不能成立的,对姜文的反驳也是无力的。程家明同志是在驳论中立论的。在他看来,哲学(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括基础理论部分,也包括应用理论部  相似文献   

11.
货币所有者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社会经济关系不是自然造成的,也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2.
陈祖华同志在《关于“一分为二”》一文(《江汉论坛》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中提出: “毛泽东同志自一九五七年以来,多次谈到的‘一分为二’,都是指矛盾普遍性而言的”,“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一分为二’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就意味着舍弃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等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提出来与陈祖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何伟、韩志国二同志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发表的《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一文(以下简称《试论》),探讨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开放问题。读后很受启发,在大多数问题上也有同感。但对《试论》中关于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具有商品的性质”,“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的观点与分析,我有不同看法。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否消失的问题。《试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所以劳动力仍然是个人所有,劳动者仍然存在各自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和集体又占有和支配着生  相似文献   

14.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 对立统一和辩证统一这两个哲学概念有一定的相近性,但含义不尽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从内涵方面来说,对立统一指的就是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统一体的双方既互相吸引、互相联结、互相凝聚和互相肯定,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和互相否定。凡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其矛盾统一体双方必须在量上互为依存,质上互为规定,结构上互为渗透,而  相似文献   

16.
张庆仁同志在《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二期)一文中坚持认为按劳分配规律面临“五大矛盾”而不可克服,因而它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假说”。我认为其论难以成立。 一、不同的劳动可以交换 张文认为“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不能通约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是不同质的  相似文献   

17.
逻辑学的对象是什么?李先焜同志撰文提出是语言而不是思维形式。我则认为逻辑学的对象是思维形式而不是语言。 我们认为,说研究逻辑必须研究语言,甚至说逻辑直接研究的是语言,这本是对的.因为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互为依存的.浯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存在和表现。因此,逻辑学要总结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必须研究语言,只有透过语言才能“捕捉”住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特别是逻辑学的创立阶段,人们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本来茫无所知,人们更是只有通过语言去探索。但是,逻辑学研究语言和语言学研究语言不同。后者研究语言在于总结语言(形式)的规律,而逻辑学研究语言,则在于透过语言总结出思维(形式)的规律。另外,逻辑学一旦透过语言总结出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后,就可以撇开语言,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当然,逻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不同回答展开的。因此,分清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  相似文献   

19.
馬克思在《資本论》中关于商品的定义,明确指出商品具有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換价值。这个定义既适用于研究資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也适用于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总是把使用价值轉化为价值,具体劳动轉化为抽象劳动,作为商品和商品生产的特征。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促进对现有工交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合理地提取、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今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礼欣、田椿生两同志《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文章,正确地指出了“折旧基金要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并提出了改进折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