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薛敏 《唐都学刊》2006,22(4):142-145
文学接受受文艺思潮影响甚大。当代,由于文艺政策的不同,引起创作和理论发生转换,由此导致近半个世纪的文学接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景象即从接受动机来看,现实主义接受是当代文学接受的主潮;从期待视野来看,当代文学接受主潮的主题意蕴由宏大走向私人化;从文化传播来看,当代文学接受呈现出由封闭、一元、被动到开放、多元、主动。正是接受与创作主体的互动关系,推动着文学不断向前,从而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更加契合时代精神的、更加符合文学和人的内涵的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客观存在于任何民族之中的普遍现象,因而对各个民族的心理及其发展产生影响,从而成为民族心理学、民族学必然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动态研究来进一步理解民族心理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变动不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变迁在所有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这里所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具有某一特征的生态环境。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的出现便属于社会文  相似文献   

3.
涂俊 《唐都学刊》2013,29(5):91-94
庙会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和适应才是和谐的一种生态关系。庙会文化发展顺应地理环境制约促使其强化了物物交换的贸易往来,并从地理分布上适应生态环境需要。经过时代变迁,庙会文化也顺应了人们对休闲文化的需求,但是,过分的创意和庙会环境使用的恶意透支损害了庙会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文艺价值取向的二重性取决于人的艺术需要的二重性,人的艺术需要表现为与普遍审美情感相沟通的一般需要和与具体社会历史特征相关联的特殊需要,其中一般需要决定着文艺审美的基本价值取向,特殊需要决定着文艺功利、道德、宗教、科学的实际价值取向。艺术需要的系统由艺术意向、艺术冲动、艺术心境、艺术兴趣、艺术态度、艺术信念、艺术理想构成.它作为一种选择机制,在文艺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性中作出定向选择。  相似文献   

5.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着文艺观念是怎样建构起来的这个中心议题,阐述了文艺观念内容的三种基本属性:艺术理想性质(可分为初级模式和高级模式)、环境约定性质(来自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科学认识性质(借助相应的哲学体系和科学发展水平来完成);探讨了文艺观念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文艺观念直接物化在艺术实践中,文艺观念投映在社会心理中、文艺观念最终落实和固定在文艺理论中;分析了文艺观念的存在规模,即文艺观念的影响范围和可约性程度,主要有个人的、流派的、思潮的、文化类型的。各种存在规模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群体观念与个体观念(即整合观念与局部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斯蒂格勒借助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神话的隐喻在存在论上揭示出人是一种缺陷性存在.这种缺陷性构成人的代具性的生成根源.人的代具性意味着人的存在需要依靠自身之外的技术实现和延续.这使人与技术结为一体,相互差异,相互反射,相互延迟,形成延异.延异构成人的代具性的存在形式.在延异中,人的记忆获得解放和外延.现代模拟、数字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记忆(意识)的外延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造成记忆的工业化.记忆的工业化阻断了人的特定记忆、社会种族记忆和个体记忆,使这些记忆被新生的机器记忆所替代,从而导致人丧失自身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定向能力,而迷失在技术中.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何以存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的不完善,所处的传统背景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价值的断裂、文化的分裂等一系列负效应,这意味着一种总体性的消解和社会整合机制的消弱。而目前哲学界零敲碎打式的研究则无法实现对现实的总体性理解和批判功能,也无法面对21世纪的总体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以重建总体性。文化哲学总体上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的文化价值研究,文化形而上学研究和文化批判。这三个层面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哲学的文化价值研究确立哲学研究和管理文化的合法性;以此为基础,文化形而上学则是关于文化总体性的深层价值研究,它力图确立一种文化统一理念;文化批判则努力把这一理念贯彻到文化实践中去,以推进现实文化的发展。这三个层面的断裂乃是文化哲学的内在危机。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即面临着这一困境,所以,文化哲学要重建总体性,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人必须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这里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诸方面)。所以做为社会观念形态之一的文艺,在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描写人物形象的同时,必须描写人物生活和斗争的客观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也就是恩格斯在论述现实主义时所说的“典型环境”。 在描写典型环境方面,鲁迅也是一位“高等的画家”。他的小说篇幅都不长,数量也不多,但是却象一面明镜,反映着旧中国社会环境。它既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教科书,也是环境描写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同志在讲到美学研究的构成时,提到了三个方面,即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社会学。他认为,如果将这三者研究好了,美学的研究也就功到自然成了。可见,当代真正研究文艺理论或美学理论的同志,都注意到了文艺与社会学的关系。你要懂得自然美,就必须研究社会美,你要懂得人,就必须懂得社会,文化或艺术实质上就是社会的形象化反映。古往今来,无数作家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述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恩格斯曾说:“法国的小说是天主教婚姻的镜子;德国的小说是新教婚姻的镜子”,“小说就是这两种婚姻方式的最好的镜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7页)“镜子”的作用,就是一看即明。它提供的内容是形象的、生动的、活灵活现的。这不是证明文艺也通过自己的形式在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吗?尽管有时文艺不是对社会现象作出直接论断,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它也是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广大性和持久性表明,它不是造成个体生活方式差别的导因,它影响的对象主要是生活在一个广阔地域、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体、常常包容着许多民族。因此,我们可以用稳定的自然环境比较和解释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用环境的差别性说明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别性。由于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通过人的心理结构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探讨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影响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揭示自然环境对一个文化系统形成和稳定的巨大作用,然后才能说明文化系统的心理特点是如何影响社会生活方式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四个文明起源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文化系统,它年代之久远,资料之丰富,内容之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学视域中的鄂伦春传统渔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倡导生态文明的高度来重新审视鄂伦春传统渔猎文化,既可以加深我们对该文化传统内在价值的自觉认知,也有利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文化.鄂伦春渔猎文化是繁衍、生息在特定生态环境内的族群的智慧创造,是人与自然不断融合、碰撞所逐渐形成的与特定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理性化的文化行为.对自然崇拜的生存观念、游动迁徙的生存方式、合作和分享的平和心态构成了鄂伦春渔猎文化的基本特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因子.渔猎文明是一种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与最为持久的生存方式,对自然取之有度,合理利用,构成了渔猎文化的本质特征,它也应该成为生态文明所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因此,鄂伦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文化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何志钧 《学习与探索》2012,(12):126-130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和文艺跨媒体运营的实践经验为当代文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开启了新的问题意识。20世纪以来,经过"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范式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转换,一种"数字媒介转向"正在深刻影响今日的文艺与审美研究。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当代文艺学因应时势,积极转型,从传统文艺学的语言学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媒介学文论研究模式。传统的线性思维、链状模式文艺美学是与文字思维、印刷文化、作者—文本—读者的主从单向度顺接关系相适应的,而与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超文本、网络传播时代文艺审美实践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相适应的则是非线性、立体化的网络状模式的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14.
苗伟  李金花 《社科纵横》2011,26(5):126-129
人是文化环境的主体,在文化环境面前,人具有最大限度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环境是人直接面对的文化境遇,它既是人生存状态的集中反映和整体展示,又是人进步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努力创造一个优质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健康存在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主体存在的人必须担负起文化环境优化的使命,通过各种创造性实践去优化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西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和森林植被破坏。引发西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五滥,即滥垦、滥牧、滥樵、滥采、滥用水资源。人为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是人口急剧增加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过大,政策误导和决策失误,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落后,贫困和环境法与西部环境问题的脱节。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管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管理战略和方法,国际上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正日益采用。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重大的生态系统工程,需要应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从法律政策、生态经济、人口控迁、企业参与和生态补偿等多方面综合推进才能实现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6.
约翰·杜威的经验观不同于近代英国经验论的经验观。他不是把经验理解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经验,而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生活的意义上把经验理解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力量。在他看来,经验的基础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作用,经验作为自然的转换力量是人类深入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结果。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验由于与经验方法的内在统一性使自身获得了增长和丰富。因而,经验就是人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就是人生活的拓展和深入。在这种经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杜威批判了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和理智主义,认为真正的哲学研究必须回归于生活经验,承担起促进经验生长、丰富人生意义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需要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括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商品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包括劳动需要和非劳动需要。商品具有两种二重性规定: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质的同一性,即有用性,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量的可比性,即可交换性;另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即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具体价值是指商品具有具体使用价值和具体交换价值,抽象价值是指商品具有抽象使用价值和抽象交换价值。商品的这种二重性体现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即具体需要和抽象人类需要。人的需要赋予商品以价值,其中,劳动需要赋予劳动产品以价值,非劳动需要赋予了非劳动产品以价值;人的需要量是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其中,劳动需要量是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非劳动需要量是非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需要价值论把劳动价值论纳入其中,弥补了劳动价值论两个基本前提的不足之处,并使需要的二重性取代了劳动的二重性,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18.
论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概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明与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词源含义、产生的时间、所蕴涵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方式均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刑事立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条件,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及和谐统一;它不但包含着人类用友好、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崭新理念.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本世纪法制系统发展的主流,环境保护必然要求重新评价和修改现有法律,改正不适合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趋势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刑法介入环境保护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也正面临着一场"绿色"变革.我国现阶段环境刑事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背景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改革要注意世界范围生产力新变化这个参照系,必须:(一)以开发智力资源和使我国经济进入世界巨系统为总体目标;(二)既提高现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又鼓励居民投资,形成普遍的创业热潮;(三)由金字塔结构向网络结构和矩阵组织转变;(四)注意分散化趋势;(五)改变管理方式,着重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力;(六)根据长期成效支付报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