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县衙口镇人,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和大陆重新统一,从而结束了自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占台湾后,海峡两岸几十年的分裂状态。在清政府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着重大的作用,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氏政权覆灭,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国家的大统一得以实现。史学界对于这一事件中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评价颇多,如康熙帝、施琅、姚启圣等,然对于李光地则鲜少论及。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评述。平定“三藩之乱”,扫除郑经在福建的势力,李光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  相似文献   

3.
施琅(1621—1696年),宇尊候,号琢公,福建省晋江县龙湖乡衙口村人。早年随黄道周起兵反清,后任郑成功部下左先锋镇。清顺治八年(1651)因父弟被杀,叛郑投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封靖海候,太子少保。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率军三万,专征台湾,打败了郑氏政权,结束了海  相似文献   

4.
康熙帝玄烨(1654—1722)在亲政的55年间,对内对外采取了诸多的进步举措,开创了清代“盛世”的新局面。其中,康熙帝派兵进取台湾,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成为彪炳青史的不朽业绩.统一台湾,包括准备、进取、善后三个发展阶段。在统一台湾的三个发展阶段上,康熙帝施展其文韬武略,提出并实施了相应的斗争方略,完成了清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统一。1681年至1683年7月为进取台湾的准备阶段.此阶段,康熙帝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及时作出统一台湾的决策。此阶段康熙帝实施的斗争方略主要有三:一是实施“乘乱可取”之谋略。民族英雄郑成…  相似文献   

5.
台湾同胞,根在大陆。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台湾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大陆志士学者曾渡海赴台,为之做出贡献。其中,清康熙年间,山西人卫台揆任台湾知府,首创崇文书院,对于清初台湾文化的启蒙,乃至进一步发展、繁荣,影响尤大,值得深入研究。 1683年农历六月,清朝靖海将军施琅于澎湖歼灭郑军主力。农历八月。施琅率军开进台湾本岛,郑克塽率众文官武将投降。郑氏祖孙三代在台湾经营二十二年的政权至此  相似文献   

6.
1651年,郑成功诛杀大将施琅的父亲与弟弟,迫使施琅降清。研究明郑史的学者多叹息郑成功这一决策错误,从而化友为敌,埋下32年后施琅率清军攻克台湾消灭明郑政权的种子。本文认为,郑、施虽为同一时代的英雄人物,但不同的政治态度注定了他们要分道扬镳;其矛盾激化在实质上是郑成功军队内部亲清派与拥明派的一场权力斗争。  相似文献   

7.
<正> 广东是南明抗清势力的活动地盘,顺治三年(1646)、六年(1649)清军两度入粤,两军反复争夺,骚扰侵害遍及全境,尤以清军烧杀屠城的暴行,破坏特甚。及南明残余势力被次第消灭,又有康熙元年(1662)、三年(1664)广东沿海二十八个州县“迁界”之祸,“尽夷其地,空其人”,前后两次数百万迁界难民流离失所,抛荒田地531万多亩,遭受了广东有史以来一场浩劫。康熙十五、十六年(1676、1677)尚藩叛乱,广东仍处于兵戈扰攘之中。经过清初三十余年一连串的破坏,地方残破,城乡凋敝,人民死亡流散,田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直至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广东实行复界,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康熙一生,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征讨噶尔丹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他的征战筹边诗即真实地反映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代表着康熙帝诗歌的最高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遗产。这对于认识康熙带的文韬武略和进步思想、认识全国各族人民为正义事业而团结一致、英勇斗争的献身精神,都有重要意义。康熙帝又是“北方诗派”的一名特殊诗人,他的诗歌除了具有“北方诗派”的共同特征外,又有其独特风貌和内在风骨。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     
今年上半年,一部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引起激烈争论。一方认为,应把施、郑两家的私怨与大陆、台湾关系区分开,把施的私德与收复台湾的事业区分开,把康熙作为国家的代表与满汉冲突区分开,从而肯定施在当时为国家统一和版图完整所做的巨大贡献,因而施不是民族败类、汉奸和卖国贼,而是有功于中华民族和整个中国的民族英雄。另一方则认为,施变节降寇,助清灭明,是汉民族之败类,即便有功于全国统一,也是第二位的,不能改变其助野蛮以奴役文明的性质;再联系其在满清入关以后一路屠城的滔天罪行,则施之罪已不止是变节、失德,更是民族的千古罪人。双方…  相似文献   

10.
一、清代定制和民国办法有关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大呼图克图等转世确认和坐床,清代早有定制。根据清制规定,达赖喇嘛转世确认权由清朝皇帝掌握。七世达赖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经由康熙帝册封;八世达赖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乾隆帝派遣的章嘉呼图克图认定为前辈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社科院民族所刘蒙林最近撰文指出,《清史稿》卷250、疆臣年表9,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右卫将军条:“费扬古十月授右卫将军”,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乙亥乞休,颜寿三月为右卫将军”有误。根据《清实录》所载,费扬古卸任绝非康熙五十七年,而是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清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辛卯条对此有清楚记载,况且费扬古早在康熙四十年(1701)就已病逝(见《清实录》康熙四十年七月丁亥条),根本不存在五十七年“正月乙亥乞休”一事。另外此表又认为费扬古为第一任右卫将军,其实第一任右卫将军应是满洲旗人希福,《清实录》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壬寅条载:“授都统希福为建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对台斗争。一次是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一次是康熙帝领导、施琅指挥的统一台湾。这两次斗争的共性就是以军事斗争为主的各种斗争方式综合运用。这说明了在对台斗争中和平方式与武力方式综合运用的科学性,也说明了我们不承诺放弃武力的必要性。从这两次对台军事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陈是康熙后期一位著名循吏 ,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1] 、“清廉中之卓绝者”[2 ] 和“苦行老僧”[3 ] 。在19年的仕宦生涯中 ,陈在治理福建和台湾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是清朝早期治台官员中治台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 ,政绩也最为显著者。以往所涉及到陈的论著 ,多是围绕其治台政绩 ,本文拟就通过叙述陈廉洁爱民的事迹 ,以加深人们对这一清官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八旗进驻荆州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荆州西有巴蜀之险,北有桐柏之固,南控湘黔,东制吴越,据江汉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廷在平定“三藩”、收回台湾后,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增设了荆州、福州、广州等八旗驻防。驻防荆州的旗兵共约4500多名,连同官兵眷属约达20000  相似文献   

15.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台湾从郑氏集团统治下回归祖国怀抱,清廷完成了统一大业,其关键在于人心所向和正确的政策。 人心所向 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驱逐了侵占台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侵略者,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清政府对全国统治的确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便成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郑氏父子在台湾,分裂国家,就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6.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台湾郑氏集团降清,清王朝消灭了这一盘踞东南海上数十年敌对政权,完成了全国统一,并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正式由中央王朝设官治理。在清朝早期治理台湾的一批官员中,陈瑸是治台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政绩也最为显著的官员。虽然在很多人的论著中都曾提及陈瑸与台湾的关系,①但专门论及陈瑸治台之研究作品仅见黄秀政先生一文。②本文主要依据陈瑸文集与文稿中的台湾史料,③并结合清国史、实录、碑传、方志及年谱、档案资料,拟对陈瑸治台事迹作一次较为系统的评述,以求加深对台湾早期开发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主旋律”电视剧不断尝试与不同叙事模式嫁接融合,形成了多种易于复制的作品类型。有一类作品,以199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播出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及此后陆续推出的《康熙帝国》《天下粮仓》《甘肃米案》《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汉武大帝》《施琅大将军》为代表,以我国古代为书写背景。以政绩卓著的先皇明君和忠心为国的诤臣奇士为故事主角,以人物传记和历史大事为线索,以争夺权力、惩治贪官、改革弊政、保卫疆土为主要情节。以“历史正剧”为宣传点,笔者将这一类电视剧作品称为“古装主旋律”电视剧。  相似文献   

18.
台湾移民来自祖国大陆者,起源甚早。明代中叶以降,台湾移民渐增。移民主要来自于闽省之泉漳两州及粤省之潮惠两州。据台湾高贤治所著的《台湾三百年史)}称:“荷兰窃据时期,中华民族移居台湾者共有十万人左右。”①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玄烨统一台湾。自此,台湾设一府三县,隶福建省,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如何对待台湾的原移民,如何处置业已出现的闽粤民人移居台湾之潮流,已成为清政府管辖台湾活动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清代台湾移民政策,大体以同治甲戌(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为界,前期采取严厉的限…  相似文献   

19.
吴惠巧 《河北学刊》2012,32(5):54-59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即纳入清版图,隶属福建省。随即,清廷在台湾设儒学并开科取士。有清一代,清廷对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并为他们创造了许多机会,提供了诸多便利。其中,专为台湾士子设置保障性中额便是最突出的体现。这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台湾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张养重 ,字斗瞻 ,号虞山 ,亦署虞山逸民 ,晚号椰冠道人 ,江苏山阳 (今淮安市楚州区 )人。明崇祯十六年 (16 4 3)诸生 ,清顺治间曾六辞朝廷征召 ,坚隐不仕。是清初淮海一带遗民诗人团体———望社的魁首 ,曾以“南楼楚雨三更雨 ,春水吴江一夜生”(《春日张水部招游江南留别同社》)句深得王士祯的称赏 ,见《渔洋诗话》卷上。著有《古调堂集》(不分卷 ,康熙二十二年刻 )。晚近学界对他研究极少 ,甚至连其生年迄今尚未确认 ,新出蒋寅先生《王渔洋事迹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2 0 0 1年版 )仍谓其生于 16 2 0年即是显例。检《古调堂集》 ,虞山自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