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秀丽  王圣祯 《学术交流》2007,42(11):29-32
原有伦理价值意义体系的日趋淡化,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道德理论的影响,使道德个人相对主义成为新时期我们道德实践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道德个人相对主义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失误和实践危害。实现道德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是克服和治理道德个人相对主义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阿格妮丝·赫勒对道德理论的思考主要是在现代性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思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的相对主义状况。现代道德结构的变化、抽象道德规范与具体道德规范的共存与冲突展现了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引发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困境,赫勒的道德理论针对的就是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并试图基于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状况的这种变化建立一种实践商谈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赵宏志 《学术交流》2005,(11):18-23
中国当今伦理状况最严重的问题是"双重人性问题".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为个性伦理.个性伦理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在人伦关系的范围内,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探究伦理问题.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为伦理包含道德,道德只是伦理中的准则部分和道德评价部分.个性伦理的两个重要范畴为个性和群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群性是某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主张强化个性,弱化群性.传统伦理与个性伦理有原则性区别,即,传统伦理停留在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个性伦理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传统伦理以社会为本位,个性伦理以个性为本位;传统伦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个性,个性伦理是根据个性的需要而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传统伦理是从外到内的内化,个性伦理是从内到外的实现;传统伦理鄙视沟通技巧,个性伦理纳入沟通技巧.为实现国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两大主题,提出了个性伦理四原则即,以个性为本位、以实现为本位、以自主为本位、以规则为本位.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3):146-149
互联网的诞生催生了全新的网络文化型态,非中心主义、多元化、无终极目标的网络文化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道德相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权威,保障了网民确立自己道德追求的自由,利于防止各种道德强制、道德霸权及道德奴役等现象,但也带来无善恶、无他人、无德性的道德世界。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对善的坚守、自由的引导以及为他原则的提倡。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中,道德怀疑论、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大行其道。道德在当前国际政治中的存在与价值是不容否认的,它源自于国际道德本身的特殊规定性,国际社会的规则、准则、制度本身就体现着国际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由于国际社会对国际道德准则及其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国际道德缺乏强制力,以及"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制约,国际道德的发展步履维艰,但全球化的到来又使国际道德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尊重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公利的原则和和谐的原则。在此基础上 ,建构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新的经济和价值观念模式 ,正是当代哲学伦理学存在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论后现代伦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虽无统一的理论,但大多极力批判现代性,贬低科学与理性的作用。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的绝对主义转向相对主义,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后现代道德虽然已经碎片化,但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全盘抛弃道德良知与责任,自由与安全仍然是后现代伦理所要兼顾的两个要素。  相似文献   

8.
转型中的社会面临两方面道德问题。一是在公共领域服从标准化的伦理规范而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用程序正义取代实质正义,导致真正的道德旁置;二是在私人领域认为只存在相对主义的道德,从而追求张扬个性,随心所欲,导致信仰危机。这两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盲目的执着于道德一元论与多元论的对立,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前者盲目迷信形而上学一元论,否认善与善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从而将伦理准则作为无上的权威固定下来,剥夺了道德主体选择的自由;后者否定外在的道德权威,个人成为道德判断的惟一权威。上述问题的实质在于混淆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一个多种文化与价值差异化并存的转型化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生活因不同道德生活理念和主张共在、共生所造成的复杂博弈化现实,必然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道德疏离"现象。此种疏离反映的是非成熟性、非规范性、非健全性市场社会真实的社群共同体严重阙如的情况下,制度道德理性存在和功能自身所固有之有限现实表现。属人社会中的种种非道德现象、反道德现象以及逆道德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社会肌体自身,在于组成这一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德性的严重不足自身。社会本真性道德存在,吁求并遵循的是现代清明世界与"正派社会"的生命伦理与个体生存至上的道德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伦理学中,一些不同进路的理论不约而同地对倾向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德与人的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具有某种道德倾向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判断,对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行为有预先决定的作用。伦理一般主义者与伦理特殊主义者就道德原则合理性问题展开论争,前者认为,道德原则作为道德倾向而存在,后者则彻底否认了道德原则的合理性。一些学者通过自然因果律和道德原则的比较所得出的理论给道德倾向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第一,进行道德的本质倾向和非本质倾向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道德的归因;第二,道德倾向作为道德原则的本质这一新的理论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原则理论并不矛盾;第三,道德倾向在道德选择中展示出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同时,受复杂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人立身处事之本。当今时代,道德也是生产力和资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与社会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推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锦智 《社科纵横》2010,25(11):164-166
传统社会塑造的以"顺从""听话"为特征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也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这就需要重视大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是如果只强调单独主体性,可能又会走向一些人极度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及不惜利用任何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利的恶果。所以,我们需要寻觅一种新的观念和方式来进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那就是主体间性。这种视角既是对传统主体性视角中合理因素的发扬,又是对传统视角中容易出现弊端的规避,同时也更有利于主体性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与道德困境,赫勒十分敏锐而细腻地揭示了现代性问题与现代世界道德状况之间的关联,从唤醒个体良知和道德责任入手构建了一种为现代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道德哲学。她呼吁现代人追随好人的脚步做一个好人,并指出好人和最好的道德世界存在于每一个个人的道德自律中,即选择自己成为好人,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好人。尽管赫勒探讨了现代道德和时代精神重建的可能性,指出了现代人的命运和责任,但她试图通过反省和规约自己达到自由的自律的道德理论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气质,也或多或少浸透着一种政治悲观主义的伤感。但是无论如何,赫勒对现代性和现代世界道德状况的反思都是当今社会道德重建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朱振林 《学术交流》2007,1(12):209-212
现代人学理论表明,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践的过程中生成的,人是历史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生成过程表现为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辩证统一过程,它促使大学教育进入个性化培养阶段。因此,应当转变大学教育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重新厘清大学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与个性充分丰富;重新认识大学教育功能,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组织与个性发展——兼论人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健 《探求》2002,(3):36-39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各类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目标明确的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普遍的组成方式,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只要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传统型的组织与人的个性发展存在着太多的冲突。现代组织的发展要依靠人,因此必须研究管理活动的前提——人性本身,使管理活动符合人性发展的需求。以“全面人”为理论前提的人性管理才能使组织和个性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学界对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大致有五条路向,即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路向、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化路向、“个人美德”的诉求路向、道德建设的信仰致思路向和在道德与政治的相关性中探讨道德建设的路向。分而察之,五条思考路向都各有所得,也各有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其所得的同时克服其不足,为思考道德建设开辟另一条更合理的路向。“道德维系机制”概念的提出,即为了满足这一理论需求。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随着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解体,急需构建现代道德维系机制,使道德由外在约束和他律真正化为社会主体的内在约束和自律。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实践理性中的伦理德性、理智德性的德性分型,哈贝马斯在实践理性中区分伦理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揭示了道德自我的个性内在与主体性价值.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精神世界先后经历"真实的精神,伦理"、"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化"、"自我确定性,道德",相应于三个精神世界的主体分别为伦理实体自我、法权个体自我、道德主体自我,确证了道德自我的存在和超越性价值.精神哲学研究的本体思维追求形而上普遍本质和绝对本体、伦理思维注重伦理秩序和规范的建构、道德思维凸显自我理性和自主建构,哲学思维范式转换揭示了道德自我在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突显价值.实践理性中的德性分型、精神现象学关于客观精神及其自我三重形态、哲学思维范式转换,从不同角度确证道德自我的存在及其特定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通过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批判,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实践和理论都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其症结在于启蒙运动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其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因此,他认为要拯救现代西方社会就要恢复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及其在现代社会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自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道德自我以感性生命为存在的前提 ,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 ,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 ,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道德自我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 ,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及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 ,道德自我在道德实践中往往以自律为存在方式。就道德意识的层面而言 ,道德自律的过程展开为意志选择、理性评价、情感认同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里 ,意识的综合统一构成了道德自律所以可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的社会化与道德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社会化与道德现代化不仅在内容、结果、实质、动因和条件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 ,而且在现时代个体的具体道德实践中二者又是有机统一的。对道德社会化与道德现代化辩证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理论 ,把握现实的道德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