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抗逆力"。"抗逆力"也成为近期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在"抗逆力"研究是否有意义方面,仍有争论,即使是对"抗逆力"研究持肯定态度的研究者也认为,现有"抗逆力"研究是有问题的:缺少共识的定义,进而在操作性和测量方法方面无法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认为"抗逆力"是一种调试的过程、能力和结果的综合;在"抗逆力"测量方面应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的运用;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注重本土化和生态整合,扩大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重视认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中学生抗逆力调查问卷为工具对初、高中生的抗逆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抗逆力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小部分抗逆力水平较低。进一步分析显示,构成抗逆力的内在保护性因子的诸要素中,青少年自尊和自主性、目标和意义感两个维度发展较好,而社会胜任力发展不理想,构成抗逆力外在保护性因子的诸要素中,同伴保护性质量相对较高,家庭、学校、社区保护性质量相对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在学生、家长、教师中广泛开展抗逆力学习,对抗逆力较弱青少年积极开办抗逆力相关小组,对抗逆力很低的青少年需要重构其个体精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抗逆力研究采用新范式定义和解读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是生命功能的一种体现。基于此,我们提出把问题看做"抗逆力酶"来催化贫困生抗逆力养成的建构模式,并肯定其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中的积极价值定位,提出抗逆力的养成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抗逆力研究采用新范式定义和解读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是生命功能的一种体现。基于此,我们提出把问题看做"抗逆力酶"来催化贫困生抗逆力养成的建构模式,并肯定其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中的积极价值定位,提出抗逆力的养成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欢  陈月 《社会工作》2021,(5):28-41
职业初期的经历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但已有研究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初期,尤其是其抗逆力机制涉及较少.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11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3年以内的社会工作者,研究分析其在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后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抗逆力的整体和过程性作用情况,以及其中的相互作用,探索社会工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抗逆力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发挥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自身抗逆力以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积极适应社会工作职业.具体来看,个体中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专业能力欠缺、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的个人特质;环境中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一系列的职业困境和挑战,这些困境和挑战打破了社会工作者原有平衡.而应对这些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个体内在保护因素包括认同感、目标感、乐观感、主动性和反思能力等,来自环境的支持包括朋辈群体、家庭、老师、机构、社会政策等方面.通过不同方式的应对,在社会工作者抗逆力作用机制下,实现对平衡的重构、恢复和丧失性重构.  相似文献   

6.
齐芳 《社会工作》2013,(1):138-141,156
抗逆力是社会工作实践的一个重要视角,企业社会工作可以运用该视角为新生代青年工人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新生代青年工人在抗逆力外在优势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和效能优势因素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与外在资源缺乏连接,自我认同不高,面对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因而在适应城市生活和工厂生产等方面遇到一些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抗逆力的视角,开展宣传引导、个案管理、小组活动和主题活动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升新生代青年工人对城市生活和工厂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员工关系和劳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有关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论范式主要有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各种范式和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工作研究应该遵循多元范式并存的原则。理论范式的发展融合、跨学科合作以及社会工作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使社会工作实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研究将扎根理论和行动研究具体应用到长沙市芙蓉区W社区的社会工作实例中,以获得经验理论、行动模式,并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理论模式,最终建构一套动态的、具体的、符合实际的社会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8.
陈盈 《社会工作》2011,(16):52-54
文章通过对现有抗逆力重构模型的分析来探索青少年抗逆力重构的运作机制。在梳理Hunter、Kumpfer和Richardson三位学者对抗逆力重构运作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抗逆力重构运作机制进行了概括和过程提取,并结合实地研究简述青少年抗逆力重构运作机制的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孤残青少年抗逆力服务研究的现状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本质内涵出发,以孤残青少年服务的小组工作实务为例,介绍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下的抗逆力提升服务的一些做法。从抗逆力的归属感、效能感和乐观感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提供相关服务,以适度性和可持续性为标杆分析了抗逆力提升小组的状况,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敬乂嘉 《社会》2006,26(6):165-165
组织理论是有关组织现象的松散理论集群。由于缺乏清晰定义的研究客体、主流的研究方法和强有力但是简练的假设,组织理论内部频繁地出现紧张和分裂的现象。对组织理论历史发展的回顾和评论构成了对于组织的边界和内容进行规范理论界定的实用替代。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探讨组织理论发展过程中三个重要支流的互动关系,即组织实践、多学科进入和范式演进之间的内在关系。论文的研究表明,组织实践的丰富性、多学科进入的宽口径和范式共识的缺乏,构成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裴小茹 《社会工作》2012,(11):71-73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危机或逆境时,能够理性作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是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相互较量的结果。生活环境的断裂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在保护性因素的不足与外在风险性因素的增加,风险防御机制的缺位与失灵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造成诸多负面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辅导解构问题、小组介入重建自我认知、社区联合增进社会认同的方式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降低危险性因子的影响几率,提高其应对危机与困境的能力,最终建立起个体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二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二重维度的统一。通过对人的发展理论提出和展开过程的梳理可见,在价值取向上,马克思确定了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将人的发展主体定位于个人,揭示了人的发展自由全面的特征;在认识上,马克思科学地界定了人的发展主体,阐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人的发展理论二重维度的反思表明:在当代,推进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应关注时代和实践特征,从分析现实问题入手;应以深化价值取向、探究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为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心"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哲学"涉及关于心理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在此意义上,"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功能在于它能够帮助心理学完成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8,(11):58-61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西方智库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主义等研究范式。在西方智库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理论、领导权理论、精英理论等基础理论,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新时代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充分借鉴国外智库建设的有益理论和客观规律,打造智库建设的中国特色和优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景雪 《社会工作》2009,(6):49-51
近年来,优势视角逐渐被认同与应用于社会工作中,四川地震的发生涌现出无数优秀教师,但是也不乏有缺失教师道德之流。教师心理抗逆力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工读学校教师是一特殊的教师群体,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培养教师心理抗逆力问题。笔者有幸跟随席小华老师参与了两次针对北京市工读学校教师开展的心理抗逆素质的培训。教师心里抗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培养教师心理的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三方面。本文仅从归属感这其中一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尝试纪录对教师心理抗逆力培养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刘叶 《社会工作》2013,(5):106-11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逐渐放宽,肢体障碍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但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与否和个人的抗逆力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抗逆力的研究视角,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考查了9名肢体障碍大学生在就业领域的抗逆力状况,并据此构建了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传递模式和服务资金来源“四位一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框架,以促进他们实现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优势视角逐渐被认同与应用于社会工作中,四川地震的发生涌现出无数优秀教师,但是也不乏有缺失教师道德之流。教师心理抗逆力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工读学校教师是一特殊的教师群体,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培养教师心理抗逆力问题。笔者有幸跟随席小华老师参与了两次针对北京市工读学校教师开展的心理抗逆素质的培训。教师心里抗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培养教师心理的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三方面。本文仅从归属感这其中一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尝试纪录对教师心理抗逆力培养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日常交往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5,32(6):12-16
为推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分支———日常交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我们主张以日常与非日常相关联的范式对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进行比较性与关联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力图实现历史哲学范式、发展哲学范式和文化哲学范式、价值哲学范式的整合性运用,凸显宏观审视和微观透视、实证方式和哲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在背景上与现代西方哲学和我国当代哲学中凸显的两个重要的理论领域———日常生活理论和交往理论的发展直接相关。一、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哲学理论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标志。这种回归…  相似文献   

19.
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理论研究的总框架,实事求是以其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求真与务实相统一的特点,实现了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是批判反思性的哲学思维范式,是世纪之交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20.
刘亚秋 《社会》2018,38(1):104-133
通过分析“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路径中有关社会、文化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从而弥补当下记忆研究无范式的缺陷。这一范式尤其体现在与神圣记忆密切相关的“社会框架论”、社会品质,以及卡农、神话、节日等概念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能够促发人们回忆的社会力来自涂尔干所谓的“神圣社会”。哈布瓦赫记忆理论中的“社会框架论”和“社会品质”概念是涂尔干的“社会本体论”思想的核心表现,由此形成一种哈布瓦赫的“神圣记忆观”。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卡农”,也是一种神圣记忆。卡农等概念是扬·阿斯曼对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论”的继承和推进。上述要素构成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的基础。从“取向”讨论转向“范式”分析,有助于推进社会记忆研究传统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