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9):171-178
协同创新是中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求产学研联盟各主体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也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权属纠纷和开发风险,其中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冲突是合作各方关注的焦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享法律制度是产学研合作联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英国校企间合作的《兰伯特协议范本》为我国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我国需要建立以独有知识产权为中心、权利合理运用和分享的法律制度,以平衡大学和企业对知识产权成果拥有和运用的权利并保障产学研联盟各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联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水平较低,联盟的构建和发展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应当树立正确的联盟理念,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采取恰当的联盟形式,构建科学的联盟治理机制,强化联盟中的组织学习,整合联盟伙伴的企业文化,提升联盟风险控制能力,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为基础,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中心,以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为支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强化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等建设,构建各创新主体相互配合与协调、多层次连动互动、科技资源高度共享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被证明是一种很成功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模式。在我国现行的科研和创新体制下,产学研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近些年来我国为促进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和机制。为此,需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深入分析了甘肃省科技能力不强的原因及制约因素.提升甘肃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和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及提高创新经济绩效等.  相似文献   

7.
构建科学、高效、现代、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提升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创新制度“代差”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理念和认识严重滞后;产学研各创新运行环节过度行政化;企业技术创新严重滞后;民营企业被“边缘化”,民营企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结构亟待调整.改革战略与路径选择包括:推进产学研环节的去行政化的整体性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健全科技评价机制,突出创新价值导向等.  相似文献   

8.
企业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生命力持续构建的内在动力。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中小企业的具体状况,尤其是企业创新资金、人才和物质手段等,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现阶段中国应提倡节约资源的合作创新模式,在约束条件下,技术联盟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最佳选择;而在条件充分时,企业则应采取自我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产学研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是: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较少、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少、科研活动和成果层次低。产学研分离已成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缺损与障碍。构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思路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调动利用国内国外科技资源,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联合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服务作用,在实践中不断调试政府与产学研联合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物流联盟协同实现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物流联盟动机和协同实现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构建物流联盟的三大动机是获取规模效益、综合利用资源和学习内化技能,物流联盟协同实现机制包括"需求评估-伙伴选择-合作治理-评价控制-适时调整"五个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环节,"竟合"意识淡漠是影响未来合作深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联盟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实现模式,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贵州省出现了不少跨行业、跨领域、集成性的产学研联盟合作模式,这些联盟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贵州省产学研联盟的创新发展,整合各方优势,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我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讨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多层次、多渠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途径。为地方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郭先登 《东岳论丛》2003,24(1):60-63
喜盈门集团建立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思想是 ,按照理论意义上的“产业国家创新体系” ,形成企业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新型经济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源于创新能力 ,创新 ,打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能力的水平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喜盈门集团创新经验的理念是 :不断创新 ,打造企业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邯郸市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知识转化和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通过知识转化进行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根据邯郸市主要产学研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适用于邯郸市经济发展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客体以及运行机制,以期为邯郸市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借鉴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构建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分析显示,2009—2017年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子系统、学研机构子系统、企业子系统、创新绩效子系统有序度逐年提高,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度呈波动式上扬。江西省创新能力提升重在增加人才和资本投入,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区域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  相似文献   

16.
产业共性技术组织模式与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科技资金缺口较大的现实条件下,优化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产学研组织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避免各主体的价值冲突和管理体制的滞后.金融创新的具体路径选择是:吸收利益相关者,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融资机制;建立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面临科研成果商业化成功率低、产学研三方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处于低层次水平等问题,而制度创新是产学研一体化程度提高的关键.我国加强产学研创新网络制度设计,应构建知识服务的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组织;组建一系列有形或无形的联盟;有针对性地引进具备管理控制能力的引领性企业;改变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虚拟企业的伙伴选择决策直接关系到经营的成败 ,风险性非常大 ,敏捷虚拟企业目前被看作未来成功企业的范式。其重要目标之一是能够参与动态联盟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需求对动态联盟伙伴的选取决策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提出了伙伴选择战略评估模型。为解决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决策可靠性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小荣 《兰州学刊》2007,(4):65-67,70
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也呈现出良好态势.文章首先分析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常见的联盟形式,认为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受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伙伴的选择等多个因素影响.文章最后针对旅游企业联盟不稳定的现状,提出了慎重选择联盟伙伴、注重跨文化管理等有利于增强联盟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构建促进中原崛起的区域创新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区域创新系统的不完善制约着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构建一个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为目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的高效率的区域创新系统,对于中原崛起目标的实现,将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