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相似文献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于一定条件下人类共同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与价值表达,其伦理意涵主要表现为: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佛家舍己为人的慈悲之心与西方文明语境下的“理性”模式。然而,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张力与交往压力,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认识遭遇发展困境,规范性与解释力日渐式微。结合话语情境与时代特征,将其置于现代人的生存语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导,有助于重新焕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良法之美,而且蕴含了国际法原则。全面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大力弘扬这条优良传统.对于构建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顺光 《江淮论坛》2010,(1):101-106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个体观的形成,正因为有了个体观念,在民事法律活动中,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意识。先秦时期“人”、“己”关系较为和谐的统一于儒家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规则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平等、自由等人格利益的尊重,而这些思想原则蕴育了中国古代民事权利的基本元素。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利”思想也是先秦时期民事法律关系实践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流传了几千年,为平民百姓、官场人士及学者等各阶层人士所熟识.而且出于各人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不同,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各有差异.平民百姓大多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以维护自身利益.例如,战乱时期,当一些散兵游勇欲侮辱民家女子时,年长者则斥之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家没有姐妹吗?你家姐妹受侮你愿意吗?”这种质问,对于有良知的大兵,则能起到阻止其兽欲的作用.上层人士则大多用来指点政事,评论时事.例如,某人未掌权时,激烈反对某种政策、政事,当掌权后,他又推行他曾反对过的东西,在野人士则质问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竞选  相似文献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良法之美,而且蕴含了国际法原则.全面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大力弘扬这条优良传统,对于构建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问题,主导世界已有四、五百年之久的西方人文意识,由于自身的种种局限和缺陷所引发的负作用,靠它的孤军奋战无法挽救当下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堕落。而儒学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学”内核、“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殊途同归的原则追求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所构成的儒家人文精神,能够和西方人文精神中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解决经济全球化下的人文困扰。这也正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和孟子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中 ,包括着“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人本精神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等 ,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行为规范、民族精神都有着深厚的影响。挖掘并发现其积极的思想因子 ,汲取其精神养份 ,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它微言大意、博大精深 ,吸引了历代学者从各个角度投身于对它的研究中。本文仅就《论语》一书浅析了孔子仁爱思想中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仁”的提出 ,是对“人”的发现 ,孔子第一次把“人”从“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放在人类社会中来对待 ,这是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表现。本文还就行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的忠恕之道稍作论述。许多学者认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文作者经参考古人注释和综观《论语》全文 ,仔细琢磨后 ,认为“忠”的本意应是尽心竭力 ;“恕”的本意应是推己及人 ,它包括消极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积极方面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道德金规则是伦理学中公正原理的一个浓缩表达。金规则问题可以看作是现代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它表明在这个彻底现代化的时代,一旦失去“价值共识”这个基础,传统的普遍原则就会失去其有效性。传统金规则要得以成立,在逻辑上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人际共识和价值共识。通过从“主体观点”到“他者观点”的转换可以提出一个关于道德金规则的新版本,即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由己及人”的方法论中,可能眼界只有一个,即“我”的眼界,而“由人至人”的方法论则包含了所有的可能眼界,这样才有可能尊重每个人。这个把每个人的精神考虑在内的方法也可以称为“无人被排挤”的原则。这一改变非常必要,它可以根本改变我们思考价值问题的思路和角度。  相似文献   

11.
普世价值是新全球化时代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精神意义共在,它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虚假意识形态有着本质区别。其内涵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低限度的全球伦理共识,环保、和平、发展价值,正确理解的人道、自由、平等、民主价值,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终极价值关怀。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普世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普世价值的实现道路。  相似文献   

12.
吕特 《船山学刊》2004,(3):79-81
道德在孔子思想中大致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较低的层次 ,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的层次 ,也是孔子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孔子关于道德的不同层次的思想比较圆满地解决了道德的层次属性问题 ,是孔子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意愿论将应事者的意愿作为道德判断的最终根据,其经典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尊重应事者的意愿,即不强迫应事者,就能保证应事者的利益与交往整体的利益都不减少,则施事行为就不是不道德的,因此,意愿论有助于增进人类福利。由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分别作为一阶规则、二阶规则与三阶规则来使用,分别处理交往中的单个事件、一类事件与规则,这使意愿论具有普遍有效性。意愿论兼具动机论、效果论与规则论之优点,且能规避三者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我对他人的暴力与强权,则又成为一大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尼采严厉指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隐含的"人对别人的行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的虚妄预设,人与人之间并没有"行为等值性"。而在莱维纳斯看来,自我意识总把自己确定为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绝对性存在。人心的"自律"倾向在主观上已经把他者看作是一种必须予以整合和消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当前社会王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内容可资我们借鉴进行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 孔子认为仁是极崇高的品质,他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提问对“仁”有不同的回答。认为“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能在行动中贯彻“恭、宽、信、敏、惠”五项原则都是仁的表现。孔子所说的仁内  相似文献   

16.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17.
孔子金规则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金规则,以"他者"的存在为前提,构成"我"与"他者"的关系.金规则的核心是公正,其普遍有效性独立于时空限制,因此是永恒的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18.
儒家“平天下”的理念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益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儒家“和气生财”的思想文化,可以培育、营造或增强全球进行商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儒家的“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础。“义”关系到获得财富的正当性、有效性和道德性,儒学“义而后取”的思想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平等与公平竞争的原则是完全相通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等儒家优秀的思想文化与经济全球化所追求的互利互惠与双赢的最后目标,则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语》等儒家元典中的“忠恕之道”再生产着“君本位等级制”。如果“忠”侧重“尽己事上”而“明明德”的“真理性”要求,那么,“恕”则侧重“推己接下”而“得众使民”的“权力性”要求。这是“第一轴心时代”造就的政治伦理通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最能知“己”而自居“己”的儒士或知识分子,大都在“大义”上极尽至善解释之能事,以为自己在做着“成人仁,助教化”的大业,庶不知乃是“为尊者讳”。  相似文献   

20.
安晋军 《理论界》2010,(7):136-137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包含两个维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的理论疑点主要体现为主观主义的嫌疑,实际上,实行忠恕也讲求客观认定标准,忠恕本身内含一个"验证程序",这是针对主观主义的内部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