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改不成功≠医改失败 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始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先后经历了80年代的"给政策不给钱"、90年代的"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政策大辩论"、21世纪初的"吹向产权改革的号角"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再度引起外界对医改的聚集。《报告》指出,现时的以商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医改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出现了背离和错误,既降低了过去的公平性,也没有体现出宏观效率,“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纵观近年针对医改的猛烈辩论,实质上是在整个中国市场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关于社会公平性问题的讨论,是改革开放后贫富两极分化现状下对制度设计本身的一个反思。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改的失败可以认为是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失败,但从根源上是观念认识的失败。在改革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了如何减轻政府及其部门(如国有企业)的负担,以追求高的GDP增长率,而忽视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中外部性造成的资金缺口需要政府当仁不让地来填补的问题,政府的存在根本是为了承担责任,增加包袱,而不是一味地减包袱、自己轻装行走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最前沿,这是最大的失职。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政府公布了新的医疗改革方案。新医改与过去医改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明确了政府在医改中具有主导作用,同时又要运用市场机制。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为混合福利制度。我认为,新医改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医改领域,它实际上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建设基本社会福利制度的思路,而后者正是中国当前所欠缺的。  相似文献   

5.
卫生部长陈竺透露,人们翘首以盼的医改方案预计在3月“两会”后公布。虽然方案的细节现在披露得还很少,但“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经呼之欲出。然而,在一部分“专家学者”那里,似乎对医改没有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始终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一条“好的”或者“真正的”医疗服务市场化的路子是可以找到的。  相似文献   

6.
神木模式好似一面镜子,让只顾“发展”而忽视民生的某些地方政府无所遁形.让一些“中国还没有条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说辞不攻自破。从这个角度看,神木医改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医疗改革只能是中国式的、复合型的,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模式也不能完全一样,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改革的重要标准”,高强的一席话为沸沸扬扬的医改模式之争定下了最终的基调。但是,一直到2007年第一个季度过去,中国“新医改”的具体方案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有关政府机构还在研究着:国人们,一直还在期待中……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医改”的后视镜中回顾2004年末以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 据媒体报道: 2004年,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吴明江提出:在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要“大踏步”后退,只管部分公立医院,其他的医疗机构走向市场。 2005年5月,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  相似文献   

9.
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再度引起外界对医改的聚集.<报告>指出,现时的以商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医改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出现了背离和错误,既降低了过去的公平性,也没有体现出宏观效率,"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纵观近年针对医改的猛烈辩论,实质上是在整个中国市场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关于社会公平性问题的讨论,是改革开放后贫富两极分化现状下对制度设计本身的一个反思.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的这次“两会”上,医改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其实还是在2006年,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据说一份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新方案已然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悄然酝酿。“虽然方案制定者集体保持沉默,但中国新医改并未裹足不前。”有关人士这样自信地评说。乐观的理由是:2006年,中央高层为医改定调,  相似文献   

11.
破解医改困境:呼唤医疗体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立足于本国,分析本国医疗需求的现状,建立与本国经济实力相称的医疗服务体制,采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医改措施,才能保证医改在“一步一个脚印”中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12.
所谓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小政府”的说法,其本意是要减少束缚而不是取消保障,是限制权力而不是推卸责任。 最近有关方面作出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 “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此语犹如一石入水, 顿起波澜。人们由医疗体制的问题想到令 人诟病多时的教育体制等公共品供给部门, 看到的也是问题多多。 目前多数的看法是。这是“过分市场 化”的错。的确,这些年来在“用经济手段 管卫生”、“教育产业化”、“不找市长找市 场”的口号下,各“部门权力”的公共服务 责任明显收缩,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其 中,公共卫生危机在前年的“非典恐慌”中 一度发展成安全危机的情况下,“国家该不 该给非典病人提供全额免费治疗”居然还  相似文献   

13.
如果若干年后整理中国医改历史,2005年的仲夏肯定会被记入史册。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总体讲改革是不成功的。”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05年8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0.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人们感觉看病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挂号难,为了看病,32.1%的人最早7~8点就到医院排队,23.2%的人凌晨5~6点去排队。另一个更关键、更重要的原因是“看病贵”。调查显示,89.8%的…  相似文献   

14.
裴颖 《社会学》2007,(4):39-44,12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现行医疗体制下受人关注的民生问题。对此,我国政府于2006年2月出台了首个关于医改的正式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但在这一举措的具体实施进程中,出现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荷兰模式的分析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世界》2006,(23):45-45
《中华工商时报》刊登盛翔的文章说,随着由国家11个部委联合组成的协调小组的高调成立,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了一个新的关口。一项调查显示,79.7%的受访者对即将出台的医改新方案充满期待。他们希望这个方案能够从体制上把当前医疗界的沉疴痼疾一扫而光。在谈到“新的医改方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58.7%的人认为“如何把政府投入切实用到老百姓身上”才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没有人能一辈子不进医院,因此医疗体制改革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事。在体会了医改之痛后,前面的路成了最牵动人心的问题。在重新审视医疗体制改革之际,不要忘记,一项好的改革设想,常常源于民意。因此,在未来的医改中有一点非常重要——要在广泛尊重和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来一场真正让民众满意的改革。”山西殷杉不要让《保密法》拥有“合法伤害权”国家保密局、民政部8月12日上午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在我看来,这是国家向澄清什么是“国家秘密”的方向所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只要朝着这个…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医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从1985年卫生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给政策不给钱",到上个世纪90年代"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的大争论;从2000年"江苏宿迁医院市场化的改制"掀起"产权改革的号角",到2005年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抛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突然变奏;从2006年新医改重见曙光,开始广泛问计,到新医改方案的正式出台……中国医改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18.
新医改是一件民生大事 新医改方案是第二个全国性医改方案。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曾经颁行过首个医改方案,那个方案冠名“……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决定”。首个医改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被各地的和尚们念成了“泛市场化”的歪经。其后果是,直接导致并进一步加剧建国后就始终存在的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不敢看病。眼下论及新医改方案好在哪儿、不足又在哪儿,既不客观且为时过早。粗读新医改方案(以下简称“正版”),  相似文献   

19.
问题本身不在于,救护车是不是严格执行了物价局的标准,应该返还多少,而在于,院前医疗急救行为已经严重产业化了,救护车也已经不再是救护车而是宰人的“出租车”。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日益崛起的中国正在成为世人关注的“世界工厂”,在此盛名之下,我们应当深思另外一种景象:世界工厂不能成为世界工地,更不能成为血泪工厂。作为人权的基本要素之一,生命的健康权是任何一个健全的经济体系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问题。今天中国职业病泛滥的深层次原因大致在于政府监管缺失、制度供给严重不足、社会组织泛化,以及商业道德匮乏,而这也是劳动者健康透支和健康权沦丧的真正根源。”云南李飞跃新的医疗制度要鼓励医生为善近年来的医疗改革为什么会“不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不仅没有注意到如何鼓励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