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顺应翻译论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间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法;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法。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英译《浮生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见解深刻独到的翻译论文——《论翻译》里。首先就其论文中阐述的翻译思想本身进行评介,然后以最见其翻译功底的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为基本素材来分析林语堂是如何把他的翻译思想成功地应用于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4.
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此书时,在归化和异化策略间转换,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情调,译者对中西文化的领悟力令人赞叹。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译本,其翻译策略值得学习和借鉴。文章分析了林译的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的英译是一个现实而复杂的问题,而且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中国地名罗马化已为中国地名英译问题指出了一个大方向,但并不完全适合于文学作品中的地名英译。现结合《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地名英译,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中国地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运用I.A.Richards的“细读”理论,分析了《浮生六记》原文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特点,并针对文化专有项的讨论,揭示林语堂翻译的政治经济学,论证文学翻译‘似’与‘半’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引入文化身份研究方法,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行为为个案分析,研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文化身份研究为全面客观评价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一直都是英汉互译中的重点和难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给灵活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分析研究林语堂的翻译处理手段表明:林语堂的翻译成功之处在于既注重突显异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又注重突显异域语言文化的艺术性,切合其提出的忠顺美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1.
清新晓畅,意到神到--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是做到达意传神,林语堂先生英译沈复的《浮生六记》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译文遣词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在句子表达方面,如人物刻画、风景描写等与原文和谐一致,因而读来清新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一对中国夫妇恬淡而可爱的生活。此书的译成是早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出现的实践性的跨文化交际成果,该成果源于译者独特的价值观和翻译观,且无论从其交际内容、交际层次还是交际作用上来分析,该译本都可谓是实践性跨文化交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从弗美尔(Verm eer)和诺德(Nord)的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具体目的,论证、阐述了林氏译文中的精妙之处和灵活手段。并得出结论:从事翻译应从翻译的目的出发,须考虑文化差异、读者需求等方面因素,其标准不尽为传统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语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民族性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语用翻译理论主张从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方面达到翻译等效,这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即使从语用评估的角度,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例,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从林语堂看翻译“文化间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文化间性"思想是翻译文化视角研究的重要指导哲学,其理论渊源上有着需要澄清之处。本文首先试探讨这一思想的源起及其蕴涵的深层逻辑,然后选取了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浮生六记》的译文阐释翻译的"间性"思想给译者带来的影响,进而揭示了翻译文化间性哲学的终极追求是超越文本的,是强调关联性的文化交际理念,更是倡导多元文化平等对话并实现文化秩序重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6.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典故翻译是译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浮生六记》原著中有很多文化含义丰富的典故。拟以其两译本为例,探讨典故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译者处理典故时的做法与得失,并指出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女性的命运必然是悲剧性的,因此生活在封建时代的《浮生六记》中的女性,其命运 也一定是悲剧性的。本文拟通过陈芸之悲的探析,以期人们对封建时代的女性之悲有较为深入、具体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旧 时代旧制度吞噬美好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   

18.
《浮生六记》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其丰厚的内容。本文拟从比喻、对比、详略、叙议等方面,对其表现手法予以探究,以期进一步揭示作品深邃浓郁的内涵和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