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2.
丰富的彝族民间口头传统在各种婚丧礼仪过程中以真实的、活灵活现的状态存在,它们在这些场合里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笔者选择了安宁河流域的一个平坝彝族村子——冕宁县回龙乡"舒诺村",对他们的哭嫁歌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从中分析平坝彝族口头传统的传承及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彝族民间文学中,活态的口头叙述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甘莫阿妞》《阿诗玛》等;有的则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妹》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相对稳定的程式化形式,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是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4.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这些故事是何等美好,每一个故事都是史诗!” ——A·普希金 “最深刻而明显,艺术上最完美的典型的英雄,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口头文学所造成的。” ——M·高尔基 “这就是作家,抄出他的话来,也就是作品。” ——鲁迅 前言:内容和特征 童话特别丰富的原因 彝族民间口头故事中,童话的数量特别丰富,几乎占全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一现象可以说和彝族社会的发展有关。因为只有童话这种形式更适应这距离其原始氏族社会不远的彝族社会。是这社会在心理意识和生活习俗上还距离人类“童年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多民族文学史书写"两个场域共同的研究对象之一。目前两个场域所共同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全球化进程中口头文学的濒危与保护。通过考察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出现的口头文学"物质化"、"商业化"现象背后口头文学价值判断的某种误区,从两个场域的互动关系中,探讨与民族口头文学价值建构相关联的口头传统要素。由此反观"多民族文学史"书写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7.
"口头诗学",又称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古典学学者帕里及其弟子洛德所开创的一门通过类比验证和比较方法解决口头传承内部运作规律的理论典范。在中国,口头诗学是20世纪90年代才新起的一门学科,它广泛借鉴了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新的方法论意义,使中国的口头文学研究发生了从文本走向田野,从集体走向个人,从传统走向传承,从目治之学走向耳治之学的转变。结合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现实,对"口头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及现实意义进行综合评述,可以使口头诗学本土化的内在路径和外在意义更加清晰,从而具有普泛化的阐释意义。  相似文献   

8.
谚语,彝语称“尔比尔吉”,有谚语格言的含意。它与宏篇巨著史诗相反,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最精致、小巧的形式,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9.
清代彝族作家高映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芮增瑞彝族历史上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历代都有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保存在彝文古籍里,有的流传在民间口头文学里,但大都没留下作家的名字。南诏大理国时期,上层统治者曾努力学习汉文化,出现过少量作家文学...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故事家的个案研究,文章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故事家的移民家族历史、口头文学传统和武当山道教文化、民间文化为背景,对故事家故事的特色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故事家对口头要素和基本程式的运用能力及其讲述风格;探讨了故事家的传承线路、传承活动及其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故事家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状况的深入了解,揭示了其口头文本与心理结构、民间仪式、民俗生活的内在联系,并阐明了当地口头文学多元化特点的形成机理,对故事家的传统继承能力和创造性给予了肯定,并概括出了故事家的总体特色;最后说明了该研究的文化意义。文中运用了历史———地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口头诗学”等有关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突出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自1952年发表《棕榈酒鬼》以来,图图奥拉一直备受争议,西方和尼日利亚对他毁誉不一。作为用西非人之笔写西非小说的第一人,图图奥拉在作品中传承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再现了口头文学传统这一点毋容置疑。从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民间故事的结构和民间语言的风格等三个方面可以透视出图图奥拉对口头传统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论辩竞智为主要特征的"抬杠"习俗,是鲁中莱芜地区南下冶村一种集辩论、辩智、游戏、娱乐于一体的传统休闲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村落的独特个性。文章将其视为一种民间口头传统、乡民的生活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村落发展的历史、各家族之间的关系及村落社区调整等方面重要内容,分析这一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的传承与运作机制,将抬杠置于整体性的村落民俗志中予以理解,强调它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指出作为当代村民难以割舍的口头叙事,当代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应该给抬杠一类的另类民间传统以一定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3.
将撒尼(彝族支系)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置于诗学理论的背景下,以长诗的一些特定词句为样例,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叙事学的理论进行诗学分析,可以探究《阿诗玛》民间叙事诗的口头传承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凉山彝族“克智”与“尔比”的混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智尔比"是经过彝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的不断锤炼和积累起来的知识与经验成果,是异常精妙绝伦的民间口头文学语。"克智"与"尔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凉山彝族"克智尔比"伴随着人类话语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其思想内容包罗万象,语言艺术独具一格,在民间中有广泛传播性。"克智尔比"语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研究彝族历史也是十分宝贵的素材。展演"克智尔比"能够起到沟通与增进感情,教育后代,以及鼓劲和安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彝族毕摩传承是师徒式、非制度化的精英教育。在历史的进程中,毕摩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毕摩人才,使毕摩在彝族社会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延续。彝民族成员及其毕摩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传承方式,这与其毕摩文化传播语境、口传与书写的有机结合方式、口头声教的传统息息相关。毕摩独特的传承方式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来说是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彝族民间调解制度是彝区民间纠纷的传统调解机制,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本土纠纷解决资源。在肯定彝族民间调解制度对解决纠纷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彝族民间调解制度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彝族民间调解制度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彝族民间调解制度现代转型的具体路径,以期推动彝区的法治现代化进程,更好地为彝区的繁荣稳定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各国的音乐教育都将面临一个开放性的全球视野的音乐文化环境和现实,多元文化已 成为21世纪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势。”民族音乐有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作用,彝族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 宝贵财富,作为极其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朵洛荷),彝族传统民间音乐有着隽永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开发价值。在 彝族地区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中建立音乐教育与地方民族音乐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其必要性与可行 性,我们通过选择彝族民间歌曲、彝族民间歌舞及音乐、彝族民间器乐曲及根据彝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既有彝族音乐特征、 又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经典音乐、舞蹈作品与传统音乐教育中的钢琴、声乐、舞蹈和试唱练耳课程的融合以达到在彝族地区幼儿 师范音乐教育中建设地方民族音乐课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彝族民间长诗是彝族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现实性强的长篇散文故事 ,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对《阿嫫妮惹》、《阿诗玛》、《珠尼阿依》三部长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揭示它们如何艺术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智慧和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嘹歌是流传于广西百色等地区的民歌,<贼歌>是其中著名的一首.一般来说,民歌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即具有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传承演变过程.<贼歌>也一直被习惯性地认为是在口头传承中慢慢丰富起来的民间口头文学.然而,田野调查得来的种种信息显示,<贼歌>很可能是一部由民间艺人一次性创作完成的作品,在其后的流传中基本保持了它问世时的面貌.这种非常态的民间口头文学形成与传承,与古壮文的运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