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辽西地区位于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的交界地带,也是历史上关外移民进入东北地区的门户.通过考察辽西地区方言的几个语音特点,并结合历时语音材料,我们认为辽西地区方言以明末清初为界,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且在形成之初就主要受冀鲁官话影响,胶辽官话则居于次位.  相似文献   

2.
《广韵》日母字发展至今北京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读音变化,东北地区有着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变化:止摄开口字读为零声母,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丢失[]声母,并有[i]介音,亦读为零声母。这很可能与明末清初以来山东闯关东的数千万移民有关。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些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广韵》日母字发展至今北京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读音变化,东北地区有着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变化:止摄开口字读为零声母,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丢失[zt]声母,并有[i]介音,亦读为零声母。这很可能与明末清初以来山东“闯关东”的数千万移民有关。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些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辽西方言是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辽西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分别是辽西方言语音与其他方言语音的比较研究、辽西个别方言点的语音描写研究以及基于语言教学的辽西方言语音研究等。从方言归属、语音概貌、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不但能够对辽西方言的研究现状有整体的把握,而且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对东北方言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赤峰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域,人口构成十分复杂。因此,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赤峰话实际上是山东、河北、山西以及东北方言和蒙古语相互混杂而产生的一种方言。目前的很多著作中将赤峰话与附近的朝阳市方言归为一个方言片,称为"朝峰"方言片。除此之外,并没有对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朝赤方言片与周围其它地域方言的不同进行细致的探究。本文借助大量的田野调查结果、历史文献以及地方志材料,对山东方言和赤峰方言的词汇、语法系统进行比较,对两地方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山东方言和赤峰方言的关系以及赤峰方言的形成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各大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是宏观汉语史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江西境内人口迁徙、融合的历史考察与方言状况的调查,探讨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认为赣方言自秦汉时期萌芽至唐末五代完全形成,进入宋代及元明清则到受到江淮移民和闽粤客家移民所操江淮方言与客家话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语东北方言的形成与汉民族向东北移民密切相关。从东北方言形成的过程来看,辽金元时期的汉族移民人口来源复杂,还不能由某一种方言占主导地位,应当是东北方言形成的初级阶段;明清时期是该方言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东北方言的诸种特征都已具备,并且跟北京官话产生了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黄龙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偏北、延安地区东南缘,受近代移民的影响,所形成的方言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方言,语音上声韵发音基本接近普通话,声调与陕西关中方言相同。移民往往是一个地区语音发生变化的重要的因素,"黄龙话"(亦称黄龙城关新派方言)的语音特征及其方言语音发展变异的根本原因也是受外来移民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湘语的历史     
战国时,楚国征服了湖南全境,楚人大量移民湖南。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即楚语,楚语是湘语的源头。楚语进入湖南,与湖南土著民所操的语言发生碰撞,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南楚方言。南楚语形成以后,湖南地区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南楚语受到移民语的侵入。到明清时期,近代湖南方言格局基本形成,湘语区产生。  相似文献   

10.
西安话遇通入摄知系字有[pfu]和[tsou]两种异读形式,其形成与历史上金元战乱导致的长安人口重建有关,是由晋南移民方言与长安当地方言接触、叠置而成。根据关中、晋南方言遇通摄知系字读音类型的地理分布和有关历史移民的文献记载,可推断[tsou]为长安本地方言固有的层次,[pfu]为晋南移民带入的外来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明初实行移民垦荒政策.山东与河北是重点移民垦荒区.史书无载的迁入黄河三角洲的枣强人,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的山西移民经枣强中转后分发而来的,其籍属为山西人.另一部分是移入河北的外来移民因各种原因自发由枣强转迁而来的,其原籍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众多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辽西地区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在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主要政权先后统治辽西,由于各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辽西农业在三燕时期有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移民经营的各行各业所显示的地域性特征及利益上的排它性,各行各业经营者与地方官府之间形成的以"应差纳赋-颁发牙贴"为基础的利益关系,成为移民行帮形成的深层理由。清代重庆移民行帮既显示出很强的移民来源地特征,也显示出很强的移民家族特征。利益当前,移民行帮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而移民行帮成员的内外部关系调处也极为不易,这就使得移民行帮自身整合难以实现,它对清代重庆移民社会整合的正向功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现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形成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认为四川方言语音系统的形成与元代以后的移民运动有密切关系,与迁入的时间层次有关。  相似文献   

15.
河北方言传承了宝贵而丰富的河北传统文化遗产,河北方言文化是河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对河北文化自信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可知,目前河北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播面临较大的现实困境,可以采取措施建构一套河北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播体系,以树立河北省高度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现代镇江的方言自公元4世纪开始因移民的不断植入,而从吴方言演变为北方方言;又因为地理和经济的原因,在镇江一线形成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过渡带。在过渡带呈现出一系列相应的语言特征,其发展趋势是江淮方言成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与《成都方言词典》中一些相同的方言词语 ,通过考察这些词语大量地出现在凉水井周边及以远的西南官话方言点却极少出现在其他客家方言点的情况 ,认为成都方言对东山客家话词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还指出了这种影响在移民史和人口史方面的证据 :湖广人移民在先 ,并具有人口优势 ,在成都平原肥沃的平地上先进行了湖广话的交混、整合 ;客家人移民在后 ,居住在较为贫瘠的东山 ,人数更少 ,方言整合更晚。东山客家话在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受到了成都方言的影响而较少地影响成都方言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历史的产物。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形成是多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移民和政区沿革是这些因素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换句话说,方言地理与移民史和历史行政地理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谁都知道客家方言是西晋末年以后几次大规模移民的直接后果。虽然对移民与方言的关系至今还很少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历史学界或语言学界都承认这种关系有重  相似文献   

19.
以镇西汉移民社区的微观视角观照清代新疆的移民社会,考察镇西汉民族移民社区的形成、分析民间神 的构成、探讨信仰的地域性特征和多元化功能,重点揭示了镇西汉移民社区与内地同质、但又有独特需求与精神创造的民间信仰,其中驼户供奉“马祖”与“冰神”信仰带有鲜明的地域独创性.分析得出清代新疆移民社会对内地民间信仰移植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融合与创造,民间信仰作为主导民间大众思想的精神文化,是清代边疆治理移民社会的有效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万安县库区的客家移民在安置点被说赣方言的当地居民分隔成若干个方言孤岛。研究发现,移民掌握赣方言的语言技能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态势,移民对客家话的情感认同值高于赣方言,对客家话的地位评价与功能评价却低于赣方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和经济状况等变量因子会影响移民的语言态度。语言障碍与搬迁返贫使移民出现言语焦虑,他们渴望掌握赣方言,在家庭域、社交域和经济域有不同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少数家庭出现语言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