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相契合,近代牛乳广告在陈述牛乳性能、促进销售的文字背后,隐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社会文化意蕴。它反映和投射了其时社会精英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政府的卫生现代化实践、市民的现代健康生活向往,可以说,从多个面相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牛乳广告在反复陈述和传播中,又从相关维度促进了中国现代性因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申报>是近代上海的一张极具典型性的中文商业报刊,它从创办、繁荣到最终停刊,从外资独家经营到为中国民族资本家所有的历史过程,代表着多数近代上海中文商业报刊所经历的兴衰,也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直至衰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申报》广告是近代中国广告最具代表性的个案 ,早期《申报》广告在形式、体例、内容及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轨迹 ,揭示了中国近代广告的最初形态及其与现代广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影响下《申报》广告呈现的特色,并从消费品广告、消费观念广告两个维度深入探讨《申报》广告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一报还一报》看莎翁剧作与《圣经》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的创作时间与《詹姆士王钦定本圣经》的编纂时期不谋而合。这出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代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尤其贯穿着《圣经》教义与尘世现实的种种冲突。无论是在情节发展上,还是主题思想与措辞用语上,该剧都与《圣经》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为都市报的崛起和繁荣准备了丰厚的广告市场:首先是市场经济的长 足发展促使“买方市场”的形成,进而催生广告市场的出现;其次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为都市报的 广告市场带来越来越大的增量空间。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繁荣程度制约着各地都市报广告市场发展的水平与 规模。  相似文献   

7.
8.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清议报》作为流亡日本的维新党人的宣传阵地,翻译并刊载了一些关于妇女解放思想的文章,它将维新时期男女"身体上、精神上平等"的主张初步上升到了"男女平权"的女权理论,这对以后女权思想的产生和女权运动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9.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文学名著,讲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个大户人家的兴衰荣辱。书中多处对众多出场人物的服饰进行了写实性的描写,全面地反映了西方服饰文化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着装习惯和心理的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京华烟云》的服装描写,并与同时代的其他资料结合,探讨中国近代服饰逐步西化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10.
《青楼集》记载了元代歌妓生活的片断,这些歌妓实际都是戏剧和曲艺演员,广泛参与了元代戏剧和曲艺各类艺术形式的演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和杂剧散曲作家有密切交往,为元曲的繁荣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1.
面对近代四方陵夷的困境,《湘报》在继承传统“自强”、“和戎”等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近代西方外交观念,提出了“守约和夷的平等外交观”、“联夷抗夷的平衡外交观”和“自强制夷的实力外交观”等外交思想,利用《湘报》这个传播平台,将之传播于晚清朝野。这些具有近代意识的外交观念,对于开启民智及其日后中国现代外交意识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远东报》(1910-1921)、《滨江时报》(1921-1931)中钩稽出反映清末民初东北商业重镇哈尔滨戏曲活动的史料,这些戏曲史料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描绘了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活动的繁华盛景;二是呈现了哈埠戏曲百家杂糅、崇尚武戏、尖新风趣的个性特征;三是反映了官方和知识精英阶层追求的“教化”功能与戏园大众追求的“娱乐”功能的矛盾.这些戏曲史料对考察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术大辞典>的整体定位、定价、制作、容量、版式以及图书总体质量均符合读者的需求,是一部内容权威、信息量大、装帧高雅、印制精良、充分展示视觉艺术魅力的大型工具书.它既有较全的学科门类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反映了中西艺术的交融和不同艺术门类互相渗透,又十分注重美术考古的新发现,撷取研究新成果,以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中国美术的新发展,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入地反映中国美术的优秀图书.  相似文献   

14.
商人文化在历史的形成中,是以碎片化、不连续性、不完整状态呈现的.且在商人内部,观念、意识又是分裂的.而<申报>的运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积极的过程,它形式上是美查兄弟所有,但从它的产生、成长过程来看,又是中国近代上海社会自身发展的产物.近代中国上海的社会文化生产,就是通过<申报>所掀动的上海舆论和与此舆论互动的受众双方的经验元素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对于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实践的现实需要是区别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传统文化不存在抽象意义上的好与坏,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建构起文化自觉前提下的“文化免疫”。从矛盾的角度而言,应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对立性是矛盾次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应努力超越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殊性”界限,建构具有世界“普遍性”意义的新生活样态,以此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在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图画形成结构分析的角度论述了民国前期《申报》广告图画的风格特色。在研究《申报》广告图画中的传统图画风格体例方面,注重对传统线描造型、传统版画插图、传统年画三种图画样式风格特点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得出利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来制作广告图画,是这一时期广告图画创作的主要方向,这种现象是由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状况和民众本土审美观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外交报》对《伯尔尼公约》的传播,远非只是1902年刊登了《伯尔尼公约》的最早中文译本,其1909年10月还刊登了另一个与最早译本内容相同,且更加简明、准确、白话的《伯尔尼公约》中译本;1909年8月,《外交报》刊登了《论万国会议保护著作权》一文,详细介绍了1908年德国柏林万国著作权大会对《伯尔尼公约》进行第一次修订的会议过程以及最终形成的决议,使《伯尔尼公约》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从落后世界16年到与世界同步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伯尔尼公约》最早中译本的出现。同时,《外交报》就中国当时是否应该加入伯尔尼公约刊登了多篇文章进行讨论,引起了朝野多方关注,极大地推进了《伯尔尼公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申报》汉口版与传统上海版和香港版在广告上有着显著区别,汉口版所刊广告不仅数量大大减少,版面安排发生巨大变化,在内容上更有明显偏重,通告、启事(尤其是寻人)、募捐、医药、书籍报刊等居多,体现出鲜明的抗日战争意识形态,其他型类的商业广告如剧场、饭店等广告也多与抗日挂钩,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与此同时,《申报》为自身所做的广告(如高频率出现的本报广告刊例和申报馆发行的大量丛书、读物等)也不可小觑,其数量巨多、重复出现,由此管窥《申报》当时广告资源紧张和自身经营困难以及应对策略。结合时代背景对《申报》汉口版的广告进行全面分析,无论从史料、社会、还是对当今媒体的借鉴上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的铁路建设事业起步于1880年代,这是此前诸多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舆论动员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诞生于1870年代初的《申报》就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起步进行了舆论动员。在1870年代,《申报》舆论动员的形式包括对铁路问题的一般性新闻报道,开展铁路利弊问题的专题辩论,发表连续的铁路专题论说,结合时事评说铁路问题。而就舆论动员的内容来说,有对发生在中国的相关铁路活动的报道,有直接对铁路利益的宣传,还有对国外铁路建设动态的引介。《申报》的舆论动员,使人们对铁路建设事业起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创设了铁路建设事业起步的舆论环境,为铁路建设事业的起步奠定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玉华 《东方论坛》2014,(5):115-120
《申报》在1877年至1904年间就先后开展了三次小说征文广告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清末报刊转型对小说征文广告效应的影响,表现在清末报刊由开启民智和政治宣传的受众引导,转向满足和迎合受众阅读消费心理,引起小说认识度不断提高,参与小说创作的作者群不断扩大,使得报刊小说征文广告的效应不断强化——小说征文作者队伍扩大,小说创作数量剧增,小说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