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下的“行为艺术”,其中偏离艺术、偏离道德的行为及其运作方式 ,与有关后现代艺术的话语 ,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行为艺术”实质上是打着艺术的旗帜 ,进行着一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以盲目的全盘照搬国外的某种方式去与国外的所谓主流艺术接轨 ,不但是一种盲从的奴颜行为 ,也是给自己的本土文化带来灾难的行为 ,从而使本土的母语文化在世界上失去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真是艺术世界太奇妙.什么东西经“艺术家”一摆弄,就成了“艺术”。不久前,《我们的障碍》当代艺术展在南京举行,其中一件名为《会诊》的人体行为艺术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作品是一位裸女身上画满了盲文,几位盲人围坐在其旁为其会诊,诠释人类心理、  相似文献   

3.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是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注重艺术行为结果而言,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艺术家的行为过程的意义。艺术家把现实自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以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艺术中 ,雕塑是一门重要的艺术。然而 ,中国古代雕塑却是一门非“艺术的”的艺术 ,这是因为它从未获得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形态的发展 ,始终处于民间创作的地位 ,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似乎沉重命运和辉煌成就的矛盾在中国古代雕塑中有机地统一着 ,而这又是中国文明中的自然现象 ,因此在探讨“中国雕塑之特点”的时候 ,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加以探讨。谢尔登·切尼 (sheldonchendy)在其著名的《世界雕塑史》中曾以感慨、赞叹的口吻说 :“中国的雕塑品有许多散失于国外 ,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都可以找…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一样 ,有目共睹 ,无论横向发展 ,还是纵向深入都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艺术在文化领域里更是走在前沿。开放 ,就是打开关闭的门窗。因为我们落后 ,西方各种观念和技术大量涌入中国 ,从美术来讲 ,思想观念、艺术流派、技术手法、新鲜事物蜂涌而至 ,应接不暇。到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现代艺术展”时 ,可谓外国的任何一种艺术观念和流派都在中国人手中展现过 ,从架上绘画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艳俗艺术、现代的、后现代的……至到架下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无所不及。这是历…  相似文献   

6.
艺术与历史有某种根本上的一致性,它们同人类一起诞生、存活。但是,当下我们对艺术的狭隘理解,遮蔽了艺术的本质。因此,从时代和文化背景去冷静地反思当下混乱的艺术现状十分必要。本文选取当下备受关注的行为艺术、艺术市场进行检省,指出本土建构是当下中国艺术走出危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空间意识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秉承的时空观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在艺术领域中的直观体现。山水画把作为造化的自然和具有创造性的心灵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墨的方式构造一种虚境,而且使得空间节奏化、音乐化了。山水画为达到这种表现而使用的方法是“以大观小”“三远法”和空间的诗化。但是近代以来,传统山水画的价值及空间技法受到了挑战。傅抱石对于传统山水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但他把写实主义作为山水画的基础,并且用近代的透视法和比例关系来解释传统技法,尚存在诸多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行为艺术家采取反创造性、反权威、反常规的手段,通过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模仿,以期换得西方艺术界的认可,这种艺术模式违反艺术创作的原则。尽快运用中国文化元素,创作出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作品,是中国行为艺术,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传神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概述从先秦至明清,“传神论”在绘画中的提出和发展过程。指出,“传神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它艺术的审美准则,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形成了文人画表现形式的丰富底蕴。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1.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2.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诞生只是近二十年的事 ,但其张扬、荒诞、恣意、纵情的表现却引起了社会的震惊 ,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行为艺术普遍的关注与反思。这是不是艺术 ?中国的行为艺术存在哪些问题 ?原因何在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文章将就上述疑问做出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于艺术美学建立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美学研究的走向深入,在现代条件下重新思考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并进而建立一门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出发的“艺术美学”遂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有关研究成果加以回顾和梳理,从几个基本概念的厘定入手,提出“艺术美学”应当包含四个层面,即:艺术美的文化哲学研究、艺术实践之美学思考、审美文化学意义上的艺术价值理论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但最终是艺术。通过分析西方建筑的艺术定位,比较“建筑”与Architecture含义的异同,指出Architecture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而非建筑工程,Architect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师而非建筑工程师,“建筑”是对Architecture的片面解读,艺术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当代建筑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文章还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重理工轻艺术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存在的艺术缺失问题以及所带来的弊端。最后提出了中国建筑回归艺术竹对策,指出中国建筑要迅速提高设计水平并在世界建筑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正视并解决建筑艺术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是以“和为贵”作为价值目标的。在《尚书》中提出要“协和万邦”,把“和”作为“天的意志”,即最高的原则。从《诗经》之中也可以看出“合奏、和乐”的思想。儒家尊者孔子,也以自己的博学,拓展了“以和为美”的理论。孔子谈美,论诗,品音乐,其侧重点均不在艺术本身,而是在于艺术的社会价值。孔予非常重视音乐与诗歌对人的道德、情操、人格修养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音乐与诗歌才是最美的,才最适合于礼教与乐教..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为孔子的教育是“立人”的教育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所以他把育人的中心放在了人的心灵和生存方式上.  相似文献   

16.
行为艺术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以其新锐而迅速受到关注,也对人们心中的艺术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今天的行为艺术以其另类的内容和极端的表达方式遭到了普遍的批评,但大多数批评是来自道德伦理方面的,由此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以恶语置行为艺术于不赦之境。从艺术和审美本身来分析其本质和存在现状可以更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行为艺术,也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 ,她有着独特的以丑为美的艺术感悟。本文浅要地分析了其小说审丑艺术形成的原因 ,审丑艺术的表现以及其审丑美学价值的独特表现形式。张爱玲自身生活经历和文化渊源的影响造就她独特的内心世界 ,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心世界映射到她的作品中和创作的人物身上 ,在悲剧性的世俗人生中展现人性丑恶的一面 ,并通过“含蓄”、“参差对照”的艺术充分显示了这种艺术方式所构成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思睿 《金陵瞭望》2005,(22):22-22
“中国经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所谓“经验”,不仅指“成就”.也包括“教训”.包括走过的发展路程的一切特殊经历:二是“中国经验”不是无所不包、没有选择的发展经历.它特别是指一些具有独特性的新规则:三是“中国经验”.不同于“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等概念.它是开放的、包容的、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经验,它尊重其他的经验选择,不是作为西方经验的对立面而存在.它也不强调自己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艺术领域里的“国际惯例”,专指在国际艺术活动中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包括在国际艺术品展览、交流、拍卖等一系列活动中各国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它将影响着艺术品的创造及其价值取向,同时影响着艺术品的消费策略,这些影响,对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来说,尤为显著与深刻。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三重语境及其科学发展观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科学发展观价值核心的“以人为本”。是中、西文化的传统精华,也是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旨归,然而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不同语境下的内涵差异造成了对以人为本的诠释上“人民,,拒斥“个人”、“人本”“物本”对立等观念误区,影响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知。只有理解三重语境下的“以人为本”.才能明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视域及其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