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任新建  何洁 《中国藏学》2017,(2):115-125
《筱庄笔记》是任乃强先生晚年写的一本回忆录。其中,身世录记录了任乃强先生从出生至20世纪40年代(西康省建立后)的人生经历,包括对先辈、家族、家乡,童年时代、求学经历的回忆及其所闻所见的社会变革,接触的重要人物、参与的重大事情的详尽记录。文章辑选身世录中,任乃强先生对其先世及父母、诸兄、童年时代、求学经历及参与南充"地方自治"工作的回忆部分,对了解任乃强先生家世、成长经历及研究民国时期地方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新政”“兴学”和川边“改土归流”的大背景下,川边当局设立关外学务局和劝学员,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划分学区,“强迫”当地藏族子弟入学,注重普及初等教育,重视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拨付较为充足的教育经费,采取结合当地特点的教学课程及课本等措施,使川边藏区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有所发展.清末川边藏区近代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原因,存在的问题,则可为今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之借鉴.  相似文献   

3.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清末民初时属“川边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西康建省后,属西康之康属地区。故也有“川边”、“康区”之称。该区教育渊源流长,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开发甚晚,初始于清末“川边改流”之际。其历史大体可划分为清末“兴学”、民国的颓废与复兴、新中国的大发展三个时期。一、清末“兴学”(1907—1911年) 1.清末兴学前的藏区教育  相似文献   

4.
提及赵尔丰,清末民初大凡川省或是川边藏区的人,无不知晓其人。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赵尔丰出任四川叙永厅永宁道台时,曾因残杀古蔺县无辜三千余人,从此“赵屠户”的浑名蜚声遐迩。无独有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川边巴塘县的藏族人民高举反清斗争的义旗,旋被出任建昌道的赵尔丰血腥镇压,剿杀藏民数百人。是  相似文献   

5.
赵君 《中国藏学》2008,(2):11-17
川边藏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可以说是西藏的大后方.在"清末新政"改革中,清政府为了实现"固川保藏"的目的,派赵尔丰在川边藏区实行了包括近代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在这场被称为"改土归流"的近代改革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除科举、广兴学校的历史潮流,在川边藏区大力推行近代教育改革,通过采取广办学堂、劝谕藏民子弟入学等措施,普及了文化,推动了川边藏区和西藏地方近代教育的兴起,对安边御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张荫棠、联豫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代维 《民族论坛》2013,(8):61-64,75
十九世纪晚期,边疆危机加深,赵尔丰奉命经营川边藏区,在川边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旨在增强清政府在川边地区的控制力以稳定边疆。改土归流内容广泛,影响深远,其中尤以经济方面措施成效显著。赵氏以鼓励垦荒,大力发展农业入手,积极兴办工业,并不失时机的整顿边地金融市场,改革传统徭役制度。赵氏经济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某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减轻了边患,为川边藏区的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内《格萨尔王传》研究 (1941——1989年) 罗马凯撒与关羽在西藏韩(亻入)林成都华西大学杂志 2期 1941年30—37页: “蛮三国”初步介绍任乃强边政公论 4卷4、5、6合刊 1945年关于“藏三国”任乃强康导月刊 6卷9、10期 1945年关于格萨尔到中国之事任乃强康藏研究月刊12期1647年  相似文献   

8.
一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订立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纷纷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鹰瞵虎视的英帝国主义自夺得印度之后,为了独霸我国西南广大地区,势必要掠取西藏和川边藏区作为它前进的基地。因此,西藏和川边藏区被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清政府对川滇边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不仅屯垦、练兵、设官、通商、开矿,还大力兴办教育,既办普通学校,又根据《奏定实业学堂通则》的规定,择宜兴办了实业学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为培养生产建设人才,开发边疆民族地区资源,补充抗战物资力量,采取措施发展职业教育.与其他地区相比,川边藏区的职业教育产生较晚,发展规模不大,培养人才有限,但它在藏族教育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一些办学形式和特点,对于当今藏区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来治清代川边藏区土司制者,对川西北松潘藏区土司研究甚少,且对清中叶后松潘藏区土司多不见记载颇感困惑.本文即在对清初松潘藏区土司及分布梳理的基础上,论述咸丰十年松潘发生的"庚申番变",以及同治二年事变平息后,清廷采取的善后措施,即废除参与事变的土司,改设土弁,并定期给予饷银,也就是所谓的"改土设弁".最后,对松潘藏区改土设弁的性质、意义作了简约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清末屯垦政策在川边藏区的实施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为切入点,利用大量历史文献及档案资料,分析了清末中央政府在川边藏区实行的屯垦政策。根据分析,认为此次屯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边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限于自然环境的制约,清政府对此次屯垦活动持较为理性的态度,开垦力度有限,使之总体上未超出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川边藏区进行了以改土归流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中,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语言问题,因此,藏汉双语教育成了改革的重要内容。当时双语教育的主要模式有:师资培养模式和普及教育模式。事实表明,两种模式是川边兴学的关键,对目前藏区的双语教育具有启发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魏红珊 《民族学刊》2019,10(6):61-70, 127-129
风云激荡的近代“川边”,历任主政者的川边治理成效殊异:赵尔丰籍“平康三策”,锐意进取,开拓出广阔的川边境域,成功践行“固川保藏”方略。尹昌衡藉个人英雄主义维持短暂的绚烂;其后走马灯式的镇守使无法掌控川边局势,失地溃败;颇具政治韬略的刘文辉,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稳固川边,促使西康成功建省。34年的川边治理为现代西南边疆治理留下了鲜活的经验教训,川滇藏结合部需要新的边疆治理统筹。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在深圳举办的“台湾书展”上,见台湾出版之历史地理、民族史学方面的书,以四川大学高休教授,耄期之龄的任乃强著作为多,最有影响。1989年3月30日下午,辛勤耕耘一生,著述等身的任乃强教授,逝世于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享年96岁。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学家、我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任乃强的逝世,是我国学术界、教育界一大损失,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造诣深湛、蜚声海内外的师  相似文献   

15.
王晓春 《中国藏学》2002,(2):97-102
民国四川藏族档案,主要是指民国时期形成的反映四人藏区藏民族活动及藏族事务的历史档案,相对集中于四川省档案馆和甘孜、阿坝两州档案馆。不同载体的汉藏文档案史料,上起民国元年(1912年),下迄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内容可大致分为政务类、经济类、军事类、司法治安类、民族类、宗教类、文化教育类、涉外事务类等,多侧面展示了民国川西北藏区和康区(川边地区)的历史概貌。  相似文献   

16.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宏观历史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发生在上世纪初叶的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 ,一直是藏学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进入 80年代以来 ,随着藏学研究的不断繁荣 ,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取得了不少学术价值甚高的研究成果。但是 ,综合历年来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 ,笔者以为多数学者由于把分析的切入点定位在对事件本身及其是非功过的评价上 ,尤其是在方法论上往往错误地套用了阶级分析方法 ,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标准苛责古人 ,所得结论确有失之偏颇 ,影响了对这一在清王朝即将崩溃之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 ,任何具体的、偶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任乃强先生[2](1894—1989年)一生经历复杂,身份多变。早年学农,秉持"以农立国"的思想,攻农业经济地理。毕业后返乡,主持地方自治,践行"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随后以川康边区视察员身份入康(1),以农业和地理知识改变康藏落后面貌。除筹备垦务、负责民政、设计交通、发展经济等实务,  相似文献   

18.
徐君 《西藏研究》2007,(2):10-15
清政府晚期为了达到“筹边援藏”、“固边图藏”的目的,在川边实行改土归流与新政,而“利交通、速文告”便是其中的重要施政之一。为此,清政府在川边与西藏之间采取了辟治道路、安设店栈、改革乌拉制度、设立塘站、架设邮政线路等措施。文章对相关的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认为清政府实施的开通“边路”等开边新政措施不仅深得边地民众人心、促进了川边藏地的发展,更是川边藏地现代化的先声,同时,对于整个西南边疆尤其西藏地方的稳定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篇节录任乃强先生在重庆大学任教、省三中任校长的部分内容,对了解任乃强先生的教育思想、民国时期川渝两地的教育状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八八九年撒拉雍珠领导的农奴起义同治四年瞻对划归藏属是川边藏区形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来国内各地区的行政区划是由自然疆界和政治历史发展形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在康区中部领有一块属地,这便在当地民族之间,在川藏统治者之间,在中央王朝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激化各种矛盾,成为后来川边一系列社会动乱的根源。光绪十五年(1889年)终于爆发了撒拉雍珠领导的瞻对农奴起义。大约在光绪十三年后,新任驻瞻藏官叫青饶策批,此人的贪酷比其前任有增无减,他支持其子坚参扎也和头目四郎汪堆残酷压迫瞻对人民。长庚在光绪十五年十二月《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