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多层次、立体型、网络状的认识。居于最高层次的是宏观的哲学认识,其次是中观的心理层面的认识,再就是微观层面的生理的或本能的认识。由于受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影响,我们以往的认识论只重视研究宏观的理性认识,而忽视中观和微观的非理性认识,这是我们以往在认识和实践中失误的主要的理论根源。认识是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因此,为了弥补以往认识论研究中的缺失,就必须研究非理性认识及其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学决策中的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科学决策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了科学决策是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 ,并提出科学决策要遵循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第一次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的理论,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革命实践这样一个辫证认识运动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内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墨家,其逻辑思想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介绍了墨家逻辑思想中"三表"、"三物法"、"名实之辩"等核心内容,并阐述了墨子"三物法"对《内经》辨证论治观的影响,墨家"类"思想对《内经》取类比象观的影响,墨家"三表"对《内经》认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之后,并没有完结,人们的认识“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还是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是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第二个飞跃。过去我们恰恰对认识论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研究不够。理性认识怎样向实践飞跃,需要通过那些过程或环节,弄清这些问题不论对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本身和人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格物致知"思想时,二程提出了几对认识论范畴:"真知"是指把握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常知"则是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心知"与"深知"相当于今天的理性认识,阐明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区别以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实见"与"未见"分别相当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强调"实见"产生真知;"积累"与"贯通"说明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处理事物的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关系的过程。关于"知"与"行",他们认为知为行之先,有了知,则自然能行,所以知为先,行为后。二程对认识论范畴的论述,既体现思维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又突出了系统性与思辨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实践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翻译教学也应走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子。分析本科翻译教学现状及其主要缺陷,并从翻译的实践性特征和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探讨改进本科翻译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人的认识本来就是理性与非理性认识方式的有机结合,但我们以往的认识论研究因受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往往只注重研究人的理性思维和理性认识能力,而不提及甚至也不敢提及非理性认识问题。若有人提出尚需认真地研究非理性认识的话,则会被误解或曲解为是在提倡非理性主义或反理想主义而妄加指责。这种在理论上的极"左"思潮,曾严重地影响着我们在认识论方面的理论探索,也严重地阻碍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进一  相似文献   

9.
《墨经》是后期墨家的集体著述。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学说的精华,抛弃了墨子关于天志、神、鬼的思想,注重实践经验,重视吸取和总结各方面的成果,成为战国时代的“显学”。墨家“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经》一书反映了后期墨家是如何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成份,怎样以当时的科学成就来建立唯物主义宇宙观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发起讨论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这对推进乌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我们主张把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感性认识阶段划分为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阶段划分为抽象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理性认识;检验理性阶段划分为形成理想意图、逻辑检验、实验或试点检验。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这些阶段和环节,只想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1.
"认识构架"是人在认识中连接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认知结构。最初社会认识构架的形成,是人们劳动实践的原始操作提炼为动作的结构形式,再与语言相连接,逐渐转化为形式化的逻辑结构的过程。社会认识构架形成之后,在人类实践的推动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与人体认识构架的发展阶段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的规律。从社会认识构架的历史进化中,充分表现出它的结构与功能、个体的与社会的,以及发展的内在机制等关系和规律。同时,社会认识构架又不断地进行内向和外向的"双向运动",这种运动深刻表现出人类实践与认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刑法理论的文化思维虽有所不同,但东西方犯罪构成体系大体相同,从刑法保障人权机能的本源来看,刑事归责的最终归宿均应是“责任主义”。在对行为人进行责难或否定性评价时,考虑违法性认识这一主观要素,是责任主义确保刑法保障人权机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符合责任主义保障人权不受肆意侵犯的根本宗旨。虽然违法性认识或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中暂无确切地位,但为了更好地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我国犯罪体系也有必要引进违法性认识这一犯罪构成要素。在德日刑法中,违法性认识是独立的责任要素,是故意犯或过失犯必须同时具备的。结合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内容,把其归入我国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认识的有效性是指认识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作用;有效率的认识(即认识效率)是指认识有效性在量上的多与少、高与低的规定性问题;从认识的有效性与有效率的认识(即认识效率)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认知经典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从 1 93 0年代开始 ,社会心理学家就已经对此问题开展研究。 1 947年 ,J.S .Bruner在以往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知觉概念 ,并且进行了相关实验 ,开启了现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大门。 1 970年代后 ,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广泛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受到信息加工理论的深刻影响 ,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章在把握社会认知研究的历史脉络基础上 ,评述几个在社会认知研究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认知时各种感官的相通性、认知的镜像性、认知的移位与错位性、认知的延展性以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分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特点对语言的影响,指出随着人类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从空间和隐喻认知角度看介词的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识过程最早形成的概念之一,认知的发展和深化是空间概念向新的领域扩展。隐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的本质就是用其它的措辞、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和概念。这样的概念隐喻导致了语言隐喻。语言表达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先出现概念隐喻化,然后在表达形式上通过语言隐喻而扩展词义的过程。本文拟从空间认知和隐喻认知角度分析一些介词由空间意义扩展致其它意义的过程,从而说明一词多义的理据性和系统性,旨在对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点,也是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核心所在。在新时期以来30年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中,历史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之兴起的内缘、外缘因素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差别只在于认识是否全面和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在历史认识主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上,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和严重的混乱现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不少学者不同程度上混淆了概念的前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把历史认识论范畴中的历史认识主体混同于其他语境里的主体。如何科学地界定历史认识主体的内涵和划分它的层次(外延),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婚恋心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大学生婚恋心理 ,对 5 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案访问 ,得出 :①大学生更加重视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 ,重视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②大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择偶标准 ,在谈恋爱后感情比较投入、真挚 ;③大学生在婚恋的道德认识上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行大学生婚恋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共性是可译性的理论基础,文化的差异是可译性的认知途径。可译性问题不是一个二分体,而是在文化认知角度下的一个译文确切性问题。因此,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对立统一的。跨文化间的翻译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当前历史文化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认识到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儿童说谎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说谎行为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该领域,原型理论和民俗模式是两个有广泛影响的理论。然而,目前不仅存在关于这两个理论的争论,有关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多不一致。研究设计及其生态效度仍有待改进。今后应该加强对我国儿童乃至青少年在真实生活背景和网络背景下说谎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