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交往的视角来观照德育,把德育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交往实践活动,是德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德育思想在我国德育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时期的思想家从交往视角阐述了很多德育思想.厘清这些文化遗产,剔除其时代局限性,延承其内在合理性因素,是建立现代交往德育观的必要性过程,它将起到背景与渊源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高校德育主体间交往的矛盾,主要阐述了在高校德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师师交往、生生交往的矛盾。进一步探索了高校德育在当下所面临的主体间交往的困境,为更好地查找高校德育自身的困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传统德育的主客范式和后现代主体际范式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理论缺陷,以致德育实践中存在严重错位与人性的失落.民办高校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其德育理论与实践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传统德育范式的扬弃,以交往实践理论为基础,从传统德育范式的成因、交往实践范式的必然和安排三个层面,来寻求民办高校德育交往实践范式新安排.  相似文献   

4.
常春  沈慧 《理论界》2003,(6):135-136
人类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扩张、信息经济的联网和生态环境的互动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在全球化环境下,学校德育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更新原有的德育方法,通过交往进行德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素质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一、对教育意义上交往的界定以及交往对德育的意义 社会的存在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人类的交往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网络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交往形式———网络交往 ,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出发 ,对当前的网络交往的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网络虚拟交往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交往已经成为个体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与现实交往相比,虚拟交往具有去身体化、自主性、跨地域性、非物质性、非功利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在推动人类交往发展的同时,虚拟交往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借鉴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有助于科学地界定虚拟交往。  相似文献   

7.
论虚拟交往     
虚拟交往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活动方式,具有交往主体的虚拟性、交往客体的虚拟性、交往载体的虚拟性和交往时空的虚拟性等特点。虚拟交往给人们的交往活动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交往具有交互主体性、能动性和约制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交往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在交往中,主体必须遵守共同的交往原则,还应注重锻造和培养现代交往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9.
交往具有交互主体性、能动性和约制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交往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在交往中,主体必须遵守共同的交往原则,还应注重锻造和培养现代交往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交往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活动。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于数字空间之中的交往,在主观方面,人类自身对于交往深入的需求以及突破现实限制的渴求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动力;在客观方面,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自主性、交互性以及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其较现实中的交往行为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而这二者之间的众多要素的互动则构成了网络交往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迈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人类的交往方式正面临革命性变迁,虚拟交往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型交往方式。虚拟交往具有数字化、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超时空性、开放性、互动性、娱乐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征,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交往理论,极大地延展了人们的交往领域和范围,导致人类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并引领了一个普遍交往时代的来临。当然,虚拟交往也可能导致某些潜在的或现实的负面效应,必须坚持人是目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弘扬哲学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以实际行动充满智慧地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2.
虚拟社区交往及其类型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社区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交往.典型虚拟社区中的交往在载体、交往对象选择标准、交往的往复性和是否涉及高线交往等四个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个体的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关系存在着完全相同、部分相同和多重身份三种情况.通过与交往的往复性和身份同一性情况的联合划分,可以将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交往分为四种类型,即维持和增强现实关系、扩展社会关系、弱关系以及动态交往.  相似文献   

13.
行为是已经完成的行动,行动则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行为。传统行为理论具有静态性、单主体性和不连贯的意志性,现代行动理论则具有动态性与主体间性。在马克思的交往观中,交往被归结到社会劳动之中。哈贝马斯对行为与行动进行了区分,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行动具有意向性和主体间性,同时对马克思的交往观进行重构,提出以理解为旨向的交往行动理论,并为其在法律领域内的行动———商谈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的对话交往思想,把人看作是交往中的存在,肯定语言是交往的中介,强调交往的主体间性,认为人的自由、平均的交往才是人的真正解放。巴赫金的交往思想不仅与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交往实践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交往实践的意义、特点、结构和功能,当代世界交往实践的新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在给人们的交往带来方便、高效、快捷、广泛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一些沉溺于网络交往的青少年所产生的网络交往心理障碍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研究网络交往对青少年人际心理的负面影响,对于德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克服弊端,利用网络给这一阵地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琼 《学术研究》2002,1(8):42-45
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改革开放 ,这是十五大确定的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 ,其理论根基就是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正是它将交往理解为历史辩证法的根源和社会发展得以可能的内在机制。尤其是作为具有“世界历史性质”的社会主义事业 ,离开世界交往就毫无前途。为此 ,本文提出 ,未来中国发展的前途取决于积极有效的世界交往战略 ,它应坚持国内交往拓展、交往制度变革、交往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交往发展等四个优先  相似文献   

18.
庄子反对与世隔绝的厌世避世,也未根本上拒绝与当权者交往。相反,庄子善于交往,并从以道为本的本体哲学的高度对交往进行了广泛关注和探讨,提出了和顺、素朴、无欲、无情、无知和两忘等一系列的交往原则和方法。庄子的交往理论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在交往中的人格尊严,但其消极悲观的交往基调和对技术的极端做法令人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反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哈贝马斯在检视工具理性膨胀的现代性危机的同时,试图通过交往理性的建构重建启蒙理性,改造被扭曲的“生活世界”,进而拯救现代性。交往理性所要调节的不是单个主体与被反映和掌握的客观事物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间性关系。哈贝马斯从主体间性出发,基于普遍语用学,通过语言行为的交互一致、商谈伦理的解决方案、“生活世界”的意义追寻来建构交往理性。这种突破意识哲学的理性认知框架,以达成主体间的“理性共识”为中心而建立的交互主体性交往范式,扬弃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扩展了传统的理性观,对交往行为合理化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但他忽略了交往实践中的物质因素,因此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先验性和局限性。交往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在人工智能时代和数字化交往的背景下,克服交往异化,需要辩证认识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弥合交往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个人交往主体性的三维呈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交往主体性,是主体性研究走向具体与深入的表现。作为一种关系质态,对其进行呈现,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主体依托下,个人交往主体性表现为个人交往主体性意识、需要和能力;在活动视阈中,个人交往主体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和媒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关系格局上,个人交往主体性主要通过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两个方面予以表达。要言之,可借助个人主体本身、动态交往活动和静态交往关系等载体,对个人交往主体性进行三维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