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庄子的玄珠与海德格尔的宝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在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中,人把世界和万千事物都视为与人相对而立的对象性事物,表达的语言就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因而人们对语言的原本意韵充耳不闻,以至语言完全与人的生存脱离关联。海氏认为,人在语言最本真之处言谈着把自己敞开到事物之中,在指向着物、解蔽着物的时候,也实现着人之为人。庄子对不龟手、大瓠和玄珠的解释,是让人植根于与外物的原初关联中,是返回到语言的原初发生之所,即生存的世界中。人生来就被生存的世界裹挟着,挑动着。海氏和庄子的语言都不是表达,不是概念,而是当有着情感、意向的人将自己的血肉之躯融契于万物时,心与物往返交流、声发响应的指令施加到人身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那薇 《人文杂志》2007,(3):36-40
海德格尔所崇尚的诗人吟咏的不再是表达的语言,而是与他的存在等量齐观的取之不尽的词语本身。庄子书中圣人的吟咏不是抒发对生活的哀怨和不满,而是让人经验无心之言声满天地、无所不通的威力。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谈到诗与思的近邻关系中,引导我们去经验作为让物存在的词语对物的指令、主宰。当海氏让我们去倾听诗人的道说时,也引导我们返回到我们居留的地方。庄子的梓庆的斋戒、静心是一种去达到把素朴之心向着树之天然敞开的路程,是去经验向着居留之处返回的路途。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谈到诗与思的近邻关系中,引导我们去经验作为让物存在的词语对物的指令、主宰.当海氏让我们去倾听诗人的道说时,也引导我们返回到我们居留的地方.庄子的梓庆的斋戒、静心是一种去达到把素朴之心向着树之天然敞开的路程,是去经验向着居留之处返回的路途.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语言不是事后加到事物身上的符号,而是如同耕出犁沟、开垦土地那样,让说者和他们说出来的东西,让被说者和不可被言说者都从剖面、从敞开之境涌流而出。在庄子那里,无论注入多少都不会溢满,无论倾出多少都不会枯竭的天府,讲的不是作为实体源泉的无限性,而是说只有当圣人不用聪明智慧去感知和认识什么时,才能够与万物融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能够以无心之言在辩论和称说。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认为,诗化的诗人才把尚未说出的东西带向语言表达出来,他阐释的荷尔德林的诗歌保持着天籁之音的状态,庄子书中的咏叹歌吟用形而上学的主体、客体对立的思维模式很难解释清楚,我们尝试着用海德格尔在原初境域的声发响应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7.
那薇 《中州学刊》2006,(1):163-166
海德格尔的树不是概念,不是表达,不是赫然立于人面前的自在之物。在对恩惠之树的诠释中,天、地、神、人融契为一体的世界显现了。庄子的无用而大用的社树的生存不是为了有用而追求特别的价值,而仅仅为了生存而生存。社树的道说是守护着它的生存,怀抱无形无名、不言之言的道。这样的守护是在既澄明又隐蔽的语言之家中居留。  相似文献   

8.
指出逻辑主义、工具主义语言观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非形而上学的语言理解和逻各斯的原初含义息息相关。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把语言当作固定的对象物和符号系统,是人类语法逻辑的展现。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不是逻辑和理性的系统,而是古希腊“逻辑”(Logos)意义上的“聚集”和显现,是非形而上学的、主客一体的原初“发声”。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存在论”方面的划时代贡献已众所周知。国内近年也不乏这方面翻译、评介、研究的著述问世。但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筹划、敞开、心情、语言”是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参照,却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并有所困惑的问题。我常常想,在哲学本体论方面对中西方哲学家有所超越不是凭空可以完成的,它常常是从努力寻找、发现已有哲学命题的“共同局限”处开始的。就象尼采发现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家都是在“理想”这个上帝的庇荫下‘工作,海德格尔发现在他之前的哲学家都是把“存在”作为主客体意义上的对象来探讨一样,如果…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与海德格尔在不可知论方面的相互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和海德格尔的不可知都不是怀疑人们在认识世界方面的无能为力 ,而是说明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去探讨人与天地的原初关联方面的束手无策 ,以便为人提供一个跳跃 ,从而取得人在大地上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竞争”在学校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很大 ,但我们不能忽视“竞争”的贡献。笔者在庄子思想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 ,考虑现今我们的问题。其中代表的主张是“共同体论”和“相生论”。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批判精神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人 《文史哲》2001,(5):55-61
庄子破“待”追求“无待”的批判精神 ,曾被贬为阿Q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庄子所解构的“待” ,作为“礼乐文化”的异化 ,不仅实实在在 ,而且极为深刻 ,醒世千古。庄子解构性的批判具有“后现代性” ,但又不能归结为“后现代性”。因为庄子并未从解构走向虚无主义 ,而有更高的追求。庄子所追求的“无待” ,乃是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性”发生异化时出现的批判思潮。“后现代性”的合理限度 ,只在解构“现代性”异化和引导创新 ,超出这个限度 ,就必然导致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3.
李秀华 《船山学刊》2009,(4):125-128
庄子其人历来被视为逍遥游世的典范,其学也以崇尚虚无来概括,而其关怀人生的一面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庄子达现任性的背后深藏着对人世的深深哀怨。这种哀怨源自他深厚的宇宙意识。在所谓天地精神的观照下,庄子哀怨于人生卑微,哀怨于时命难违,哀怨于人性的蜕变。此种哀情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范畴,而化为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永世情怀,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志刚 《兰州学刊》2008,(Z1):163-165
《庄子》与艺术精神存有会通早有研究者指出,但主要以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来阐发《庄子》中蕴含的艺术精神,似有所局限,笔者不揣鄙陋,拟对这个问题再作一些思考。文章首先论述《庄子》与艺术精神存在会通。其次,详细探讨了《庄子》人生论向艺术精神的接近及后世艺术、美学对《庄子》艺术精神的发现过程。最后,举出中西方艺术、美学中与《庄子》呈现的艺术精神相近相似甚至就是受其影响的文学现象和艺术理论,意在证明《庄子》一书确实蕴含有丰富的艺术精神,应该引起《庄子》和艺术研究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通往庄子哲学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上承老子哲学,但不是对老子哲学的直接继承,而是在孔子通过学校教育所开创的新的文化局面的基础上向老子哲学基点的重新回归.孔子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同时也创立了能够传承自己思想学说的教育传统;随着知识分子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社会的上层,形成了当时的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为了得到政治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竞相以自己的思想主张标榜自己,排斥别人.他们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但也分裂了孔子的思想传统,酿成了众声喧哗的文化局面.庄子在当时是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一个近于政治权力真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介入上层政治权力关系和精英知识分子文化纷争的积极性,但这也使他超越了并在超越的基础上包容了各种不同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从这样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的角度感受和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正确阐释庄子哲学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崔华前 《江汉论坛》2004,(12):47-49
学界有些人认为,庄子思想从根本上说不具有进步性。其实,庄子思想不仅具有进步性,而且其中蕴涵的“常因自然”的遵道贵和精神、“一而不傥”的人格独立精神、“不言之教”的以身作则精神、“美成在久”的严于律己精神,以及“应时而变”的创新精神、“物无贵贱”的平等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行”的淡泊名利精神等进步思想,对于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必须要对之加以全面分析,采取正确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老庄诗文中的艺术精神及其太极诗学的内容范畴、体式表达、知识系统等方面对传统诗论的成功突破。论证了老庄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培富  王淑萍 《齐鲁学刊》2004,2(4):120-122
庄子的技术观要求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合乎"道",通过深刻体悟"道"的真髓,来遏制技术的负面影响。庄子所持的技术观并未与伦理道德学说明晰地区分开,技术活动的目的固然在于求"真"———探索自然奥秘,了解和适应客观规律,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体悟"道"的精髓。庄子以"道"来反观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伦理观,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神话思维对<庄子>文本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内在的影响.它以具象言说事物的方式使<庄子>把哲理完全融入它的寓言系统,<庄子>已不仅是一般说理形象化,而且更是直接用形象说理,寓言本身既是手段又具有本体意义;神话思维不回避矛盾的原逻辑特点使<庄子>意象具有多面性,体现在文本上则是模糊混沌特征;神话思维的隐喻性使庄子把自己的精神生活融入外物,并在超越外物的表述层次上使象征意义具有多义性,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三言"密不可分,同汇于卮言。卮言在语言艺术表现上骈散结合,语汇丰富,简洁蕴藉。卮言与寓言、重言一起完整地表达了庄子逍遥、齐物、无为、坐忘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