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金贵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取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下简称《论战》),是个脍炙人口、玲珑剔透的古典名篇。建国以来,影响更大:文学、史学、军事学诸领域的教科书和各种选本都予选录,有关专著都对它论析。这并不奇怪,它仅仅以222字就记述了春秋齐鲁长勺之战,而这场战争据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主要由于鲁庄公战前实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因而得到人民支持,使鲁国取得长勺之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文章本身也不难分析:前半述战前政治准备,后半记实战之胜;曹刿有功,庄公当敬……几乎所有的论析文章诺诺尔尔,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2.
郑诗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3)
这首小诗,究竟蕴含了怎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隽永的艺术生命,使得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对此诗的理解,过去就颇多分歧,近几年更众说纷纭。本文拟在评析历来注释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感想。 相似文献
3.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呜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诗,历来脍灸人口,传诵不绝。但所咏何地?成诗何时?释者往往各执一辞,竟至影响到对该诗意义的理解,不可不稍作考辨。 相似文献
4.
程祥徽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2)
我国古代儒法斗争留下一条有益的经验:大凡政治上坚持革新、坚持前进的人,同时也是文字改革的促进派;政治上主张复辟、主张倒退的反动派,必然会阻挠文字的变革和发展。毛主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字问题的论战从来包含着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内容。杰出法家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到文学,王昭君的形象在不断发生演变。在宋代以前的诗歌吟咏中,昭君以悲其远嫁、怨其不遇的悲怨形象占据诗坛主流,并渐渐凝定化。然而宋代王安石所作的《明妃曲》二首彻底颠覆了这一久已形成的传统,昭君形象从此发生了质变,从一个情绪化特征比较明显的悲怨形象转化为坦然接受远嫁、冷静面对人生变幻的理性形象。《明妃曲》一出,唱和之作迭起,当代文坛大家自摅胸臆,各擅文采,借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无论是原作,还是唱和之作,诗人们的理性思考深深印在诗篇之中,宋人尚理也随之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6.
张廷银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钟嵘《诗品》评嵇康曰:“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陈长青先生《诗品注》解析说:“叔夜有超绝尘世之想,遨游快志,亦颇似魏文焉”。我以为,这种解释似不全面,也并不确切。从《诗品》中对嵇曹二人的品评看,在钟氏看来,超绝尘世之想,遨游快志之态,嵇康则有之,但曹丕却未必突出地表现有这样的思想,若有,则应当在同书论及曹丕时提及一二。其他一些文学批评论著和评注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上,熊笃先生对《张养浩作品选》提出了批评,在肯定本书“开创之功”的同时,指出“注释方面有些失误,编年方面问题尤多。”批评有很多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少缺乏依据。在这里我们不能——辨析,仅就编年方面的问题,谈些不同意见。一、关于《西台上王者无私疏》的系年熊先生认为此疏是天历二年五六月上给明宗和世(王束),而不是至大元年上给武宗海山的。 相似文献
8.
刘操南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诗》在先秦和《书》、礼、乐配合,《礼记·王制》称为“四术”,也称“四教”.所谓“四术”实际就是西周奴隶主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四种手段;“四教”也即他们教育贵族子弟用以培养人才的四种教育科目.这“四术”或“四教”中,《诗》居首位,可见古人对于《诗》的重视,礼乐结合,称为“礼乐”.演礼之时,乐舞伴奏,配之以诗,在特定的场合中举行,表现为一定的仪式.这种仪式古时称为礼仪,或称仪法;就《诗》而论,可以称为 相似文献
9.
10.
江建文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文化反思的热潮出现在80年代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中外文化、古今文化撞击的具体展现。近、现代的中国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断进行文化反思的历史。其间。戊戍启蒙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化反思的两次高潮,而开始于1982年前后的80年代文化热,则是时隔60多年后继之而起的第三次高潮。 从宏观上看,这三次高潮的出现尽管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主题和目的追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它们都出现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口上。 相似文献
11.
吴格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近日,夏漪师母赐寄到叶百丰老师的遗著《韩昌黎文汇评》,这是一册印成于海峡对岸的新书,纸墨清晰,印制精良,凝聚着叶老师晚年的心血,又赖师母的努力终获出版,抚卷思人,不由思绪万千。 叶老师生前以善于讲授古典文学作品闻名,在近五十年的执教生涯中,所到之处,皆以讲析古人名篇精诣独到,能示人以为文蹊径而擅誉。记得当年在华东师大文史楼中听老师讲授韩欧文,每回总是听众满室,连校外师生都远道赶来受教。座中少长咸集,屏气敛神,静聆老师以清徐的声调讲诵韩欧名篇,于长吟促读、抑扬顿挫中领略古文的妙 相似文献
12.
邬玉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
《诗经·邶风·新台》全诗如下: 新台有泚,河水(氵弥)(氵弥)。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相似文献
13.
张建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85-90
黄侃《咏怀诗补注》突破以史证诗这一传统注释方法,立足于诗句本身阐发诗意,纠正了前人的不少牵强附会,为阮籍《咏怀》诗的注释开辟了一条新路。黄先生对诗歌比兴的见解值得注释者重视。但是,完全抛弃史实,忽略《咏怀》诗以古典言时事的特点,也使得他对《咏怀》诗一些篇章的解释不够明确。 相似文献
14.
魅力寻幽—评王安石的《明妃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琴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
明妃(王昭君)汉元帝宫人。竟宁四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元帝许以昭君,昭君乘马提琵琶出塞,卒葬于匈奴。“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以自欺曰‘和亲’”(鲁迅《灯下漫笔》)可以说,王昭君是一个悲剧人物。故事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敦煌有《王昭君变文》,后世诗歌戏曲以王昭君为吟咏题材者,多不胜记。固然其中不乏佳作。但也有不少是或抒个人幽怨,或铺陈扬厉就事论事。而王安石的《明妃曲》则立意高远,意蕴深厚。北宋时,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答刂记》)景礻右以来“西(夏)事尤棘”。诗人借汉言宋,而以明妃… 相似文献
15.
王友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1):72-76
冯集梧与其父冯浩、其兄冯应榴均为清代诗文笺注名家,其所编撰的《樊川诗集注》采用对校法,校正了旧本的诸多失误;征引文史资料,侧重注释杜牧诗中所涉人物、地名、本事、典章制度及语句出处,成为清代以来流传较广的杜牧诗集本。该书在以史(事)证诗,旁征博引,严谨平实,乃至注词过于拘泥字句,流于繁琐等受病之处均受其父、其兄注诗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家学渊源。 相似文献
16.
常文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县人,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教授。除了创作和译作外,论著有《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屈原》、《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直觉与表现辨》、《论神思》。读《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如打开五光十色的百宝箱,文笔优美,诗意葱茏,真知灼见眩目耀眼。他既是诗人,又是诗论家;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又通晓西方近现代诗歌,特别是直接师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大师梵乐希(今通译瓦莱利)。这就决定了他长于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从而奠定了 相似文献
17.
何凤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苏轼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位杰出的大家,他以豪放俊爽的词风出现于纤巧轻靡之风盛行的词坛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题酒边词》),使读者和其他作者耳目一新,他高举革新的大旗,开拓了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后来的论者对苏词,每有微词,如与他同时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及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再如《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诗话》说:“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 相似文献
18.
19.
大学排行榜是非政府机构参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已存在20多年了。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排行榜一直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本文企图通过理性认识大学排行榜的本质和作用,为其进行合理辩解。 相似文献
20.
左云霖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末,杜甫在阆州作有《警急》《王命》《征夫》《西山》四诗。早在明代,名儒杨守陈就说《王命》等后三章是为讥高适而作。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都采杨守陈说列入《警急》诗注后: 四明杨守陈曰:此下三章,皆为高运作,讥其不能御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