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婆婆和丈夫曾经特别想让我生个男孩,但我生了女儿后,家人也对她非常疼爱。前不久,9岁女儿突然哭着对我说:"妈妈,我是个女孩是不是让您很失望?如果有来生,我真想变成个男孩!"孩子的话让我震惊:我从来没有表现出生了个女儿就遗憾、失望。怎样做,才能让女儿意识到家人都很喜欢且在意她呢?  相似文献   

2.
如果生活是完美的,那么,妈妈会是女儿温暖的摇篮,女儿会是妈妈贴心的棉袄。这样的幸福将在一代代母女关系中延续下去。但生活处处有缺憾。相爱却又冲突,似乎更能体现真实的母女关系。甚至,"冲突"的感受比"爱"更加影响女儿的生活。很多女儿成年后,依然停止不了与母亲的各种纠缠和矛盾。从"她很少把我抱在怀里",到"她不给我一点儿自由";从"她常常嘲笑我的招风耳",到"她总是对我做的一切感到不满意"。十几年到几十年的相处时间,没有磨损血浓于水的亲情,但也填充了怨恨、不满、对抗和矛盾。我们发现,不美满的母女关系会让连接在母女之间深深的爱,难以释放;恨,却越来越多。她们如同刺猬般,只能远远相望,不能靠近取暖。无论做女儿的多么想摆脱母亲身上的种种问题,却发现越来越多母亲的影子在自己身上显现:说话时尖酸刻薄的语气、脸上嘲讽不屑的神情……最重要的是,抚养孩子的方式。生活好像是一个循环,在即将走完一圈的时候,女儿与母亲这两个圆越来越接近重合。还想让不美满的母女关系重演一遍吗?还想在20年后,听着女儿声声控诉,一如当年的自己吗?如果不想让生活的阴影一代代延续下去,那么,请重新审视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接纳不完美的她,修复不完美的关系。因为,你不仅是女儿,你也终将成为母亲。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讲述了四位华裔母亲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华裔后代"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常常使已经是美国公民的女儿们在生活中陷入一种伦理身份选择的困境,认可母亲们的教育方式意味着选择其中国人身份,而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女儿们更加青睐美国人身份,让她们在问题面前通常与母亲的意见背道而驰,双方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随着故事的推进,女儿们愈发感觉西式文化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从而重新作出伦理选择,认可母亲的华裔身份并与母亲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4.
<正>两年前,女儿与继父一起"失踪";两年后,女儿以"小三儿"的身份向母亲发来示威短信,逼着母亲与继父离婚!这个母亲慌了。到底是谁做下的孽?谁又该为这场不伦之恋埋单?"小三儿"来袭,失踪的丈夫有了音讯"我是刘昌国现在的妻子,我们已经同居两年多了,他爱的是我,请离婚吧……"2012年4月3日下午,家住江西赣州市于都县的黄长虹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  相似文献   

5.
<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热爱学习的,可我却对争分夺秒学习的女儿感到忧心忡忡。女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我带不爱学习的女儿去见"偶像"读初一的女儿放学回家,交给我两张纸:一张是期中考试成绩单,  相似文献   

6.
<正>丈夫既不回家,也不接她的电话,总这么"躲"下去怎么能行?妻子控诉:他要躲多久已经20多天过去了,吴栋还没有露面,我不知道他还要躲多久,才能回来看看这个家,看看一天比一天咳得厉害的女儿。我和吴栋结婚一年,女儿3个月大。认识吴栋时,我正开一个小食品店,而他是一名狱警,因为身份悬殊,我们的交往受到"高干"公公的强烈反对,但  相似文献   

7.
不亲女儿,不抱女儿,不对女儿笑……冷漠严厉的狠心妈妈,让女儿差点儿得了抑郁症。这个妈妈为什么会如此"奇葩"?"奇葩"妈妈和抑郁女儿16岁的小希被妈妈带来咨询室。"张老师,您救救我的孩子吧!小希以前一直好好的,最近赖在床上不起来,不肯上学,不愿意吃饭,天天没精打采,连平时最喜欢的篮球也不打了。我们去医院看过,身体没有病,"小希妈带着哭腔说,"我还带她去看过精神科,医生说她只是有抑郁情绪,还没到抑郁症的程  相似文献   

8.
<正>女儿刚大学毕业,年年拿奖学金、也有实习经验的她原本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但她却突然告诉我,正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男友还想考博,所以她准备做"全职女友",在家伺候男友的生活起居。我很担心,让她如此付出的男孩万一有一天背叛她,离开她。我该怎样说服女儿?你女儿"伺候男友考博士"的想法确实有些奇怪。男友应该是20多岁了吧,也不是小孩子,需要别人伺候吗?而且还是让女友放弃找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以前看见幼儿园虐童的新闻报道,我在愤怒震惊的同时,还庆幸女儿上的幼儿园是安全有保障的。2013年1月30日,当我又一次看到《3岁男童被幼儿园老师用剪刀划伤鼻子》的新闻时,我的心却一如文中那位母亲一样疼痛、愤怒和难过。因为,我5岁的女儿也刚被老师打了……再苦再累再没钱,也要让孩子上个好幼儿园我们是在北京的风里雨里讨生活的外地人,在这个大都市,挣钱和立足都没那么容易。但我们就纯如这一个孩  相似文献   

10.
抢走我女儿的小子们,我们走着瞧吧。我在教堂甬道的一旁,看着我女儿和一个我不甚了解的高个小伙子各自念了几句晦涩难懂的誓言,其大意不过是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然后他们被宣布成为一对夫妻。仪式结束后,人们前来恭喜我和我的妻子。另几位待嫁女子的父亲,连连向我道喜。他们为我高兴是因为我不必再为女儿的前程操心,她现在有了一个丈夫。他们的心意我领了,可是"喜"实在谈不上。如果我从女儿的婚事中有所得的话,那只是更加了一层忧虑,因为我还不清楚,到底和我女儿结婚的那小子是怎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正>"咦?妈,你怎么还在家?你不是要和汤老师去看画展吗?"女儿打完球一头汗,推门进来发现我还在沙发上呆坐着,吃惊地问道。"我不想去,二婚还比人家大三岁,太尴尬了。"我苦恼地托着腮帮子。女儿放下球拍,过来一把拉起我,"你都没试过,怎么知道尴尬?女大三还抱金砖嘞,何况我已经替你答应他了,你不去,我就失信于人了!"女儿连磨带泡地鼓动我。"谁叫你同意的?哪有你这样的女儿?  相似文献   

12.
每个妈妈都希望在孩子心中,自己是最好的人。因为我们深信:世间再也没有一种爱,能超越母亲之于孩子。但如果孩子快乐、幸福、善良和孝顺,"世上只有谁最好"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周末带女儿逛商场,小丫头指着一件红彤彤的花毛衣兴奋不已:"妈,你看这件好看不好看?"好看?确实不难看,不过,这分明是大妈款啊,我才多大年纪。"奶奶穿,不正好嘛!"女儿头也不抬地说。奶奶穿?敢情看了半天没我什么事儿啊。没搭理她继续转,随手挑了一件粗呢大衣,还没试穿呢,女儿又发表意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都有秘密:丈夫的秘密是委托女儿照顾我一生;我的秘密是犹豫着该如何抛弃我9岁的女儿;而女儿的秘密又是什么呢?困苦的抉择我的人生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不知道,我将来的生活是该选择我的新男友周家生,还是选择我9岁的女儿妞妞。妞妞显然并不知道她的妈妈正在经历着如此困苦的抉择。深夜,我刚把客厅的门推开,她就跑出来  相似文献   

14.
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大逆不道,却无比强烈:希望您忽然患上失忆症,彻底丧失记忆。这样女儿就可以好好地、轻松快乐地孝顺您了亲爱的爸爸:自从考上了研究生,女儿和您之间就再也没有信件往来了。也许是打电话更加方便,也许是我的工作更忙了,但我觉得更因为彼此对通信的功用产生了怀疑。记得我上本科时,我们曾经大量地通信。您每一封信都写得深思熟虑,如您在信中所讲的那样:"希望对你的思想成熟、学业进步能有一点点帮助。"这个"一点点"当然是保守的说法,在您的心里,应该自认为是女儿的指路明灯吧。文字往往不够  相似文献   

15.
<正>我35岁生日那天,老公乔将我们恋爱时的情书做成了一本书送给我,让我感动得落泪。我和他大学相恋,毕业后共同奋斗,如今有一个天使般的女儿和一家公司。我庆幸事业的辛劳并没有耗尽乔的浪漫情怀,婚后这10年,无论贫贱富贵,他对我的好始终没变过。1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她正跟一个小男孩玩得难分难舍,旁边有一年轻女人。女儿热情地介绍说:"妈妈,这是祥羽哥哥,我好喜欢他呀!"那女人笑眯眯  相似文献   

16.
正和很多父母一样,怕带女儿去旅行太麻烦,我和老公经常毫不犹豫地选择潇洒二人游。可每次3岁的女儿都会打电话诉苦:"妈妈,我想你!""爸爸,你都不带我,我也想玩!"我和老公决定,试着带她一起出趟远门,也许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五一"小长假是我和苗苗爸带女儿出行的第一次尝试。考虑到经验不足,我们准备带苗苗到离家不远的青岛玩。迎着海风,与大海亲密接触,大口呼吸清新的空气,肯定会是次不错的旅行。  相似文献   

17.
离婚父母赠与女儿房屋,父亲以房款冲抵女儿教育费将房屋从女儿手中又"购"回,母亲便以父女恶意买卖房屋为由讨还,从而因房屋"内循环"引发四场纠纷。那么,父亲向共同生活的女儿"购买"离婚时赠予女儿的房屋,母亲能讨回吗?  相似文献   

18.
孩子无意中告诉我,她看到爸爸和一个阿姨在一起很亲密,我该不该问问丈夫,又该怎么谈?他会不会觉得女儿在"告状"?又该怎么跟女儿解释?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当你听到孩子告诉你此事时,一定很受打击,心里难免产生不好的联想。如果不弄明白,只怕日后生根发芽,更生出许多枝节来。你有权利知道真相。其实,对于朝夕相处的夫妻,感觉对方情感上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身份问题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女勇士》中五位不同类型的华裔女性从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到建构过程的分析,探讨女性只有通过话语权的建立,才能实现"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的本德仑一家的女儿杜威·德尔的女性形象,从母亲和女人的双重角度指出杜威·德尔主体性的丧失。借助伊利加蕾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本文进一步发现杜威·德尔女性主体性的缺失是与母亲艾迪缺乏沟通交流的结果。通过对小说中病态的母女关系的呈现,福克纳实现了对女性文化的思考以及父权制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