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民初燕赵社会风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燕赵地区的社会风尚发生了诸多变化,几乎遍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变化虽然较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但变化的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并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社会风尚变革的先行地和辐射源,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社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使传统获得现代性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云南作为西部边疆的一个多民族地区,伴随着这一转型,其社会风尚的变化呈现出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即:交通条件的改善是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的契机和动力;在边地,平民社会风尚多古朴守旧,而少数民族中的土司及贵族则明显表现出双重性趋向;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使社会风尚的变化具有文化的双重性及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3.
西夏妇女善骑射、敢战斗,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所罕见的女兵现象,其妇女尚武斗,喜复仇,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巾帼女将。与此相联系,其妇女独特的审美观与殉情习俗等均反映出西夏妇女勇健无畏、刚烈骁勇、任侠果敢的风尚。其独特风尚,源于古代西北社会固有的强劲民风、地理环境、经济生存方式、战争军旅生活及其统治者着意强化民族意识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民国时期四川社会风尚变化的四大特点,即:新风尚出现时间晚于沿海地区,呈现城乡不平衡现象;社会风尚呈现多元、多性质并存状态;新风尚变化多属外表的、浅层次的;风尚破“旧”大于“立”新。  相似文献   

6.
抗疫精神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淬炼而出,是与中国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伟大精神文化。其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宣扬求实之风,激发当代青年使命担当的责任感,促进同舟共济、团结凝聚力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加强人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扬抗疫精神对社会风尚的积极影响力,具体建议为将抗疫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强化当代青年的精神特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明清小说插图在从上图下文式到单页大图式的版式变化中,构图形象出现了重要转变。从外在风格来看,这种变化体现出社会风尚的浸润和影响,从内在形式来看,这种变化根源于图像语汇形式的演变和更新。就刊本的接受者而言,这些变化则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由于书判是朝廷科举铨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文的创作颇受朝廷、士人的重视,朝野文士皆习判词.加之唐代士人对判文写作能力重视的社会风尚,促成了唐判的空前繁荣.可以说,唐代所特有的注重判词写作的选官制度以及社会风尚直接促成了判文本身的成熟和兴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北平营业性舞场逐渐兴起,舞者队伍扩大,交际舞业迅速极盛。该行业在丰富城市娱乐生活的同时,却诱发了奢靡、享乐、纵欲等不良风气的蔓延,导致北平市政府一再禁舞。30年代初,北平舞业盛极而衰。北平的官方、民众、媒体在此间的诸般心态及举措反映了交际舞在该市散播历经波折,呈现出这一时期北平新旧观念并存、博弈的社会风貌,也说明北平的传统保守气质使其社会风尚的嬗变显现出相对迟缓的态势。从根本上说,该市的社会生态系统制约着其社会风尚变迁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0.
山人是明代兴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山人之任侠则使中国古代侠史上涌现出新型的一个类别即"山人侠".侠是明代山人文化的核心和明代山人的精神内涵.山人以侠的方式和气质塑造自我,参与现实,影响社会,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对山人尚侠之风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明代底层文人成为山人后的生活走向,也使我们能进一步探索山人的核心价值.侠的叙写和侠气的抒发,成为山人文学创作的动机与主要内容,给明代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山人在塑造自己侠的形象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文学题材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母语干涉是应用语言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语言和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社会文化习俗在很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起着负面影响。使他们在写作、翻译、交际等领域不经意地犯错误。让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走进课堂,是在此领域避免母语干涉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学界普遍认为明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明代中晚期的商妇作为妇女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地位并没有一般学者认为的那样低。对传统贞节观念的挑战,通过参与商业活动提高经济地位,通过相夫教子提高自己的名誉,并由此引发当时的人们对于男女平等问题的思考,是明代中晚期商妇地位提升的具体表现。晚明男女平等的观念的提出,与明代中晚期商妇社会地位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宪法惯例中政治惯例的作用不能小觑,政治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我国的政治惯例和我国的政党关系密不可分,它是把国家的政治生活规律统一并抽象出来,加以体现我国宪法规定的主权运行的规则。但是不加控制地让政治惯例肆意泛化,对成文法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威胁,只有使合宪的政治惯例成文法化,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4.
大量史料证明,在晚明近百年间,经澳门葡萄牙商人之手输往日本即所谓澳(门)日(本)贸易中的中国丝织品,数量庞大,品种丰富,贸易价值亦相当可观。由于丝织品本身的特性,它不像生丝那样使用总括议价的一次性批发方式进行销售,而是采取更为市场化的方式逐一售买。作为晚明海上丝路文明的重要一环,相关细节的考证可为大航海时代的整体研究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服饰的争奇斗妍,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僭拟无涯”的突出表现。缠足的松动,贞节观念的淡漠,士大夫女性意识的改观,一时蔚为风尚。正视这些新动向,有利于全面把握明朝中后期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6.
湘军肇兴以宗法关系为身份依据,成为解读晚清社会转型的一个初始密码和历史样本。晚清社会结构的军功阶层由社会边缘进入中心、地方绅权扩张、渐进式制度博弈、满汉认同中的满蒙特权与汉族意识成为湘军体系背景下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镜像。由此,传统的宗法“自然共同体”开始被政治利益共同体所取代,成为左右晚清政治变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7.
《型世言》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晚明光怪陆离的世相以及污浊浇薄的世风,真实细致地反映了农民、奴仆等低层民众的苦难和挣扎。小说还生动描摹了晚明社会在浓郁的商业气氛下的各种商人形象,再现了活灵活现的帮闲群体的丑态,可谓是观照晚明市井百相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中,混乱的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在中国书画史上,晚明时期的部分书画家及其作品同样具有转型性特征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勾勒了该时期以徐渭等为代表的书画家在中国书画史上的转型性特征,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是形成这股书画转型之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传统儒家基于“志于道”的终极理念而确立起的士人经典化的生活模式 ,在晚明社会的变迁中陷入了极大的窘境之中。“贫”、“穷”、“抑”成为晚明士人最为重要的生存困惑与社会呼声。晚明士人也于这种生存压力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 ,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道路 ,开始了由“道德人”向“世俗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这种转化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但同时也潜在地促动了“士”与社会之间的交融与互动 ,拓展了其通过社会而存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明人选编的明代词选,一为万历年间钱允治选编的《国朝诗馀》,二为天启末年至崇祯初年沈际飞在《国朝诗馀》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草堂诗馀新集》。文章对《国朝诗馀》存在的问题,《草堂诗馀新集》的成书时间与主要成就作了具体深入的考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