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研究是深入理解龙文化的重要路径。在有关龙习俗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多种理论方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如历史文献研究、民俗的区域研究、人类学的调查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论台湾原住民和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异同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有关的文献史料及近代学者调查资料对台湾原住民和海南黎族的文身习俗进行比较研究认为 ,因为同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社会背景之下 ,两地文身习俗在方法、图案、部位、年龄以及禁忌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必然是大同小异 ,但由于台湾原住民和海南黎族内部不同族群、不同支系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决定了两地的文身习俗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绝非单一 ,而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3.
对族氏符号和短铭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不同意把青铜器铭文看成全是祭祀祷告文,不同意把“族徽”看作是祭名。作者认为族氏符号的性质内涵是比较复杂的:有氏族图腾意义;有象形化美术化的表族氏的文字;有通用文宇;还有一些是抽象的氏族或家族的标记,它不属于文字。针对一些学者把牛头形、老虎形图案当作象形文字的现象,作者从理论上论证了文字符号与标记符号的区别,并以在客家民俗和家庭用具中看到的标记,论证了对族氏符号性质的判断。文章最后对商、周青铜器中不同类型的短铭,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不同意把△(图二)当作文字释为“举”。  相似文献   

4.
文身是远古时代产生并发展传承至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黎、傣、高山和独龙等民族中,文身遗风至今犹存,它与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并表现出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影像记录等抢救保存工作,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古代越族独特的崇蛇习俗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越族崇蛇习俗源远流长, 在今天的黎族、壮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及疋旦民中仍保留着崇蛇习俗。2.越族崇蛇习俗是有差异的, 各地所崇拜的蛇并不相同。有的越族崇拜无毒蛇, 有的越族崇拜有毒蛇。3.有的越族的崇蛇习俗属于图腾崇拜, 有的不属于图腾崇拜, 而越族的蛇图腾崇拜并没有发展为龙崇拜。本文还试对越族崇蛇习俗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蛇类生活习性、越族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发展状况和越族人民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体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骨信仰习俗的形成既有赖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 ,又受到远古宗教文化的影响 ;既受到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 ,又渗透着世俗的观念。现在骨信仰习俗表现出其有意的一面 ,同时也有与社会发展变化不相适应的一面 ,这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宫延习俗与传统民俗学所关注的野蛮民族、农民、边民的民俗全然不同。在以上化下、移风易俗的传统习俗观念指导下,宫廷习俗往往具有规范以及引导全民习俗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宫廷中社会群体之庞大及其等级之森严,再加上各个等级之间礼仪规定之严格,使得宫廷习俗呈现出繁复而有序以及习俗礼仪化的特点;宫廷社会群体对宏大与华贵场面的追求,对精致与典雅细节的热衷,又使其习俗尽显皇家威仪与皇家气派。而相对于前代尤其是唐代宫廷的开放、张扬与风流而言,宋代宫廷习俗又趋于封闭、内敛与整肃。习俗学(新民俗学)关注的是较传统民俗学视野更为开阔、多元的社会群体习俗、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拜火尚白习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在哈萨克族民间存在着大量的拜火尚白习俗,过去人们认为这些习俗是萨满教的遗迹。但笔者通过从民俗学、民族学、民间文学的角度考证,认为这些习俗是古老袄教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习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婚姻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这种习俗既是婚姻习俗也是一种婚姻制度。传统的哈萨克婚姻习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青铜器族徽文字是研究商周社会族氏关系、家族形态的重要史料,对其时代判断应以铜器形制为依据,结合商周铜器分期体系,首先确定一些典型墓葬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尺,参照墓葬年代及铜器组合特点进而确定标准器,以年代明确的族徽铜器作为划分该族其它铜器的时代坐标,然后判明传世铜器上的族徽与非族徽文字,依据其形制、纹饰、字形书体等因素进行综合断代,以建立各族系铜器发展变化的先后序列。  相似文献   

11.
西周初期宝鸡地区的青铜器有深入研究的空间。从器形特点而言,青铜禁、方座簋、四耳簋、编钟、剑都是宝鸡青铜器群中颇具特色的器物;从纹饰而言,向外飞射的棱角、尖刺乳钉纹、蜗纹是宝鸡出土青铜器的独特装饰风格;从器形组合而言,鼎、簋组合,觚、爵、斝减少,铭尊、卣组合的出现是宝鸡出土周初的青铜器的特点。宝鸡出土青铜器之所以出现以上特征,是由于其受到多种文化影响。从宝鸡出土族徽铜器可发现商周大部族国,与远方部族国、高度发达青铜文化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交流。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与艺术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是人类认识和把握现实的知识总和.科学与艺术具有共同的认识基础,又均属人类生产的同一范畴,自然二者相互贯通而密切关联.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双翼.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族传统生产习俗的变迁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传统游牧生产习俗近 2 0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有赖于政府的政策导向、牧区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哈萨克族传统生产习俗将呈时代化发展趋势 ,现时社会的经济、技术不断替代传统生产习俗 ,同时符合时代发展的习俗将被保留。  相似文献   

14.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徼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该不是巧合.通过考察分析所有的()器铭文内容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铭文.此"周"氏族当属妊姓氏族.  相似文献   

15.
辽代契丹族的饮酒习俗很多,有礼仪饮酒、喜庆饮酒、祭祀饮酒、奖罚饮酒等,契丹族对酒的生产与管理有着独特的方式,契丹族的饮酒用品同草原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考古发掘的辽代墓葬中发现随葬有各类酒器,辽代壁画中多描绘有饮酒的场面,辽代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与习俗阿依特斯的渊源关系,我们认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是习俗阿依特斯形成的土壤和前提,但它们始终处于你中我有、我中有你并立共存的关系之中.因此,对哈萨克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肯阿依特斯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限于保护作为遗产本身的阿肯阿依特斯,还应该保护它原有的民俗氛围,不能使其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族的信仰习俗是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当时它适应了草原文化的生活需求.哈萨克族信仰中存在着一些对民族进步起着阻碍作用的消极因素.对此,提出了从教育入手,全面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加大宣传,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等改良对策,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  相似文献   

18.
论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民族学、民族史的角度,以详实、丰富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图腾崇拜、语言等材料为依据,对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描述,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苗族和瑶族是同源于秦汉时期信奉盘瓠图腾的“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  相似文献   

19.
朝鲜族女性的起名习俗深刻地印记着朝鲜族的文化观念 ,反映了植根于儒家思想土壤中的传统的女性观。这种女性观给现实生活中的朝鲜族女性以很大的礼教束缚 ,但在当时树立起那个时代的女性的人格理想。经过漫长岁月 ,她们伴随着苦歌和泪水 ,造就了朝鲜族的许多美风良俗 ,塑造出朝鲜族女性柔顺、娴静、温馨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论哈萨克还子习俗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萨克老人有收养长孙或长孙女,并将之视为己之"小儿子"或"小女儿"的习惯,这就是哈萨克的还子习俗。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它是作为保护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一种措施而形成的;其次,它是因哈萨克人义务抚养遗孤的传统而延续之习俗;最后,它是作为缓解游牧社会老人孤独,减轻年轻父母负担的一种特殊方式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变迁,还子习俗呈现衰微之势,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