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们所说的诚信的缺失甚至危机,其实质是旧有的诚信原则作用机制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尖锐冲突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建诚信,必须立足于信用制度特别是法律信用制度建设,用法律信用制度重建诚信原则的作用机制,为践行诚信原则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2.
信仰重建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工程,信仰缺失与动摇的根本原因是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误解,是认识和实践的多维扭曲,是基本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深层错位等三个原因造成的。重建信仰主要抓三项思想建设工程: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通过信仰重建,促进党的建设,通过党的建设检验和巩固信仰重建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历史的眼光和唯物主义的方法,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历史环境,全面审视与客观阐释大众文化人文精神缺失的现实,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深层的社会历史透视。  相似文献   

4.
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未来人性境界的完善程度,也必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我们通过反思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滞后,其目的是让大学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达到有机的统一,从而使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总 《江淮论坛》2011,(4):159-167
当今时代倡导经典阅读,在功利化、庸俗化的文化生态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代教育体制和学术规范下,经典教育和阅读方式形成工艺化、机械化操作,只成为知识而失去了精神。当务之急是回归经典阅读的传统。中国的经典阅读传统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行为,其中蕴含着敬重观念和磨砺精神,更内化为读书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文经典的特质有三:一是强烈的人伦社会关怀,二是深刻的形上学思考,三是内向的自我心性启悟。正是这样的合天地人为一体的结构和对宇宙构成终极道理的追寻,使中国经典具有了超越地域和时间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当代人的价值观可以多元化,但在人性的基本问题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人文精神急遽失落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为迫切地需要回归经典阅读的传统,从而唤醒我们的人性,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重建我们的当代文化。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缺失之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文精神缺失大讨论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倍受瞩目的哲学命题,其重大意义在于使人本身的价值问题能够得到更加深刻的关注,有利于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与培养。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主要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精神文化世俗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构失衡等。其主要原因是: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技术理性的异化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趋向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期,重塑人文精神,凸显人文价值,可以使社会发展不致因人文精神的坍塌而出现畸形,可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得到合理的精神支撑;体现人文精神,凸显人文价值,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内在之魂,可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对多元文化予以引领的资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紧紧抓住人文精神重建的根本,可以紧紧抓住人文精神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道德基础 ,诚信的缺失 ,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和完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不健全、法制不完备的原因 ,也有信息不对称、政府行为不规范等其方他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从健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入手 ,多管齐下 ,重建诚信理念。  相似文献   

9.
1人文精神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表现,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人们由于改造世界的生存需要而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的同时,其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又会激发新的需要,而这种对于自我需要的觉醒和内向观察及其结果,意味着人类开始从野蛮走向文明,人文精神也就开始萌芽了。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始终是人文学者和科学工作者关注的话题。科学精神的张力和总体水平,能反映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国民的科学精神仍显不足,“法轮功”现象就是一个明证。因此,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当前科学精神缺失的种种表现,并提出,要重建当代科学精神就必须从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思想观念以及庸俗的功利观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的信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敬畏信仰是大学生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转型期文化的急剧变迁造成了这一信仰的缺失,进而引发了诸如大学生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频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在于从规则、传统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敬畏信仰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态学这一崭新的视角对中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文章首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历时性考察,提出书法艺术应与文化、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其次,文章为中国书法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书法环境的重建和书法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对虚拟网络的过度崇拜与依赖,使原本稳定的、以理性为中心的主体遭受异质性、分散化、多重化的对抗,进而在社会人文层面,表现为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和价值理性的相对萎缩,并通过技术观、伦理观和文化价值观的异化集中反映出来.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首先表现为工具理性在技术观上对人文价值的胁迫和瓦解.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同一化、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虚拟性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文精神相悖的矛盾上.  相似文献   

14.
王小梅 《河北学刊》2006,26(2):184-186
本组专题讨论继续从不同角度对河北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朱文通、梁文认为,新河北人文精神既是和谐河北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资源,又是和谐河北建设的目标要求,应立足于河北实际,着眼于河北未来,把握好河北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河北全体人民的意愿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魏建震认为,几千年的河北历史铸就了河北的人文精神,逐步升华成大气坦诚、重信守义的精神,形成了河北人文情结。把增强认为,新时代河北人文精神是河北现代化建设和河北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河北要想取得更大成就就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与培育河北人文精神。梁跃民认为,贯通"人"和"文"是推进河北人文精神建设的关键。王小梅对传统河北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现代河北人文精神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文录、王立源通过对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人文精神与河北人文精神的比较,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河北人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由于来自历史、社会、教育、专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普遍严重。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重建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张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社区社会资本的多寡决定了社区活力和凝聚力的强弱以及社区治理的绩效和效率,它包括关系网络、社区信任和社区规范三个基本方面。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普遍缺失,重建城市社区社会资本是城市社会发展和社区治理的必然选择。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居民利益的社区化、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构建互动频繁的社区关系网络和平等交换的社区规范是重建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休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人从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而获得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当代休闲文化面临着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基于此,立足于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建设一种人本主义的休闲文化迫在眉睫,只有建立旨在解放人、全面发展人的休闲理念才能促进当代休闲实践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在中国迅速崛起 ,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大众文化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意义的弘扬有积极意义 ,但是大众文化的平面性、齐一性、无深度性等特征 ,在培养和模塑人的过程中 ,又把人向单向度方面培养 ,表现出文化人文精神某种程度的缺失。因此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育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 ,使其健康、有序、蓬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科学提出和引入信息概念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科学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以及与之相伴发生的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科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然而,信息作为与物质和精神相并列的世界的一种基本存在,其人文价值和意义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适当的阐释。为此,通过探讨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世界的发现所带来的人类世界观的变革、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对人文精神重建的影响,以及信息文明对现代教育的作用,揭示了信息的人文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冰  呼宇 《甘肃社会科学》2003,(2):160-160,148
在当代,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建,应从确认人的现实生活基础,反思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探讨人文精神、科学理性、技术行为三者的相互关联等方面深化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发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