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吏治腐败与体制、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吏治腐败是最大、最严重的腐败,是一切腐败的根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中国社会出现了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为特征的吏治腐败现象,并且呈现出多案窝案化、公开半公开化、资金大额化、职务高级化等特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除了其他复杂的原因之外,现行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权力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仍然过分集中,且不受制约或很少受到有效制约;权力--责任--利益机制扭曲,权力利益巨大化和权力责任虚空化倾向严重;监督乏力,惩治被动,导致"腐败黑数"大量存在.要遏制和消除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吏治腐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赵翼论吏治——读《廿二史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翼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中,他对"历代治乱兴衰之故"进行了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于历代吏治尤为关注.赵翼分析了影响吏治的几大因素,指出君主、官吏素质低下及不受监督的权力是造成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赵翼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其中,对制度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颇具近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吏治与治吏从来都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国际成功经验昭示:治国必重治吏,治吏就是治权,治权首在治人,治人难在治心。吏治清明的根本在于制度,必须让权力得到有效制衡。重塑新时期中国吏治与治吏,首在把握人治与法治、官治与民治、律治与心治关系的理路。  相似文献   

5.
吏治的好坏影响着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着王朝之兴亡、国运之盛衰。乾隆中后期以来,清王朝吏治败坏,腐败丛生,整饬吏治势在必行;咸丰帝即位,肃顺秉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意在抑制腐败;肃顺对吏治的整顿,为清室的"中兴"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条件;肃顺整顿吏治的成效虽然是明显的,但他对官吏的惩处既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与前期同类案的处治相比较也没有从严;吏治腐败已成为王朝的痼疾,肃顺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澄清晚清吏治。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是我国吏治形成时期,吏治权利的合法性是由王权加天命共同构筑演变而来。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哲学家不断为吏治权利的道德合法性进行辩护与论证。中国古代吏治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古代吏治的政治理论基础为儒家道德政治学说;古代吏治的实质为人治;下级官员对君主绝对忠诚,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吏治。  相似文献   

7.
康熙年间的吏治是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概述各个时期不同的吏治情形,分析吏治日趋废驰的原因,指出吏治废弛给当时的政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当代中国看,政治可持续发展客观上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当代中国政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呼唤权力伦理的及时跟进和有效扶持。涉权问题上的法制伦理化与伦理法制化的统一是实现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政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制权路径选择为:以公民社会的发育完善催生和健全权力伦理、以法制建设透显和保障权力伦理、以道德建设聚焦打造权力的德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嘉靖时期的山东吏治与巡抚洪芳洲的吏治举措余同元吏治败坏导致民不聊生是每个封建王朝的痼疾。嘉靖朝的政治腐败是从皇帝开始的。明世宗名义上号称“中兴”之主,实则是一个偏执自信、亲佞远贤的昏君。忠臣杨爵上疏劝他不要相信方术、不要重用小人,并让他开言路、收人心...  相似文献   

10.
雍正朝蠲逋欠政策是清代蠲免政策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其特点就在于雍正把蠲免逋欠与整顿吏治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清代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就雍正朝蠲逋欠政策出台的背景、吏治整顿中的蠲逋欠政策及蠲免逋欠与吏治整顿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旨在阐述蠲逋欠政策对财政整顿和吏治建设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清代苗官制对苗族神判权威性合成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疆尊神白帝天王的神判权威性合成要素之一为苗民与日俱增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观念。乾嘉苗民起义逼令清廷改施“以苗治苗”之策及设置苗官制。苗官对苗族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蕴酿并激活了苗民的阶级意识、阶级斗争的新情状,促成了神判权威性的认定。  相似文献   

12.
《绝对权力》揭示了绝对权力必然产生绝对腐败的道理 ,并进而揭示形成绝对权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体制上的弊端。作者在深情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 ,寄希望于官员素质的提高 ,从而抑制绝对权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在合法性压力下由官员任期引发的中国运动型治理是制度性与周期性的。基于连任或晋升激励的官员借助垂直化管理,使得国家运动成为常态。中国权威治理基础经历了从个人的克里斯玛到组织的克里斯玛的转变。组织的克里斯玛通过对岗位任职条件的特定描述并以官员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官员因其职业激励选择出任阶段为最佳时机,通过对上级负责与掌控科层制的便利,以达成超常绩效,推动局部性的国家运动谋求为连任或晋升,进而形成以任期为周期的国家运动趋于常态,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忧虑。  相似文献   

14.
汉代郡国在都城设立的住宿设施邸服务郡国官吏。郡县官吏因各种事务到朝廷从事公务,刺史因年末到京师奏事,入住郡邸当是常态。除上计外,临时赴京师公干要下榻郡邸需要在传文书上标注,计吏入住可能有律令规定,无需每次在文书上注明。郡邸不止是官吏进京的住所,亦是官场私下交往的重要舞台。南朝时期邸从王公住所发展成为渔利的商铺,称为邸店或邸舍,是与邸的特殊地位、使用者可利用官方渠道与机构免费运送货物分不开的。这种假公济私的做法蔓延南北,南北朝末年南北竞相开始向邸店课税,加上唐代以后法网渐严,其特权地位受到挑战,邸店逐渐沦为一般商铺的通称。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首先要以德治"官",这是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以德治"官"的关键是以德治权.加强廉洁从政道德规范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规范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制度建设和净化领导干部队伍,是以德治"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行政惯例的规范性质存在争议.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行政惯例是行政机关基于自我认同所建构的直接行为规则.行政惯例的外在方面,是行政机关长期统一一致的行为;行政惯例的内在方面,是行政机关成员的认同.行政惯例通常不直接调整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但行政机关基于行政惯例作出的行政行为对相对人具有直接拘束力;行政机关的权威会催化行政惯例的规范性质,行政机关违反行政惯例时相对人可以主张信赖利益保护.对司法审查来说,行政惯例的存在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经审查认定后的行政惯例可作为裁判理由而非裁判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惯例并非法官法源.  相似文献   

17.
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工程各相关主体对大学生村官充满期待,这些角色期待构成了大学生村官的理想角色。但由于体制的原因,代表国家权力的大学生村官实际拥有的权威与这些高期待并不对称,再加上大学生村官的角色领悟出现偏差,以及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都使得大学生村官的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最终大学生村官未能成为如"村民的保护者"和"国家的代理人"那样的理想角色。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旨在革弊振衰、挽救行将就木的王朝统治。然而,由于晚清官场的腐败,自救的新政被执政者们演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以新政为名,统治集团内部竭力争权夺利,枢府疆臣大搞权钱交易,地方官绅大肆鱼肉乡里。整个新政时期,腐败的官场演绎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争利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机制的建立与加强等都对国家审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审计也应根据我国审计环境的发展,从完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监督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审计职责、职权,以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行政监督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而建设法治政府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因此,应改善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强化内部监察力度,提高行政监督效能,改进行政监督的方式;同时还要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人事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