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文英教授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发表了如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王符的无神论倾向进行了剖析。作者认为,“王符在自然领域,主要根据他的元气自化论,极力排斥天神的作用和影响;在历史领域,则着力用现实的“民本”改造当时的神学目的论;同时对流行的卜筮、巫术、相术、占梦等世俗迷信,也都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批判.他的无神论思想尽管有其妥协性或不彻底性,但眼界比较开阔,内容比较丰富,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和新的贡献,因而在两汉无神论、以至整个中国无神论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者在论述到天道和人道时认为,王符除了  相似文献   

2.
王符是东汉后期进步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和建树是多方面的,而尤以哲学思想较为突出。本文试就王符哲学思想的核心——元气一元论陈述管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 “元气”的概念,是在古代气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元”即“开始”,“本原”的意思,“气”即细微的物质。早在先秦,人们已经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探讨和  相似文献   

3.
试论民本思想在王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民本思想在王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李学勇一、民本与气本王符的民本思想与气本思想紧密相联,气本思想是民本思想的根源,民本思想则是以气本思想为基础而阐发出来的。在王符看来,气是宇宙的本原。混沌未开、无地未成的洪荒时期,充盈环宇,纵横八荒的,只有”元气”,...  相似文献   

4.
<正> 王廷相的无神论体系,主要是由天和人、形和神、寿和仙、术数等范畴所构成。一、天和人在王廷相的无神论范畴体系中,“天”是最重要的范畴。在他看来,“天”有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的二重性,因而在天人关系上,必然引出“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这样两种对立的天人模式。王廷相从元气论出发,认为“天者,太虚气化之先物也。”(《慎言·道体篇》)“天”并非是一种神物,而是由元气化生出来的一种运动着的物质实体。他说:“盖天运星行动体也”(《王氏家藏集》卷三十四《岁差考》),“天道者,言乎运化之自然,四时  相似文献   

5.
王符是东汉时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潜夫论》一书是他的代表著作,王符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哲学体系.一王符的哲学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本训篇》中.该篇提出了一个道生气,气生万物,万物生规律的世界生成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元气或气是最重要的概念.气概念在汉代哲学界是很流行的,大多数哲学家都把气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气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王符哲学中的  相似文献   

6.
一、王符《潜夫论》思维模式总论我们认为,王符《潜夫论》思维模式的基本方面是“天人感应”。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天人感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上天感人的一面。用董氏的话就是,上天用“灾异”或“符瑞”来“谴告”人;其二,是人感上天。用董仲舒话说,就是人受到上天的“谴告”后,“当救之以德,则咎除”(《春秋繁露、五行变救》)。王符呢?由于他本人是从董学阵营中走过来的儒家门人(这一点不但体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等都把他列入儒家之列,也体现在下面我们就要论及的他的思想体系中),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他承袭了董仲舒的“天  相似文献   

7.
罗传芳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2期发表文章认为:“在王符的思想理论中,属于史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二)有关社会本质及其内部诸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论:(三)人物观”。作者认为,王符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基本看法,是建立在他的宇宙元气论之上的。这种思路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比较彻底的宇宙物质发生论:是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从中可以看出,五符的历史观与宿命论不同,是一种发展、变化,积极有为的理论,这便构成了王符史论的第二个层面,即关于社会本质及其内部诸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论。它主要包括对德与法、本与末、义与利等几对传统命题的讨论。这些具有历史理  相似文献   

8.
王符,东汉中后期的进步思想家。在他所著的《潜夫论》一书中,民本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对王符的民本思想作以初步探讨: 一、“民为国基”和“君臣法令之功效于民”的基本理论 王符的民本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说:“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潜夫论·遏利》,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本政》)。乍看起来,这些言论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究其实质,乃是假天之威强调统治者必须按  相似文献   

9.
东汉后期,王符不仅在社会批判思潮中表现最突出,而且在易学领域也颇有成就。在《潜夫论》中,他曾借鉴、吸收《周易》和汉代易学成果,推出了自己的自然天道观,构筑了一个宇宙生成、万物起源的图式。在认定元气为宇宙本原的前提下,王符力主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从而发展了《易传》自强不息的思想。本于《易传》太和、中正之说,王符提出了社会和谐乃至天人和谐的政治理念。他继承、发挥《易传》的重德精神和尚贤、养贤之说,呼吁最高统治者注重仁义德治,重民爱民,尊贤任能,改革时政,从而缓和并解除社会危机。在治《易》风格上,王符致力于务实崇本。这些都是对我国古代易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人汪继培序《潜夫论》称:王氏“其学折中孔子,而复涉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未为醇儒。”认为王符之学虽杂法家刑名,基本格调却属儒家一派,这一评语较为公允地说明了王符思想的学派性。王符的人性思想就是有力的证明。但他的人性思想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孔子以来儒学家的说  相似文献   

11.
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发起召开的首届“王符学术思想讨论会”于1987年6月26日至29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研究王符思想的教授、学者、专家30多人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十七篇、专著一部。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切磋商榷、持之有据,重点讨论了作为甘肃古代著名的哲学家王符及其著作《潜夫论》在两汉以及中国哲学史上的贡献;王符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地位;王符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并  相似文献   

12.
来自全国140多名学者参加的柳宗元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在柳州召开。会议围绕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关于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实质,多数同志认为柳宗元肯定“元气”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一元论”唯物主义。一些同志认为,柳宗元的自然观受佛教唯心本体论的制约,在世界观上以佛教真如唯心主义为归宿,其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同志则认为,柳宗元一方面主张“元气”本体论,另一方面又赞同佛教“中道”、“真常”的佛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逻辑产生于辩论,古代的希腊、印度和中国都大致如此。谈“辩”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一个传统课题。《墨经》的逻辑思想,是公认的中国古代逻辑学的最高成就.先秦时期,凡涉及思维规律、思维形式的著述,大都要涉及有关“辩”的问题。荀子也是一位逻辑大师,他却是不主张“辩”的。但他又认为“辩”仍是有必要的。王符直接继承了墨荀关于“辩”的思想,而对于“辩”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则更接近于荀子。王符生活在东汉的中后期。当时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天下大乱的端倪四处可见,思想界也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所以他说这是一个“论难横发,令道不通,后进疑惑,不知所以”(《潜夫论·叙录》。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的时代,王符以强烈的使命感,激烈抨击了当时政治上的腐败黑  相似文献   

14.
宗密认为儒释道三教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他将儒、道的思想汇入佛教的业报说中 ;将儒教的天命论和道教的自然元气说与佛教因果说会通。而且用佛教的理论来评判儒道两教 ,认为佛教高于儒道。并以“心”为三教的统率 ,从佛教出发来论证三教合一。  相似文献   

15.
王符生活于东汉王朝由“盛世”转向“衰世”的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他肯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有其荣枯盛衰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也不断地经历着“世推移而俗化异”的过程。他认为世界上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王符不只认识到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微成显,积著成体(象)”是王符的哲学名句。他的这一哲学名句,对于克服急于求成和浮躁情绪,保证每个人走向成功之路,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周公提出“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以后,民本思想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立君为民”都是民本思想的不同论述。西汉贾谊对民本思想作过系统论述。他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说:“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王符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也说:“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潜夫论·班禄篇》)君不是为自已私利去奴役人民,应该为人民去消灭危害人民的东西。他认为:“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遏利篇》)王符的民本思想与前人相比并无新见,在议边、论赦中论述这种思想却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符的《潜夫论》一书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天人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先秦两汉时期百家争鸣的重大课题之一。“天”究竟是什么?殷周之际有一种传统的看法,即认为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人格化的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但当时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斗争时,特别是在总结夏桀·殷纣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对这一传统思想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王符继承了先秦以来进步的社会历史观,形成了他的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点,这是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认识路线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因素。本文试就王符《潜夫论》中进步的社会历史观陈述管见涉足探微。一王符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首先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天地和鬼神的力量。他引用《鲁史》“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观点,给予宗教神学干预人间的是非曲直、“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以沉重的一击。这种打击神怪宗教思想决定国家兴亡的进步思想,是极为珍贵的。  相似文献   

19.
“太极”是中国古代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一个有着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先秦时期的“太极”当是空间义,而汉唐时期诠释“太极”的主流观念是物质构成与宇宙演化意义上的“元气”论。到了宋代,对“太极”的诠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具体的“气”转变为从形而上的义理和本体上来对其予以诠释。太极“元气”论,逐渐被太极“性”论、“理”论等扬弃甚至消解。在这个过程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栻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不但消解了太极“元气”论,而且将其转化为太极“性”论,对朱熹的太极“理”论有重要启示意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形上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 有人把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概括为“通天人、合内外”六个字,我看是有道理的。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心通天”,是“天人合一”(当然不是人与天平起平坐,而是人效法于天)。所以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融洽游乐的态度,安分知足的态度,而不是尽量索取,无限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否代表了一切古代的中国人?我不知道。不过,我认为这种态度至少是唐代士大夫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早在产生《诗经》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就有亲和的态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已是一幅带有音响的美丽画图。然而它尚未独立自足,它只是“引子”,是爱情诗所必须的氛围而已。先秦儒家仍持这种态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自然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