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利益调节机制,增强社会的整合力、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而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僵化现象,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策略的实施和网络世界的扩展延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不断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在多元意识形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和理论创新,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创新和运行机制,建造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新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耗散结构与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耗散结构理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耗散结构的关系,论述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一种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耗散运动中逐渐形成新自组织系统,即耗散结构,使之具有典型的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意识形态系统,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意识形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三个重要功能:明确建设方向,建构价值认同;整合利益冲突,协调社会关系;调控社会文化,形成前进合力.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应着重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坚持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摆在首要位置;把握好继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与借鉴世界文化资源的关系,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重要手段;把握好科学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坚持把促进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应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科学性、创新性,使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先导,破除不同历史阶段的观念壁垒,为改革开放和经济政治发展提供了观念支撑和智力支持,保证了党和国家面对种种挑战,处世不惊,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的迫切需要.只有实现改革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引导,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以确立。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紧紧着眼于反映,服务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总结和重视这一经验,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地推进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统一战线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城乡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的持续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遇了挑战。历史经验证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吸取国内外政治风波的教训,始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与和谐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构建“和谐意识”,把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在当前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增强十二种意识,即:差异意识、包容意识、共生意识、合作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民主意识、发展意识、稳定意识、改革意识、学习意识、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政务和谐,而档案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政务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开放与和谐社会构建存在着良性互动:档案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社会的和谐反之又将促进档案更好地向社会开放。我们应积极推进档案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民生观随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回溯改革开放30年民生观的演进历程,结合当代民生的现状,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归,明确了今后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目标,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脱离改革开放的现实基础,否则,容易陷入空想。只有牢牢抓住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深化体制改革,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坚持体制改革与创新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蕴着深厚的人学实践目标诉求。目前学术界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人学实践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极端简单化、片面化以及程式化的理论阐释,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人的可持续发展而非仅仅是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人学实践目标诉求,而且这一人的可持续发展恰恰就是在扬弃极端化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归省与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有机系统,这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已成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笔者在重温马克思恩格斯一系列重要著作基础上,认真解读其和谐社会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毛泽东"双份遗产"基础上作出的伟大决策,它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性质以及基本矛盾的科学判断,坚持在社会主义构架内进行改革,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视为政治生活主题。所以,毛泽东的矛盾思想是改革开放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是对毛泽东矛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