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话语”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何谓“话语”,在使用该词之前有必要对其能指与所指加以考察。脱胎于语言学的“话语”,经过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洗礼,意涵越来越丰富,因此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经历了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变之后,西方“话语”研究派生出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分支。话语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并且跨越了不同的学科领域,话语分析则经历了从主流话语分析到批判话语分析再到积极话语分析的发展轨迹。在此将对西方“话语”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进行考察,以揭开“话语”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索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并论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最后论文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前景和研究意义,作者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日益成为一个学术焦点,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能使公众认清话语中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的真实面貌,同时在揭露权力话语对公众的欺诈性上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众对大众语篇的敏感性,培养公众的话语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讨论中存在理论概念模糊和混同问题,究其原因:脱离批评性话语分析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把“话语”理解为传统语篇分析中的“语篇”,从而忽视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其他语篇分析模式不同,不局限于对语篇的描写和阐释,而是深入剖析制约话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语境,挖掘被现实话语所掩饰的或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从而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这种研究对语言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语篇体裁分析是近年来在话语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在概述、评析语篇体裁与语篇体裁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该理论与语域分析、话语分析之间的关系异同、该理论在语言研究与教学中的价值及存在问题。本文认为语域分析、话语分析与语篇体裁分析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连贯性话语。语域分析注重言语形式,很难揭示话语交际本质;话语分析的重点是揭示话语的普遍性特点;语篇体裁分析将话语放在一个特定的语篇社团中加以考察,注重发话人的交际目的,揭示各类语篇体裁的特殊性特点。语篇体裁分析有别于其它分析理论的明显特点是在分析中加入交际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从而使这种分析能更深刻地揭示话语的本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为研究连贯性话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能为语言教学,特别是特定用途英语教学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前为止,人类在话语分析方面,基本都处于语言本身的研究层面,对语言结构与系统的研究比较匮乏,这使得话语分析研究一直无法实现突破性进展.而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话语多模态理论被提出,这为解决话语分析研究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以英语多模态理论为内容,对其进行几点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将自然话语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理论探讨、视觉应用、口语语料库建设、教学应用等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话语分析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是以社会现实为导向的研究.范戴克作为话语分析的领军人物,提出了宏观结构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英语新闻话语分析.受其启发,笔者将该理论应用于股评话语分析,考察了股评话语独特的篇章特征,构拟了具有普遍性的股评话语宏观结构示意图,系统考察了股评话语的主要微观结构成分及其内部关系,并在结语部分阐明了宏观结构理论体系对证券分析师和投资者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对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及其人文社科“话语转向”的价值与意义的阐述为基础,回应当代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当代西方传播研究的话语分析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说明“话语分析”理论对于传播研究的借鉴意义,以及传播的“话语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旨在透过话语的表面形式,揭露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存在在话语之中的权力关系。文章主要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历史与现状、理论基础、话语观,等等。  相似文献   

10.
环境话语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相关的一类话语,受到学界关注。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生态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在话语生态性构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语料库话语分析或研究作为一种实证性视角被广泛用于语篇或话语研究中。语料库生态话语分析将上述两个视角整合,是话语生态性探索的新路径。研究立足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自然观),借助专用语料库工具,建立“《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包含一个总库与四个子库),从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和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研究发现,作为环境话语的《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是生态有益型话语,报道表达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阐明该报对气候变化这一环境相关问题的态度,同时凸显其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娱乐化话语模式与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控制,指出了娱乐文化的认识论效应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的挑战,提出了娱乐文化话语模式与娱乐化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诸多不利影响;以此为基础,进而提出了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控制,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分析娱乐化话语模式与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控制,指出了娱乐文化的认识论效应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的挑战,提出了娱乐文化话语模式与娱乐化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诸多不利影响;以此为基础,进而提出了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控制,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3.
引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和整体进步发展的价值导向是人道主义,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建设都聚向人道主义这个共同的价值旨归。人道主义经历了从人性呼唤、自由主义(人权保障)、“以人为本”三个阶段。从话语表达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的人道主义显示出四个特点: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基本一致;学者话语与政府话语的基本一致;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的基本一致;学术话语与宣传话语的基本一致。人道主义已作为基本伦理和普世价值而被普遍认同和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主流话语外的民间表达——当代时政歌谣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时政歌谣已成为主流话语外的民间表达,已体现为身不由己的“非文学”性,它的一切文学叙事因素都异化为功利要求的表达策略。作为主流政治话语在民间的异质化表达和显现,它又是旨在谋求平等话语权的一种压抑释放途径,它对主流话语构成一种“实践意识”的消解和反抗。  相似文献   

15.
旁观与直观、客观与主观等语词彰显了中国现代语境与话语场域转变中写作伦理的现实需求、历史变化及其困境与出路。天才之眼的直观是王国维建构文学内在品质的核心话语,直观不仅具有艺术自主性品质,同时呈现文学伦理关系内涵。这种直观是中国现代语境中旁观焦虑的艺术转化,正是在旁观的道德焦虑背景中生成了《示众》小说书写的主体建构方式。鲁迅"写我们自己的社会,连我们自己也写进去"开启的写作伦理维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发生了身份认同与时代认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先说条件,后说结果,这是条件句通常的说法.广告语言里,为了劝说受众选择、购买某商品,先说结果,后说条件,既新颖,又能突出商品(即"条件"),具有较好的劝说作用.但广告诱导人们相信"某产品是达到某结果唯一的条件"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7.
英美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传媒话语,取得了不同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仍在起着重要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方法、会话分析方法、符号分析法、话语批评分析法及话语分析法等。笔者从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和局限性几个方面对这些起着重要影响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述评,得知:采用不同的途径,多角度、多层次、跨学科、全方位地研究传媒话语,已成为传媒话语研究的趋势,这种研究定势也将更加丰富传媒话语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话语分析中,不同的分析者对于主位有着不同的认识,拟根据韩礼德对主位的定义,着重探讨主位推进模式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书面语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框架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四类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公共性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话语背后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与爱国精神、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逻辑。这些话语共同构成了新媒体舆情的主要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以逻辑分析和框架描述的“类型-权力”分析视角为研究工具,即“类型学社会话语”分析法,分析新媒体事件的“类型箩筐”及其“话语场域”,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4类话语:国家(民族)话语、公共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爱国主义、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逻辑,为日益频发的新媒体事件提供框架性的质性认知。分析认为,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方式代表了一种创新的媒介逻辑,这种新型逻辑推动着“媒体-公民-政府”三者的互动,重构着权力配置机制,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公共治理路径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