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概念隐喻视角下拟人的构建及其认知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主要考察拟人的修辞功能和效果。认知语言学认为,拟人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而拟人也是一种隐喻。拟人隐喻思维很好地解释了拟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探讨拟人的构建及其认知力,有助于加深对拟人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通过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汉语“脑”词群为例,对认知语言学的热点人体隐喻进行研究。在结合语料库和词典的基础上,对汉语“脑”词群的隐喻化认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词语构成的理据性,同时也希望此研究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翻译学、词汇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认知角度下的德语隐喻以及对德语习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思维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知隐喻在德语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隐喻性思维,提高学习者的词汇、写作、阅读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水平,加强其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构成理论成分之一。将为不同层面上的意义构建,特别是语篇的连贯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出发,对转喻在语篇连贯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转喻思维能够为语篇的连贯性做出合理的解释,转喻可以从五种认知关系中构建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6.
对偶是汉语语体系统和文体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人们把对世界的认识摹写出来又渗透到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之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对偶思维是一种耦合①性思维,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写作的整体思维和对立统一思维。考察汉语写作史可以发现:对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更是汉民族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一种修辞手段的研究转化为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大课题和焦点课题。而对偶的研究,如对偶的形成与结构体制对汉语写作的认知意义;对偶所映射的汉族人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对偶的语体学意义和文体学意义;对偶与语体、文体嬗变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等也应该是语言学中极有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借鉴前人对情感隐喻的研究成果,以宋词为语料,从认知和文化两个侧面对“愁”的始源域做对比分析,表现了宋词中“愁”的隐喻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研究表明隐喻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体现了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8.
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文章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股评英语中的隐喻就是人们用熟知的事物和概念去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股市中的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10.
时间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时间概念是一个抽象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抽象事物和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即体现了一种隐喻性思维。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构建时间的方式异同,进一步揭示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科技隐喻的认知理据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化是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性思维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是构成科学类比和科学范 式的本质思想基础。通过发挥其独特的“链接”和“转换”功能,隐喻不仅丰富了科技语体,也加深了我们 对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隐喻作为新的科学事实和概念前瞻性发现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从而激发 科技创新,从外部推动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科技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 创新功能,主要以计算机英语为例。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而广告是研究语言的一种载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透视广告文体,本文主要通过隐喻模式、空间映射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广告。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认知语言学虽然已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但缺乏更为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对认知语言学的本体认识方面也尚有欠缺.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知属性等角度的述评,可以较为系统地整理出其研究方式和理论特征;通过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比较,也能够对其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与推测.目前认知语言学在理论与方法上还远远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稳固的理论系统,仍然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认知隐喻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隐喻的理解过程是一个靠推理来认知的过程,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以及隐喻的3种翻译策略,即对等策略、转化策略、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简述,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概念隐喻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对概念隐喻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动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现象,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描述、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在强调认知、概念、意义、推理、理解等具有体验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人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的灵感和艺术性想象力的主体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艺而有节,创而有度”。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认知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抽象概念构建的基础。汉语中表示空间的"上"和"下"与英语中相对应的"up"和"down"的隐喻拓展意义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在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 ,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按照认知语言学 ,人的心智是体验的 ,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在此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语言学中对语言形成理论的探索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形成探索的总趋势是从客观主义走向非客观主义、从语言系统中的客体研究走向语言系统中的主体研究。结构主义的语言形成论受到了科学主义的影响,把语言的形成研究限制在语言本体之内;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的普遍语法内在于我们的心智之中,通过转换规则形成语言的表层系统;系统功能语言学建立了语言系统与社会功能之间的联系,认为语言的形成就是语言实现社会交际功能的过程。这三种语言学理论都未能把人的认知作用纳入语言的形成过程之中。认知语言学认为世界、认知和语言三位一体,发现了人的认知在语言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了符合语言本质的全新的语言形成论。语言的形成过程涉及认知现实世界,形成思维,认知语言,建立思维与语言的联系,通过隐喻扩展机制,最终形成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