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哲族的说唱文学“伊玛堪”的许多故事首见于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但对“伊玛堪”一词及文学形式的调查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末。据刘忠波等编《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解释:“伊玛堪是赫哲族以口头相传的说唱文学”,并比拟“如同汉族的大鼓书评书一样” (见该书1987年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关于“伊玛堪”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有许多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他们的知识载体往往是语言本身,有关历史和地理的知识也往往保存在口头文学中。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民所创造的“伊玛堪”文学,不仅蕴藏着赫哲人民的文学艺术天才,而且有丰富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但后者寓于前者的字里行间,需要爬梳整理,考证注释。  相似文献   

3.
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研究赫哲族“伊玛堪”,可以发现“伊玛堪”是赫哲族古代历史的忠实记录,反映了这个民族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是我们后人研究赫哲族原始渔猎文化的宝贵资料。 下面,笔者分四个方面对赫哲族史诗萌芽“伊玛堪”反映的时代,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自然崇拜和萨满意识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时代特征 分析一部口头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离不开对作品本身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生活的研究。在“伊玛堪”作品里,处处表现出赫哲族早期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例如在家供木头神,上山敬山神,下河敬河神。他们认为一切自然物也象人一样,是有意志、有感情的。 从“伊玛堪”主人公莫日根的命名中,我们也能找出自然崇拜的依据。例如:  相似文献   

4.
1981年,在民族文学的百花园中,一束独具姿色的鲜花和读者见面了,这就是《黑龙江民间文学》的赫哲族民间文学伊玛堪专集出版了。她的问世,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这赫哲族的史诗式的长篇说唱,是如此的古朴浑厚而又清新。 在祖国的大家庭中,赫哲族人口虽然最少,但史诗式的民间说唱伊玛堪却为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一、争议的始末 1987年5月,我以《萨满教与伊玛堪》一文,参加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同江市召开的学术会议.我的目的是以我论文中的观点,到这次会上做一次学术调查和请教.因为从学术研究角度,我发现了赫哲族"伊玛堪"这种文学形式和萨满教文化关系太密切了,无论其文学形象、描写内容、情节结构、幻想特点,都是萨满教文化的表现形态;而最后发现竟连"伊玛堪"(imakan)这个词也是来自萨满教的"伊尔木汗"(ilmhan)  相似文献   

6.
“伊玛堪”是我国北方人口仅有1600余人的以捕鱼为主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文化瑰宝和民族遗产,被人誉为“北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具有古老原始艺术的多学科学术价值。”随着近几年伊玛堪田野采集与7部科学翻译整理本的发表,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宝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埃文基人的“尼姆嘎堪”与赫哲人的“伊玛堪”张嘉宾要想对埃文基人的“尼姆嘎堪”与赫哲人的“伊玛堪”作一番比较,首先要对埃文基人民间文学的基本情况作一了解。一、埃文基人的民间文学前苏联学者T·M·瓦西列维奇在《埃文基人》一书中对埃文基人的民间文学作了概要...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口头流传的百科全书──“伊玛堪”海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生息着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人口为1476人。赫哲族是一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赫哲族人民运用一种...  相似文献   

9.
伊玛堪的流传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玛堪的流传与演变黄任远赫哲族伊玛堪的产生与发展、流传与演变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对伊玛堪的流传与演变特点,作一初步探析。一、口耳相传——伊玛堪的流传特点著名的伊玛堪老歌手葛德胜曾说:“我唱的伊玛堪,都是早年老人叨咕的,是老...  相似文献   

10.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于赫哲族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的文化构成,学术界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伊玛堪是巫术时代的赫哲先民求救于伊尔木汗(阎王爷),并从这种宗教情绪中创造出来的萨满教文化。 另一种看法认为:伊玛堪从整体上来说并不是萨满文化的一部分,而是赫哲文化的一部分。 笔者赞同萨满文化对伊玛堪的影响和渗透,在某种意义上说,伊玛堪早期是以歌颂萨满  相似文献   

12.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文化传承离不开民族根脉的延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不容小觑。“伊玛堪”作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口头记录民族历史、风俗、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的重要使命,对研究赫哲族文学艺术具有独特价值。目前,媒介传播方式已经走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步入网络传播进而走向媒介融合成熟发展的阶段。在媒介融合的传播场域中,“伊玛堪”的传承须借助且使用媒介传播手段。在现有的媒介生态下,“伊玛堪”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表现出后备力量不足、传播路径匮乏、原生态空间枯竭等特点。尽管如此,经过学者们多年的耕耘,“伊玛堪”在抢救、记录、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后,为更好地与当下媒介生态相协调,找寻“伊玛堪”融入现代生活的更多可能,需要逐步探索与媒介生态共生发展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3.
14.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伊玛堪”一词的语义及来源一直迷惑不解,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认为材料不足,尚难作出肯定明确的结论。如马名超同志在他所执笔的《赫哲族伊玛堪调查报告》中就指出:“对伊玛堪一词,迄今为止,尚难作出语源上的解释。”第二种意见认为它来源于赫哲语中的Imulhan(阎罗王),并倾向于认为这种说唱文学样式最初可能同阎罗王的崇拜有关,同萨满教的阴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种意见认为,Imakan一词可能来源于赫哲语Imaha(鱼),由此说明“伊玛堪”这种说唱叙事形式同赫哲族的渔猎劳动之间的深刻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它以叙事史诗为主线,以古代传说为背景,艺术地再现或复制了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并从鱼皮服饰、以犬为伴以及独具特色的食鱼习俗等多个层面,对其民族发展中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说唱形式的口头民间文学,它从多方面反映了赫哲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素养等.笔者想就"伊玛堪"这一专用名词与黄任远、尤志贤同志商榷,如有不当,恳请赐教. 黄任远、尤志贤同志在《"伊玛堪"名称原始意义探析》中提出:"我们认为'伊玛堪'名称的语源最初来自赫哲先人对'伊玛哈'(鱼)的图腾崇拜,和'伊玛哈'的语音有密切的联系;而'伊玛堪'名称的本义是'伊玛卡乞'(动词,表示捕鱼者氏族的说唱)名  相似文献   

17.
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 文学界的老前辈王平凡在今年五月参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时热情赞扬说:“从赫哲族的《伊玛堪》和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说唱文学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中,同样存在着史诗般的作品,开拓了我们对史诗认识的视野.” 而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都受萨满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响,赫哲族并不例外。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的采录发表,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宝库,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和关注。 本文从伊玛堪和萨满教文化的各自特征出发,论述一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8.
婚姻,是男女结合,是人生大事,是社会现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一定的婚姻制度。我们从赫哲英雄史诗中看到,有一种比武择配的婚姻方式,是很值得注意的。 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有着这样的记载: 《杜步秀》故事中的主人公杜步秀莫日根,住在松阿里南岸一座荒城的城东。双亲在仇敌入侵时被掳去了。妹妹杜如虎尼德斗,五、六岁时被天台山仙人紫热格尼妈妈——自己的高祖母接到山中练习武艺去了。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是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称为史诗和英雄叙事诗的“伊玛堪”,即是以唱为主,边说边唱的说唱文学。唱段由或短或长的歌曲组成,这些歌曲抒发了英雄人物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在歌中常有这样的句子: akεt'llrr k(?)miau kεkεt'ir(?) k(?)t'εg阿哥 心 哥哥 胸 汉译为:“心里的阿哥呀!胸中的哥哥呀!”歌中灌注着男女相爱的无比深情。实际  相似文献   

20.
民族学是将民族作为对象,以田野调查作为研究之基础。调查者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实地,侧重对各民族及其社会生活与文化进行一系列直接观察、系统了解,亲身体验或感受,用文字和声象等手段,作出详细准确的科学记述或记录,进而揭示民族事物现象的规律性。民族学的田野工作十分重视对现场形象资料的采集和反映(包括拍照、录相、电影摄制和幻灯片制作等),认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