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韦编三绝”是个常用成语。通常的看法认为“韦”指熟牛皮,此处用缀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来形容孔子读《易》次数之多。后来就用“韦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勤奋。各种词典对“韦”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目前可见的出土竹木简都是用丝绳或麻绳编连的,尚未见到用皮绳编连的竹木简实物。现存文献中也未见有用熟皮编简的记载。荀《穆天子传序》提到“古文穆天子传者……皆竹简素丝编”,《太平御览》卷六○六云:“刘向《别传》曰:‘《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文选》卷三八《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注云:“刘歆《七略》云:‘《尚…  相似文献   

2.
明嘉靖至万历时期,以"舆论领袖"王世贞为代表的阅读公众初步形成,他们以荐读、研究、创作实践等方式迅速推动着《穆天子传》的传播与接受,从而掀起了知识分子阅读、讨论的风潮。考察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主要源于皇帝对道教的推崇、西王母信仰的兴盛及明中后期发达的印刷业。在《穆天子传》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传播偏向,一是以复古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偏重于"白云谣"诸篇章并将其应用于诗歌革新,二是经知识分子再创作的穆天子故事杂糅西王母仙迹而普及民间。两个偏向又重合于周穆王见西王母事件,使受众产生《穆天子传》的主题就是写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错觉,从而影响了文学史的撰写和当代人对此书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周书灿 《学术界》2024,(2):192-199
1938年,杨宽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古史传说出于神话演变分化之说”,对于《穆天子传》周穆王西征和西王母故事演变的分析,颇有重要的理论启发和参考价值。1996年,杨宽先生写作《〈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一文时,并没有放弃“古史传说出于神话演变分化之说”,但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在学理上呈现出诸多矛盾。杨氏关于《穆天子传》的“真实来历”,“周穆王西征史迹的真实性”,“《穆天子传》所述及周初历史的正确性”的信古倾向,反映出其学术思想呈现一定的倒退之势。  相似文献   

4.
《穆天子传》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地理著作。关于《穆传》的研究,已有不少论著,但对于该书所涉及的地名和地域范围的阐释,存在着极大的悬殊。对于《穆传》涉及的地域范围,或过于夸大,或过于偏小。前一种情况如丁谦和顾实等,认为《穆传》中的“奏(chong)山”为帕米尔高原,认为“穆天子”所到达的最西面的“西王母之邦”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很远。丁谦认为“西王母之邦”在亚述帝国①;而顾实则认为“西王母之邦”为伊朗德黑兰西北面高加索山脉的厄尔布鲁斯峰,认为《穆传》中的“瑶池”在德黑兰之南,认为“穆…  相似文献   

5.
<正> 战国秦汉时期,曾把遥远的北方看作是“飞鸟之所解其羽”、“群鸟之所解羽”的地方,见于《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淮南子》也有类似的记载。为什么鸟类要到这种苦寒的荒野来“解羽”,以至“积羽千里”,使得某些旷原、流沙、大泽、高山以此命名?这既找不到自然科学方面的根据,也找不到文献记载、神话传说方面的说明,应该说是一个待解之谜。关于这个地点,文献记载也说得很恍惚。《竹书纪年》说周“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穆天子传》郭璞注引),指的是沙漠地带;(《穆天子传》中,确有这个地点,说在“西王母之邦”的北面,“千有九百里”是片“旷(郭璞注引作广)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乃于此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8岁进私塾读书,那时候,私塾里教的都是“四书五经”,有的内容太深奥,孩子们不容易读懂,但刘少奇善于思考,他把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联系上下文对照,很快就能弄明白意思。  相似文献   

7.
王冕是元朝杰出的诗人和画家。王冕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因此只读了三年私塾,就不得不去给人家放牛来维持生活。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王冕仍然刻苦读书。每天放牛的时候,王冕都要把家中仅有的几本旧书带在身边,以便随时翻阅,可这几本书很快就被他读得滚瓜烂熟了。于是,他从微薄的工钱中拿出一点点来跟伙伴们换几本旧书读。但钱实在少得可怜,根本换不了几本书。  相似文献   

8.
齐桓公至新疆试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周穆王西征到了今天新疆地区,笔者已在《穆天子传与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西域研究》1998年第2期)一文予以论证。还有齐桓公西征也到过今新疆地区,本文在此试予论证。一、有关齐桓公西征的文献记载有关齐桓公西征,见于《国语》、《管子》和《...  相似文献   

9.
我的读书法     
<正> 我从五岁发蒙读《三字经》,到现在已读书五十年了,略晓读书之法,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也还在不断走弯路中继续探索。我的粗浅体会是:读书必须得法,但无一定之法;前辈的经验必须吸取,但又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读书之法法无穷,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所以,这里讲的读书法,不可能是万灵的。古人认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就是他们的读书法,虽然不无道理,却流弊不小。  相似文献   

10.
新疆,这块在以往的史籍中被称为“西域”的地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从那时起,它的命运便和全中国的命运紧密联接在一起。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历史关系,早在《海内西京人《吕氏春秋》、《穆天子传》等书中便有大量的记载,而且为多年来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所证明。生活在祖国西北边睡的新疆各族人民,与内地人民历来同呼吸共患难,他们共同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侵略而携手并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疆一直同时存在着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即使今天的新疆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和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我们必须…  相似文献   

11.
周穆天子作为神话历史的典范人物在后世成为一个传奇。从《穆天子传》中他的形象和行为来看,穆天子确实具有近神似巫的特性。一方面,其以灵鼓为佩、八骏为骑的形象不仅是古老的法术思维的产物,也是其作为王者神圣权力象征的必要符号。并将无滞无碍的绝对自由作为人的心灵达到极乐境界的普遍渴望投射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神话意象,成为华夏民族一种集体性精神愿望的隐喻的表述。另一方面,穆天子饮血青白和留骨黑水的行为,以神话中国特有的颜色对应编码,表明人们怎样以一种变化的精神来诠释对于生命与死亡的理解,体现了原始宗教信仰的内涵。其中既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消息相通之处,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先秦多种文献反复提到昆山之玉,《穆天子传》记载的玉的产地,均在昆仑之丘北部,而以黑水流域居多。书中出现的玉的名称,玗琪指玉之首,即档次最高、成色最好的玉;琅玕指质地坚实、硬度大的玉;璿瑰指质地坚固而又有纹理的玉,古人把它视为智的象征;枝斯指分杈生枝、旁出别逸形态的玉,体现古人对怪异之美的欣赏。《穆天子传》所涉的西北边远地区,已经形成玉石采集、加工、流通的产业链。重■氏部落除了从事玉石的采集、加工,还生产玻璃装饰品。  相似文献   

13.
恨不能“在路上” 又有一个学生在网上给我留言。希望我在课堂上讲一讲《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著,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和“垮掉的一代”,虽然他也承认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或是任何其他“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作品。多年以来,数不清的中国大学生把《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放在自己的必读书单上,但却迟迟提不起精神去读它们,直到大学毕业,直到不再年轻。《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好像是他们青春冲动的一种象征,虽在心底萌动,但并没有真正开始就悄悄结束了。  相似文献   

14.
拙著《达赖喇嘛传》一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几年来,有许多同志和单位,向我索要此书,使我感到为难。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我自己连一本也没有保存下来。这本书为什么现在要公开出版?这有许多原因。当然广大读者需要这本书,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还有别的各种原因。限于篇幅,我只想着重讲其中的一个原因。 1967年,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仔本(官名)夏格巴·汪秋德丹在国外写了一本《西藏政治  相似文献   

15.
乙亥深秋,夜凉如水,灯火亲人。因检《竹书纪年》材料,读《穆天子传》,回忆多年以前,向思泊师(于师字思泊)请教该书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我在课堂上听思泊先生授课,仅仅一个学年。共修两门课程,每门课程一个学期。一门是古器物学,一门是古文字学。后者则从殷虚书契讲到《石鼓文》。 记得先生讲《石鼓文》,讲到“满有小鱼……其盗氐鲜”时,表述河水清涟,游鱼可数,并时吐水泡之状。先生辞色之间,颇为赞美古人描物绘景的贴切。并说:“王静安先生说,‘文无今古,未有不文从字顺者”。先生身着长袍,神态很为悠闲。  相似文献   

16.
我第一次知道艾思奇同志的名字,是在一九四九年。当时我还是个青年,正在常州师范学校读书。那时,许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争读《大众哲学》,我也是其中之一。大家从《大众哲学》这本书和思奇同志写的其它文章里,不仅得到了许多哲学知识和其它知识,而且受到深刻的政治教育。我没有读到师范毕业,于一九四九年冬天便参加了革命工作。在革命斗争中,我进一步体会到《大众哲学》中所讲的哲学道理的重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九五四年春,组织上把我从中央公安部门调到中央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工作。真是  相似文献   

17.
陈徒手新著《人有病,天知否》出版以来,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好评,认为是一部材料翔实丰富、开拓了文学史研究空间、颇有新意的著作。我在赞成这些意见的同时,还想补充说点具体看法。我是在此书出版以后才有机会与作者匆匆一晤,但在本书文章单篇陆续发表时就已读过并引起很大兴趣;成书后又读了一遍;然后为了想写点感想,又翻阅了多次。我所以先说到这些读书过程,是想说明好久没有像这本书那样吸引我了。也许这只是我个人读书太少、面又狭窄且兴趣所致之故。但确实也由于此书所展示的世界与我们以往所知道的当代文学史,既似曾相识却又…  相似文献   

18.
恨不能"在路上" 又有一个学生在网上给我留言,希望我在课堂上讲一讲<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著,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和"垮掉的一代",虽然他也承认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或是任何其他"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作品.多年以来,数不清的中国大学生把<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放在自己的必读书单上,但却迟迟提不起精神去读它们,直到大学毕业,直到不再年轻.<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好像是他们  相似文献   

19.
§1.近年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非常流行。而弗洛伊德的后学弗洛姆的著作,更为流行。我想原因很简单,弗洛伊德注重个人的心理分析,而弗洛姆注重把这种心理分析运用于社会。仅弗洛姆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一书,我所见到的译文版本就有五、六种。这本书的确能够代表弗洛姆的风格:深入浅出,论理透辟。但此书所讨论的理论究竟有什么价值,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我想,还得从这本书本身谈起。  相似文献   

20.
《穆天子传》成书时间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自说自话的情况比较普遍,各家都重在选择有利的材料,从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而对于其他观点的依据采取不利于论证自己观点的材料持回避的态度,这就使得各自取材是片面的,而立论自然就不坚实;大胆假设有余,而小心求证不足;甚至于拿假说当证据,导致无效论证。虽然新意迭出,但问题的研究却陷入散化和平面化、肤浅化而无助于问题的研究的深化与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