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远山的这本书没有读完。这种书是很难读完的。
因为我没有周实那么潇洒,我是十目一行的看,看得琐碎,而且在电脑屏幕上看,确实很伤脑筋。看的都是自己不懂的东西,就怕越看越不懂。看的时候,里面有很多考据,看着看着就不懂了。这要学问,要真实投入。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虽然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科学著作,但其中也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理想。既往对《资本论》基于“拜物教”批判的价值逻辑阐释以及对之反拨的科学逻辑阐释,均有所偏失,故有必要走向一种基于科学理论与价值理想相互中介的实践逻辑:一方面,科学理论服务于价值目的,其研究领域和对象的选择受价值理想指引或限定;另一方面,这一服务的方式是对价值理想进行中介,即根据所揭示出的事实性规律限定行动的目的与方式,使之具体化为可行之方案。这样一种价值理想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中介、价值逻辑与科学逻辑的交互中介,方才构成了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实践活动之构架,因而,对《资本论》的阐释便当在这一综合了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第三种逻辑”的视域下进行。 相似文献
3.
4.
《深察名号》通过从名上升到本体、把本体落实到礼、将人安顿给天的本体建构的逻辑进路.解决“天人之际”问题,达到理论的圆融与实践的成功。它把“名”作为天、人之间的纽带,这条纽带由“圣人”具体掌控。人的主客观矛盾通过“圣人”所说出的‘.名”在人自身中得以解决。它表明战国末已有融合端倪的先秦哲学实现了融合,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学首次成为官方哲学,塑造了民族精神。解析《深察名号》本体建构的逻辑进路。有助于我们深入系统地把握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及整个儒学史。 相似文献
5.
6.
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的事件描述头绪纷繁,千变万化,但运用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的叙事学理论加以分析则发现:《水浒传》的深层结构遵守着严格的叙事逻辑。这种叙事逻辑是由若干个复合序列所构成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等。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方法的研究,研究者众且研究角度丰富。但综观而言,仍难言已打开了对概念、命题讨论的关系网。史宁中先生近年围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具匠心的、开创性的研究。按照史先生的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逻辑的挖掘思路对《老子》、《庄子》、《墨经》等中国古代经典典籍进行研读,以道、形、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术语展开继续研究,或许是一次不错的尝试。本组文章努力尝试发现并进一步确证: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思辨性和大一统性的思想特征。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逻辑与西方哲学的思想逻辑相互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逻辑在发生时间上早于西方、在深刻性上高于西方、在理论形态上以辩证逻辑区别于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这种研究对于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辨规律、思想特质、理论形态和发展脉络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人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开创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具有引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工"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文本分工理论的系统性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分工问题的根本动因是为了夯实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基础,他们对分工理论的阐发是沿着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这条单一的内在逻辑线索展开的,从抽象的分工理论到具体的分工历史和所有制历史,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线索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谢丰泰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1):95-102
本文对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广义的逻辑学说作出了论述和分析,认为古代中国关于论辩的宗旨和原则以及概念(名)判断(辞)和推理方面的理论和学说,在先秦已经提出来了,而且在后期墨家得到了很大发展,可惜在以后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中没有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但仍得不出中国没有逻辑形式理论或不发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论语》和《孟子》的逻辑断点与隐含的虚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和《孟子》中的内容缺乏逻辑的连贯性与标准的统一性 ,多处无法自圆其说。孔孟大都只讨论定性后的做法 ,却不提供最重要的定性测评标准。孔孟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跳过手段与过程 ,只设计结果却不指出途径 ,以理想代替现实 ,根本没想到社会化程序化的制度性解决。在思维的精确度与细致化方面 ,孔孟与古希腊思想家相去甚远。孔孟希望以道德明净化终极性地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他们不能理解 ,以功利为内核的历史理性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动轮 ,而坚持道德乃是辅佐性的助动轮。孔孟倒助为主 ,以形而上的道德原则约束代替形而下的物质利益驱动 ,因此陷入了一厢情愿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逻辑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赖以成立的逻辑支点是取象思维方式 ,其特征是取象比附 ,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 ,靠人们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 ,它的本质是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取象思维方式源于《易经》 ,在《诗经》中得到了发展 ,其表现形式便是比兴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逻辑的研究对象、方法、范围、类型等相关问题的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对逻辑本质认识的澄清。一般认为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有效性的理论体系,它不关心思维内容问题。这一观点预设在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分,事实上这是对逻辑的严重误解。人类知识信念具有整体性,逻辑属于信念承诺集合的一部分,并且是其最不愿意放弃的那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逻辑哲学论》中的神秘主义是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重要思想之一。西方学者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同《逻辑哲学论》中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评价不一,而且这些评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事实上,如果从全局的视域来考察《逻辑哲学论》就会发现,通往神秘主义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语言哲学的路径;另一条是逻辑哲学的路径。神秘主义是维特根斯坦对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和缺少意义的逻辑命题进行分析所推导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它与《逻辑哲学论》中的图像论和逻辑哲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明维特根斯坦力图实现经验的自然科学、先验的逻辑学和超验的伦理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物权法》在许多方面体现了自主创新,但在逻辑和功能上也存在不少缺陷.沿用教科书体例的《物权法》逻辑结构不平衡,《物权法》的内在逻辑也较为混乱.《物权法》并不能真正容纳价值形态的财产,相当一部分财产利用关系在《物权法》中得不到科学规制,共有关系在《物权法》中也得不到恰当的解释和处理,《物权法》对公有财产的保护还远远不够.所有这些源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缺乏自主创新的物权理论,以及立法体制和立法意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向”。这一“转向”的实质是,马克思初步克服了唯心论者和旧唯物论者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幻象”,在世界观上展露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大学时代的哲学思索为这一“转向”奠定了重要思想前提。在求解旧哲学的世界观固有的“对立难题”过程中,马克思从前提上解构了哲学家们的“柏拉图主义信条”,建构了哲学与世界的“辩证联系”。《莱茵报》时期的革命实践是推动这一“转向”成功实现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将哲学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现实世界的土壤,破除了唯心论者关于“超感性世界”的崇拜;通过解剖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性”而暴露其矛盾本质,克服了旧唯物论者将现实世界构造为“感性客体”的局限;通过思索从根本上变革“旧制度”的必然根据,初步获得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魏国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
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不同学派对生产过剩危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相对于马克思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都不够完整全面。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对危机表象的分析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内在逻辑阐述两个层次,而《资本论》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是完整的逻辑体系,文章从十个方面研究了《资本论》所蕴含的商品生产过剩逻辑,逻辑起点是商品,终点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所导致的积累总趋势。商品生产过剩逻辑对治理我国产能过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对《逻辑哲学》一书的总体评价
北京大学陈波教授的《逻辑哲学》一书于2005年8月付梓问世。该书在系统评介国内外逻辑哲学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逻辑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就学术发展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全面研究逻辑哲学开拓了新角度、引发了新思考。此书共十三章,分为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论《能源法》的理性及其法律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能源法》以能源安全与能源效率为目标值,决定了《能源法》必然以其路径依赖作为法律逻辑的出发点与归属。国家、政府、市场与技术因此成为《能源法》法律逻辑的基本范畴。《能源法》制度选择与安排将以能源安全与能源效率为轴心,在这四大基本范畴的框架内进行逻辑演绎。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抽象思维水平的典籍,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开端。对《周易》中逻辑思想的关注开始于近代严复、胡适。《易经》及其后的《易传》包含了较为丰富的逻辑理论,其主导的推理形式是“推类”。《周易》中的逻辑思想包括:阴阳、八卦是按照归类方法建立的;《易》的逻辑系统是变化的和可推的,这种性质为《易》的逻辑推演提供了根据;指明了推理的规则是“与类行”即“依类相推”,并进一步确定“依类相推”可行性;说明了《易》逻辑系统的开放性和逻辑功能。《易》中的逻辑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孙苹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96-97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