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反击民国制宪中的右翼保守主张,推动民国第一部宪法的民主化,李大钊等领导的北洋法政学会以《言治》月刊为基地,围绕国会体制、孔教入宪、宪法颁布权等制宪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天坛宪草的民主化(该宪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坛起草,史称天坛宪草).天坛宪草虽因袁世凯政府的极力破坏而没能颁布实施,却是中国民主制宪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宪法思想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李大钊等推进中国民主法治的珍贵记录.  相似文献   

2.
从1913年《天坛宪草》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止,中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立宪努力,但最终产生了一部"贿选宪法"。这部宪法从其产生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文本上体现了当时立宪的先进水平,具有正面意义;另一方面,在本质上不具有合法性,并对中国宪政的进程产生极坏的影响。这次立宪行为也反映出宪政文化和基础的缺乏是当时中国宪政追求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部门法,其《宪法》依据可能只是《宪法》的一、二个条文,《宪法》的任一条文并不是针对任何的部门法都无条件地适用。《草案》的《宪法》依据主要是《宪法》第15条关于市场经济的规定,此外还有第13条关于收入储蓄等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宪法》第12条主要是《刑法》上惩治侵犯(公共)财产罪的《宪法》依据。《草案》对不同性质所有权以平等保护为原则,但也有例外,这符合《宪法》关于实行市场经济的规定。《宪法》第12条和15条之间不存在抵牾。《草案》和《刑法》各有其性质和方法,亦各有其《宪法》依据,二者可以同时合宪。《草案》细化和完善了《宪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草案》不违宪。  相似文献   

4.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上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启1982年宪法。这部宪法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它是毛泽东宪法思想影响下的宪法,过渡时期的宪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和发展的宪法,基本权利单列成章和其后置的宪法,全民大讨论的宪法。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的特点,对理解我国现行宪法体制、树立宪政文化意识、普及宪法知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1954年,制定了《1954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毛泽东是《1954年宪法》的总设计师",这部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制定的,他对《1954年宪法》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标志着毛泽东的宪政思想达到了最高峰。这其中既有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也有教训需要我们去反思。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进步党对立,但也有合作:早在进步党酝酿成立之际,进步党前身之一的共和党与国民党有识之士即倡两党提携;在制定《天坛宪草》的过程中,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中的两党宪政精英,共同抵制袁世凯的干涉,并超越党派成见,联合成立了民宪党。这些合作,基于共同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良知,对于正确处理党派与国家利益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立宪社会中,一元权力观获得了新的形式和载体,但其制导作用使宪法设计和运行仅仅是形式的耦合而不是观念的贯通。在《天坛宪草》曲折而终至夭折的历程中,一元权力观的制导作用表现为:驱使着决定宪草制订过程中的军事斗争,配置了国会权力优越过度的责任内阁制设置;孪生了法律的工具主义运用,内生了宪草胎死腹中的最后结局。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以后,1890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旧宪法),史称明治宪法。战后,1947年颁布了《日本国宪法》,又称和平宪法。60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修改《日本国宪法》,重新回到《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国会众参两院成立了宪法调查委员会,自民党也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据日本媒体报道,2005年8月1日,自民党宪法起草委员会公布了宪法修改草案的各项条款,表明修改的步伐在加快,不能不引起世人的警惕。《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是1890年—1945年日本的国家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现代天皇制,从1890年1…  相似文献   

9.
现代宪法的重要特征是保护公民权利。体现日本近现代发展的明治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昭和宪法 (《日本国宪法》)对日本人权利义务的规定有哪些不同 ?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近现代,日本有过两部宪法:《明治宪法》和《日本因宪法》。这两部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反映了日本人民斗争的部分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头上、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明治宪法》是明治天皇赐与并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国宪法》是美国赐与并一直沿用至今。分析这两部宪法,可以从中窥见近现代日本法制发展轨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陈守诚,崔卓兰同志写的《宪法是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搞起来的》①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拙作《关于宪法起源的探讨》②提出批评并系统阐述了宪法产生于近代的观点。《陈文》旗帜鲜明、结构严谨,在论证宪法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近代宪法与近代民主法制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时颇有精辟见解,读来使人兴奋。《探讨》有许多没说清楚的地方,《陈文》也有些我认为欠妥之处。一并提出,与两同志研讨。  相似文献   

12.
陈守诚、崔卓兰同志写的《宪法是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搞起来的》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拙作《关于宪法起源的探讨》提出批评并系统阐述了宪法产生于近代的观点。《陈文》旗帜鲜明、结构严谨,在论证宪法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近代宪法与近代民主法制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时颇有精辟见解,读来使人兴奋。《探讨》有许多没说清楚的地方,《陈文》也有些我认为欠妥之处。一并提出,与两同志研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魏玛宪法》的来源,学术界存在争议。有的学者强调德国文化和传统的作用,有的学者则强调外来因素的作用等。探讨《魏玛宪法》的渊源,应该结合魏玛共和国和《魏玛宪法》产生的背景,《魏玛宪法》实际上是德意志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宪政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宪法和民法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日益频繁、密切、强烈。民法的宪法化趋势和宪法的民法化、普通部门法化趋势越来越凸显。在这种双重趋势推动下,基于民法、宪法的本质属性,我国《民法典》和宪法之间必然存在价值的通约性、同构性。《民法典》规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绿色原则",规定"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文明建设",必将细化和促进宪法制度和宪法基本国策。《民法典》专设人格权编、增设居住权,必将细化和促进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之后又写进并融入《民法典》,《民法典》不仅全面深度体现了宪法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对宪法的价值增添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立宪受到了日本明治宪法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仅限于1908年清政府出台的《钦定宪法大纲》。而《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予以公布,第一部真正予以公布的宪法性文件是1911年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但是,该"信条"已经转向采用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模式。民国建立之后所通过的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等一系列宪法文件,已经完全摆脱了日本明治宪法所具有的钦定宪法色彩,主要的立宪理论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以及欧美国家的共和国宪法的理念。所以,近代中国的宪法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充分借鉴了欧美国家的立宪经验;另一方面,又充分注重了中国的国情。日本明治宪法所具有的钦定宪法特色对于催发近代中国的立宪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宪法对中国而言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从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几十年间,宪法随着政府的更迭在中国大地上如走马灯般变换。这些宪法都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宪法的交替也反映了宪政在中国发展的某种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7.
1922年,随着旧国会的恢复和制宪运动的兴起,知识界就中国应该制定一部什么样的宪法开展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以《东方杂志》"宪法研究号"为中心,以国家结构形式、政体形式、国民权利问题为视点,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时人发表的各种不同意见或宪法主张,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其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由罗正德同志编著的《中国宪法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是我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先见诸于世的一本宪法学新作。 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现行宪法和宪法修正案为依据,对中国宪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释。《新论》的面世,为各级各类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学习宪法知识和对我国公民进行普法教育提供了一本简明通俗、内容新颖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9.
《十九信条》曾被一些宪法学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但学界一直对这部宪法缺少研究的热情。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认为在《十九信条》中没有规定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这是晚清政府欺骗民众的临时举措。透过对这一独特宪法现象的文化意义分析,我们可以从源头上理解国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对于中国宪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是张君劢依据“政协十二原则”起草而成,它在中央政制的设计上匠心独具,以“五权之名,行三权之实”,打破了“五五宪草”的制度架构,经过修改后,成为《中华民国宪法》的底本。本文将《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与“五五宪草”及《中华民国宪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