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要义──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王成儒蔡方鹿、黄海德、向世山、黄小石四位合著,并由蔡方鹿先生负责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已于一九九三年四月由成都出版社推出。该书作者以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为总题目,反思历史,研究现实,通过探讨与阐...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报刊研究成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追踪的领域之一,报刊史学亦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大公报》成为一大学术热点,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此前学术界对于英敛之时代(1902-1916年)的《大公报》研究却显得很不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一直把此一时代的《大公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自2000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了诸多学术成果,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他倾注几年心血研究的最新成果——《〈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从时间跨度与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是研究英敛之时代的《大公报》,填补了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创办人英敛之及其后继者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和王芸生等大公报人的历史考察 ,探讨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认为《大公报》的出现与持续发展 ,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作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报纸 ,《大公报》不仅记录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 ,而且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的宏观研究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中国文学史之宏观>属于后者,是对文学宏观的总体的研究,具有首创意义.此书的最大特色是理论特色它建构了一种与其课题性质相适应的学术框架,注重中西比较和文化内涵,真切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刻分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动因,并对文学进程和动向作了颇为精彩的阐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部之危机>是新加坡华人林文庆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发表的英文著作.该书涉及戊戌庚子年间中国的政治大事,其中的主要现点可概括为维新派辩护、谴责顽固派、驳斥"黄祸"论.本文在分析该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其放在当时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认为此书是华人首次直接向西方世界表达中国人寻求改良和进步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龄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中国道路,这是不能动摇的原则。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迅猛,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处于"未备先老"局面,城乡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等情形,使得中国老龄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难性日益突出,对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选择提出了强烈的现实要求。中国老龄社会治理要顺势而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及应对方案,尤其应注重运用和调动中国在制度、文化和战略上的优势:党的全面领导及强有力的政府是核心制度优势;传统养老文化优秀的价值理念赋予了思想资源优势;国家顶层发展战略为老龄社会治理提供了极具优势的机遇和平台。道路、国情与优势构成了老龄社会治理应有中国选择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邢战国 《理论界》2011,(7):98-100
周谷城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致用精神。大革命失败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及社会史,对政治、经济、阶级、教育和思想等问题做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周谷城的中国社会及社会史研究虽存在偏重阶级斗争的问题,但其基本特色为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确立,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其表现在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兴起与热潮,第三部门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社会成员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公民性的提升,社会新阶层的出现与被认定等几方面。就当前状况来看,理论研究中的分歧多,发展不平衡,第三部门发育不良以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较为混乱,造成了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成长困境。推动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健康发展,使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贡献积极力量,成为当下社会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1922年《东方杂志》十九卷第三号上发表的《最近二十年中国旧学之进步》,介绍了20世纪最初20年旧学的发展概况,与当时居于思想界、学界主流的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认知不同,从另一视角解读了近代文化转移时期中国学术发展之一面相。文章署名抗父,即樊炳清(少泉)。然而,从王国维致罗振玉书信及相关史实的梳理、文章内容与行文风格,尤其是与王氏后来所作《最近二三十年新发见之学问》比较看,该文当出自王国维之手,体现了他对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认知与自我评定,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框架下有三种法律观国家中心论认为法律体现国家意志,必须而且只能由国家制定和宣示;社会中心论认为法律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包括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国家-社会互动关系论认为法律包括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制度、社会自发生成的法律制度和介于国家法与民间习惯法之间的过渡型法律制度.在国家-社会理论框架下,无论哪种类型的法律观,均缺乏本体论上的价值关怀,无法摆脱实证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的评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学界围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并可为遏制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所包括的从道思想、贵和尚中、崇德重义、道统观念、文化中国及人文精神等重要内容,从先秦到现代已发展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所遵崇的价值体系。但它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着。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复杂的作用,即具有积极和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双重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新区聚类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高新技术园区的空间规模、经济实力、人力资源、开发效益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五个方面对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作了分析,结论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上海高新区紧随其后,全国相当部分高新区各自都有特点,但有些高新区尚不具备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本条件。1996年和1999年的数据分析表明,53个高新区都有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不同,造成相对位置的变化,北京、上海等33个高新区经济、科技发展持平。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术界对社会群体及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矛盾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对如何协调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矛盾问题提出了诸多见解。但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在分析中国社会群体矛盾的成因上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在处理社会群体利益矛盾方面的研究成果宏观层面比较多,在正确处理社会群体利益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提高化解矛盾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微观研究较少。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消除制约西部发展的政治性障碍。一方面,中央政府需要考虑新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以利于地方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积极改革,提升其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冯济平 《东南学术》2007,(1):147-152
集中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的目的意义、分期的标准依据、分期的首要标志、分期的年代标界、分期的词语运用等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旨在促进对分期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共同性、更有其特殊性,就根本原因而言,在于与之共生共存的政治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随着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而成长,着眼于这一背景,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生成过程的构建性、与政治国家的互补性、权力诉求的有限性以及与中国传统的契合性.对之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李勇 《江淮论坛》2010,(6):139-144
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摧毁力造成传统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这一嬗变为学界所关注。就本土学界而言,相关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近20年时间内回顾并追赶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理论发展历程。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学界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译介、研讨会与争鸣构成其发展的动力支持。就研究成果本身而言,往往从美学、文艺学、文学史、艺术学,以及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直接展开或旁涉论及。这为此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议题.由于生成与发展的特殊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未来趋势,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自发性与人为性并存;民间性与官方性并存;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并存;制度剩余与制度匮乏并存;制度空间小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