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虽为农学杂著,然它们对其中的词语的得名之由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其词源探讨表现在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2000年来,人们提及老子之道,都根据《道经》首二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解,说老子之道玄虚微妙,不同世俗之政教经术之道,不可解说、不可名状,实为永恒不变、自然长生之道,此类解说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旨实相抵牾。究其原由,皆因学者未悟“可道”、“可名”不当如字读。根据先秦文字书写特点及先秦文献文例,应读“可道”、“可名”为“何道”、“何名”。如此,则《老子》之语言较旧解为朴素,老子之哲学思想及命题较旧解也更为一贯。  相似文献   

3.
研究陶渊明诗文,经常会牵涉到陶渊明思想的归属问题。自朱自清《陶诗的深度》一文,对陶诗中的“道”和道家所称的“道”认为属于同一概念后,有的又把诗中提到属于道家人物的长沮、桀溺和有关“化迁”的诗句凑在一起,进而得出结论说:陶渊明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假”“借”“丐”三字所反映的变调构词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历史考辨。其中:“假”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上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去声。“借”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长入(>去声)。“丐”字,原始词,义为向人乞求,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乞求得到满足,施予,给予,动词,长入(>去声)。这三对词都属于使动构词,来自上古;后来口语中,“假”只保留了上声读法(今天去声的“假”跟滋生词的“假”词义不同,是不同的词);“借”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宋元之际已消失:“丐”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六朝中后期已读成了去声。 文中附带提及,“反训”一说是不可信的。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反向引申,但这种反向引申在词义引申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而词反向引中出来的新词,跟原来的词应属不同的词,同一词不可能兼有正反二义。“假”“借”“丐”的原始词和滋生词词义之间是非使动和使动的词义分别,不属反向引申。  相似文献   

6.
一些讲现代汉语语音的讲义和小册子都讲到普通话声调,讲到“上声”,但“上声”的“上”宇在普通话里究竟如何读,却几乎都没有顺便提到,似乎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其实不然,“上声”的“上”字读法,在众多按普通话注音的字词典里是有分歧的。 在七六年以前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字词典里,“上声”的“上”字读音即已标为两种。一种以为它正读shàng,但又可以读shǎng。如《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 上shàng(又shǎng)上声,汉语四声之一。…… 上shǎng‘上声’的‘上’的又音。见本页‘上(shàng)’。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及《应用汉语词典》中都收了"东……西……"格式,而未收"南……北……"格式。通过考察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得到"东……西……"格式的词语481个,嵌入格式中的成分约有431个是动词。可见,与动词组合是"东……西……"格式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嵌入格式中的动词以语义上具有自主性的行为动词为主;动词之间具有同义、近义或类义等语义关系;由格式构成的词语多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形象色彩意义。  相似文献   

8.
乐 ",读五角切义为 音乐",是原始词;读五教切义为 喜欢,爱好",是滋生词。不能仅仅把这两读的词义区别看成是区分名词和动词的标志;只有从构词的观点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异读现象及其在古人音注中的反映情况。 乐 "的这种变调构词现象不是六朝以来的经师人为分出来的,而是有实际口语作基础,它来自上古汉语,魏晋时代仍有保留。宋齐以后,去声一读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了。近代汉语,去声读法还保留在读书音系统中。现代汉语读书音中,五教切一读完全消失,人们把作 喜欢,爱好"讲的 乐 "读成快乐的 乐 "。  相似文献   

9.
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孔子论诗教功能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主张,自来只限于从“识名”去解释,完全抹煞了其中的诗学内涵。本文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真实含义,应是从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可以得到比识名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见识和认识。这是因为,由诗性话语的思维特性所决定,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所指的事物表象作为关系存在和象征本体,已经从有限诗意指向无限,映照出宇宙人生的深广意蕴。孔子的这句话,既指出了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的诗性功能,也有教学生按照诗的特性学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拙"在陶渊明诗文中出现八次,它的频频出现引人注意.我们认为,"拙"在陶诗中的出现并非偶然,从艺术层面来说,它概括了陶诗在语言上质朴、自然,不饰雕琢的风格,是陶诗的一种艺术特征;在精神层面上,它是陶渊明思想之体现,是洞彻了人生的真谛而产生的极有智慧的处世与自处之道;他藏"拙"为守,保持个体独立价值与精神自由,寻求"真"的自我,对后世士人用诗与处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12.
对"修辞"之"辞"的本义,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证之以《周易》原文,《说文解字段注》及其它典籍,《说文》中之"辞"应为"说也";《易·乾·文言》中"修辞"之"辞"应是"文辞"、"言说"之义.  相似文献   

13.
《祖庭事苑》是北宋睦庵善卿编写的研究禅宗语录中语词的著作.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对卷一中的五则词语作了如下考辨:"终诸"即"终究"义;"斗擞"为联绵词,其核心义为"抖动";"庄香"即"装香",义同"盛香";"(梦完)圝"为联绵词,义为"完全";"侯白"应为秦观《淮海集》中人物,而非隋人侯白.  相似文献   

14.
"作·名1/'之'·名2"与"为·名1/'之'·名2"结构可以为双宾结构,也可以为单宾结构,这要视动词"作"、"为"的不同义项而定;先秦及后世文献中的"为·名1/'之'·名2"结构与《尚书》"作·名1/'之'·名2"结构一脉相承,在《左传》及其以后的文献典籍中动词"为"基本上替代了动词"作"作为双宾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擐"读huan音,有"贯穿,穿着"义.据<说文>之解释,据典籍之考辨,据合肥方言之旁证,认定"擐"古读为guàn,当是今所言"挎"之本字.又"擐"读juǎn音有"系"、"拴"义,据"摄"之字义源流,据书证及合肥方言,认定"擐"宜音guǎn,当释"绕,套,扣".  相似文献   

16.
嶂(zhàng)高险的山,或直立像屏障的山,如范仲淹《渔家傲》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相似文献   

17.
或以为《文选·赋》"物色"类包括草木赋。此说似是而非。误解或由三个原因所致:未辨明"物色"之词义;《文选·赋》有"物色"类而无"草木"类;以为《文选序》与《文选》二者所涉赋类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文选·赋》"物色"类不含草木赋。从南朝"物色"词义看,"物色"类不含草木赋;《文选·赋》不立"草木"类,非"物色"类包含了草木赋,是先梁草木赋无昭明认可的好作品;《文选序》与《文选》二者所涉赋类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文运用"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对"昔"的古文字形进行了考释,辨正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该字借义为本义之误,依据甲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及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探究了"昔"的早期构形及其构意,并梳理了"昔"与"腊"、"臘"等字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青昏”一词出自《太一生水》,目前对其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读作“请问”,一种认为是“道之名”。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从上下文来看,“青昏”应与“土”为地名、“气”为天名相类,它应指“道(太一)”的名。其含义应为“情昏”,分别代表了“道(太一)”的有、无之双重特征。这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特征的论述有着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