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90~2011年陕西省相关数据,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陕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对其构成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全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增长幅度逐期递减;从增长结构来看,耕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的增长,而非技术效率的增长;从增长差异角度来看,地区差异较为显著,而且各个地区的增长结构也不完全相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耕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建立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因子分析和可持续性分析。结论表明:2000-2004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低于平均水平,耕地资源利用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而2005-2008年,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较好且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康涌泉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13-16,27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量少、质差、后备不足等问题。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走耕地可持续利用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耕地资源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创新发展与产能过剩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核心议题,二者的关联性分析将为破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手工收集2010—2017年实质性创新数据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产能过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会抑制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产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实质性创新在产能过剩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实质性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快的地区,产能过剩对实质性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强.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进步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实质性创新,而不是仅仅追求创新"数量",才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6.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资源利用方式。本文在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福建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了福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改善的相关对策。文章同时也指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耕地资源利用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并以其生产现状为背景.从其内部的工作流程出发,对整个制造过程的生产能力做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套生产能力评估、平衡、提升的完整评估方案.在对生产能力核算做出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将产能评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综合考虑盈利指标、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等因素进行资源平衡调配,可为生产与销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郭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5):97-104
由于耕地资源的产权特征与地方知识库的影响,与外部管制主体相比,农村社区管理耕地资源更能促进本地耕地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的实现需要多重条件配合,并非所有的农村社区都能达成有利于耕地资源系统的集体行动。只有当农村社区有社区精英的引领、高水平的人际信任或社会资本,有足够的建立、监督和执行规则的决策自治权,并能整合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双重目标,具备精准惩罚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投机行为的能力时,基于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安徽省耕地资源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楠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8-9
系统分析了安徽省耕地资源的特点、数量及质量变化规律与态势,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冬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52-54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吉林省粮食生产现状可知,从粮食生产主体能动性释放、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改革种业管理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评价机制等方面可以提高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韦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27-30
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粗放、农田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是安徽省土地的基本省情,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致使土地被乱占滥用,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必须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监管力度;严格管理土地;集约经营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以实现人地和谐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14.
倪锦丽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2):48-50
农地家庭承包经营曾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缺陷却愈发暴露出来,因此,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及其必要性也更加明显。通过对四平市农村的调研,本文明确提出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产业发展阶段和耕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在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产业结构、耕地面积及其利用方式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演化的阶段性及其对耕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演化,可以将产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时期,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和利用方式均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工业化预备阶段,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仅有少量的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且耕地占用量少,转化速度缓慢;在以第一产业比值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值稳步上升的工业化早期阶段,耕地的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利用强度不断加大,部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逐步转化为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致使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大幅减少,而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增加迅速,且耕地面积占用和减少幅度明显加快;在第二产业比值迅速上升的由工业化早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的过渡阶段,虽然耕地总面积急剧减少,但用于种植蔬菜的耕地却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6.
刘玉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5)
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在目前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而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来改革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势在必行.为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吉林省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模式、村民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大户承包模式"租赁经营流转方式、"家庭农场或种粮大户"信托契约流转四种典型模式对农村土地进行有效的流转经营.同时需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土地流转仲裁机构等为土地流转经营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变化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得出2001—2006年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变化处于半平衡状态、综合空间变化基本稳定的结论,保证了黑龙江省国家商品粮基地地位,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适度地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提高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区域生态安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耕地后备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8.
宋才发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3):103-107
土地调查是一个具有确定内涵的法律概念,《土地调查条例》为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提供了法律支持,土地调查应当与土地登记同步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必须为全国土地调查建立坚实的保障体系,必须形成全国土地调查权威的调研成果,必须执行全国土地调查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空间分析——经济学和生态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新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
经济学家忽视空间格局和动态研究,而景观生态学家很重视土地的空间分析。经济学家的参与会使生态学家的研究更深入。本文讨论经济学家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中的研究途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及其经济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钱忠好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32-37
运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 ,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农企业和农民耕地保护成本和收益构成要件的分析揭示耕地保护的经济学原因。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中央政府和农民具有强烈的耕地保护倾向 ,地方政府和非农企业耕地保护的动力不足。要切实保护耕地 ,需要采取措施变动经济当事人特别是地方政府和非农企业的成本收益预算线 ,使其耕地利用决策符合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