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史学界对“弘治中兴说”的争议不同,文学界一致认同“弘治文学复兴”提法,却一直缺乏细致梳理和深入考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明中期的文学成就。“弘治文学复兴”局面主要表现为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文学交流十分频繁、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成果丰厚,其成因得益于该朝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文学内部不断清算台阁体弊端的种种努力。弘治朝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特征,既反拨明前期台阁体文学,又开启明中期文学复古浪潮,为中晚明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明中期乃至有明一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晚明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是一个极富个性的时代。晚明世风的转变有着厚实的哲学基础,其世风表现为越礼逾制以及种种张扬个性的鲜明特征。晚明世风对文学的影响是突出了言情内容,使晚明文学成就裴然,并对后世发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当代,晚明文学的痼疾也呈日益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3.
英语词literature原有学问、著述的意思,19世纪后期特指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审美性著述,形成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秉承“诗艺”传统,彰显科学与艺术、功利与审美的区分。古汉语中的“文学”意为“文章博学”,强调文章的学术内涵和经世作用。日本学者用“文学”对译literature,通过笸川种郎的《支那历朝文学史》中译本传入中国。中国学者接受了新的文学概念,观念上则形成两种主要倾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派注重文学的明道经世功能,将审美当作是特殊有效的手段;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派强调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明中期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同时,南北文风交融开始出现,徐祯卿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人物。在早期吴中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徐祯卿融合了复古主义思想,并在重视情感的前提下强调形式审美、追求文风清美。这不仅使他的创作具有个性,也体现了南、北方文学气质的交融,对后来文学发展起到了启发作用,从而成为明代中期南北文风交融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江南士人陆树声的学术倾向在中晚明时期具有代表性,其学问旨在修正阳明后学的空疏弊病。陆氏反省中晚明士人远离“明经”之旨的现象,他在认同阳明学说的基础上,对于阳明后学存在的问题有清醒认识。陆树声不积极支持阳明从祀,对王学末流的虚谈之风也提出批评,他强调由深造自得而“致”良知,并警惕阳明后学“跻阳明而为禅”的倾向。陆树声平以济世的学行特色,在他的学术取向、文学表达与言行实践中均有体现,亦是中晚明学者深入反思和救弊阳明学说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明中期,为矫正时弊,拯救吴中文学传统,吴中士人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古文辞”运动。这场运动重视学植,既师古又师心,强调作品应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但终因阵营松散,取法不一而失败。“古文辞”运动与七子复古运动不同,它与政治无甚关系,更注重个性与情感的张扬,但其组织、观念皆比较松散,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文学流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对公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研究的困境在于变笼统概论为专题分梳。五四以降的晚明文学现代性研究,首先视晚明文学为五四新文学的源头,继而以资本主义萌芽等话语为轴线,新时期以来则从中国文学的整体观念和美学思想方面着手,新世纪以降则从消费文化等方面考察晚明文学的现代性。梳理此研究历史和现状,借以审视其研究困境,力图从颓废面向来重视晚明文学的现代性,寻绎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明中后期,几乎贯穿整个有明一代,以初期吴越、闽中文人和中后期的前后七子为主要代表。与此相对的是明代的经学,"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文学和经学迥然不同的学术研究走向,与"台阁体"影响、陆王心学压倒程朱理学及前代经学研究积弊有关。少数读书人既作为文学家,又作为治经学者,在文学和经学方面分别作出“复古”和“创新”(即“离道”)的创作和研究抉择,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其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以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一种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新型学术思潮。"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以知识考古学和文学社会学作为研究方法,强调文学"周边"语境对文学的控制,历史化地、"有距离地"研究1980年代的种种文学问题。这一学术思潮重新清理了1980年代的重要文学事件以及相关文学史叙述,重读1980年代的重要文本,使得那些曾经是不证自明的观念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新面貌。"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它必将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徐祯卿是明中期吴中文学的代表人物,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同时又是明中叶影响深远的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成员之一。徐祯卿是明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吸取了吴中文学和复古派的长处,并能去其短处。当复古运动出现严重偏差时,他的诗歌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诗歌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诗文革新中存在着"乐"主题发展的过程,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也是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发展的反响。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借由"众乐亭"唱和而提出,经由西湖十洲的吟咏达到鼎盛,而在南宋实现转型,由凸显政绩、循吏转向摹写老百姓的民和年丰。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体现出对范仲淹、欧阳修所提倡的忧乐先于天下、乐道以忘忧思想的践行,是对士林风气与诗文革新的积极响应,平衡了四明文人的出世与入世矛盾,推进四明园林景观向民众开放共享。四明物质基础的相对富庶、地方官吏相对优越的从政条件以及优游道艺的文化土壤,使"众乐"书写在文学景观中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2.
钱谦益主张“文有本” ,这“本”正谓“灵心”、“学问”、“世运”。他批判前、后七子的剽窃之弊 ,反对竟陵派的“幽深孤峭”。他重视“忠臣志士的性灵” ,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从而强调“文学必反映世运”。他尤其提倡文学“善变”论 ,反对文学拟古主义 ,重视文学随时代的变化。由此言之 ,钱谦益重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以试图挽救晚明文学的空疏之弊 ,定立文学所要进的新方向。他上承明代文论而下开清初文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出身馆阁的杨一清把台阁文学中的禁体诗创作和联句唱和风气注入陕西藩臬唱和之中,边塞风物也赋予杨一清诗歌以新面貌,改变着其书写形态。特别是二次入陕以来,杨一清以政治家的格局写西北风物与边地战事,视野恢宏而"意气健畅"。这种边塞书写是明中叶明蒙战局深化的逻辑结果,促成了杨一清诗歌在题材与风格上的重要转进,影响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的创作趋势。杨一清从馆阁唱和向边塞书写的转向,展现了明中叶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内在逻辑。文学创作的重点逐渐从台阁体趋向文学复古运动,从中央文学趋向地方文学,从馆阁唱和趋向江山朔漠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4.
晚明是理学与文学的共同转折期,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少数学者对此虽已有所揭橥,但仍未引起重视。要全面厘清二者关系,首先必须对晚明理学代表人物的文学观念进行研究。冯从吾作为晚明理学大家,其文道观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总体上围绕“做圣人易,做文人难”的诠释展开,在以否定文学为主的同时,又对文学高度关注,呈现出对文学警觉的...  相似文献   

15.
陆王心学对明中后期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如果以为这种影响仅局限于李赞与公安派则是极狭隘的。这种影响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使明中后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出现了明显的异端色彩和世俗化倾向;二是影响及于文学理论,其中又包括文学观念、创作倾向、文风转变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和自由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通过反对特定时代背景下把文学当成"用具"及批判"商业低级趣味"文学,强调文学自由论和文学的独立本质;他从文学的自律性出发,提倡文学自由发展,同时强调作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期通过作家主体人格的确立和新文学经典的塑造来实现"文学的重造"。沈从文对文学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坚守贯穿于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始终,其文学自律观不仅对当时畸形发展的政治化文学潮流和商业化文学倾向具有纠偏意义,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康德美学规定“审美”具有纯粹性,这是阐发审美的一般原理,其“审美无功利”观点并非强调审美实践的纯粹性,而是强调审美不应受功利束缚,以保证审美情感是自然的、普遍共通的愉悦感。文学以艺象为审美本体,是无功利的,但体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并且不能以其功利性否定文学的审美本体性。文学的无功利性在“审美溶解”中存在,而文学的功利性在文学的接受中存在。文学中的功利性要保持若有似无的状态,过于突出,就会损失其审美性。  相似文献   

18.
袁宗道是晚明公安派的主将之一,他的诗文理论是公安派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见解是公安派文学革新运动的先声。袁宗道提出了反对复古模拟、主张"文学发展观"、崇尚独创、以真为美等文学革新的主张,为后来袁宏道的全面系统的"性灵"理论的提出起了决定性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与笼罩明代文坛二百多年的复古思潮相颉颃,晚明文坛出现性灵文学思潮。李贽、汤显祖、徐渭为其前驱,公安三袁、江盈科、陶望龄等人为之鼓吹,堪代表一个时代。他们的文学主张,有着共同的向力,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面,如李贽拈出童心说,注重作家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袁宏道倡言性灵说,强调作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汤显  相似文献   

20.
于慎行是晚明颇具影响的文学家、政治家,一代帝师,文学为一时之冠,被誉为海表人望。他为人诚实敦厚,笃于行谊,为官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读书好学,明习典制,学贯百家,识见淹洽,著述等身。可谓德望、才望、清望兼具。其文论带有强烈的宗经明圣倾向,极力强调学养的深厚和文体的纯正;高度重视文章经世致用的作用,主张文风朴实,有用于世;反对模仿剽窃、简单摹古,主张广收博取,融会众家,水到渠成。其诗音调谐畅,典雅和平,自饶清韵;其文博大雅正,平实朴粹,舂容宏富。受其文学观的影响,质朴方正有余,高华流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