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了近期网络上大量使用的流行语"被XX"的结构特点。通过转喻映射理论剖析了"被XX"结构的扩展机制及构式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被XX"是伴随"被XX"现象出现的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构词形式。由于以往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简析"被XX"的结构特点以说明其有悖常规语法规则之处后,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被XX"的四种主要意义进行了剖析。以教育界为契机,行教化之功,或许是遏制其泛滥趋势,对抗"被"时代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3.
汉语结构中普遍存在着对称规律,它分布于各级语言结构单位之中。流行语作为汉语的下位结构一定具有汉语结构的对称性的特点。本文阐述了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流行语所体现的结构对称的规律,并分析了流行语具有对称性规律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汉语结构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代日语流行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现代日本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反映这种变化的流行语不断涌现。这些流行语有的被人们广泛使用 ,有些成为常用语还被当作固定词汇收录在词典中。由于流行语的形式不拘一格 ,又被年轻一代大量使用 ,甚至导致规范日语单词和语法变形、日语结构紊乱。研究现代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形式和功能等各个方面 ,可以剖析现代流行语 ,从而达到研究日语变化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并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而迅速传播开来。本文以"土豪"、"吐槽"等最新流行语为语料,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两种流行和传播机制:基因型和表现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多数流行于传统报纸媒体的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纸媒传播的特点,并为纸媒中恰当使用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纸媒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心理最集中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的联系入手,分析了"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给力"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给力"的流行进行了总结,认为现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和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日益丰富,不但成为网上使用的交流常用语,而且也逐渐来到网下,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社会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更是引起了语言学界的诸多关注,成为语言学家的热门研究对象。从最近流行的"hold住"一词出发,着重探讨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并通过实例分析语码混用的类型特点和现实意义。在积极肯定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形式的新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以及使用中需要注意之处。  相似文献   

8.
“社会流行语”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流行语属于多层面、多群体、多元化的言语时尚,是藉以透析时尚风俗的"传真"语料。流行语的生成是社会文明的需要,理所当然要接受社会文明的规范。种种似乎很不文明的流行语,是现实社会生活个中不文明现象的直接反映,更是社会生活无序、不够规范状态的写照。历代的民间流行习语多有失之粗鄙庸俗的一面,乃至出现污染社会风尚的负面效应,所以其很少被采入规范的"雅语"。流行语的生灭,也同样应由促生它的社会去汰选,通过"辨风正俗"去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9.
流行语"X就是任性"具有易学性、能产性和时尚性,是具有很强模因潜势的语言信息。"X就是任性"广泛流行有五个因素:一是"任性"一词符合人们的多种心理意向;二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压抑,流行语"X就是任性"作为调侃的幽默话语和评价别人的温和评论,有着强大的话语生存空间;三是人们复制传播"X就是任性"时,往往期待该流行语产生幽默、自嘲、诱导、吸引眼球、赞美等多种语用功能;四是"X就是任性"句子结构短,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复制和传播;五是受公众人物的影响和媒体的炒作报道,加上人们的从众、效仿心理,流行语"X就是任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频繁复制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一种"学生特殊的语言",它反映了现代大学校园生活的新特点。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使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使用校园流行语上的差异性以及隐藏在流行语背后的当代大学生心理、价值取向和生存状态中的亚健康状况,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更好地为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及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研究流行语可以捕捉一门语言的动态与发展趋势,模因论能够解释语言的模仿与传播。通过分析《咬文嚼字》杂志近五年评选出的5组"十大流行语"(合计50个)的来源与传播,可以总结当今流行语模因的类型与特点。在类型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流行语模因占据比例平分秋色、发展较为均衡;在特点上,总的来说流行语模因来源广泛,其中同义同形基因型、同形联想表现型流行语模因多为简单模因,使用时激活缺省语境,同义异形基因型、同构异义表现型流行语模因多能与新的语境结合。前者着重浮现意义,后者强调缺省语境,都产生不同的模因复合体,但语言较不规范,多根植传播于网络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社会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而新语流行语更是及时反映出相应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变化。本文从语义学入手分析近年在"新语流行语大奖"上评选出的日本新语流行语,旨在探索流行语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通过流行语来考察当代日本社会的风貌及日本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数字"系列流行语是近年来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本文对"数字"系列流行语现象进行语言学解读,认为"数字"系列流行语中"数字"作为名词做定语,直接修饰其他名词,体现了名词无标记陈述的新形式,"数字"系列流行语的形成体现了韵律构词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语汇。流行语的流行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经济特征。从流行语的流行与消亡可以窥知语言和经济的互动关系。考察流行语可以丰富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因为流行语的构词特点、传播方式、惯性突破力特征恰恰体现了经济学中的经济、均衡、省力原则。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园流行语以其特有的时效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极富夸张的表现力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对校园流行语的研究有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基于流行于大学校园语料,从语言的色彩义角度全面分析大学校园流行语,揭示其在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语体色彩上呈现书面语口语化,仿拟文艺语体特征;感情色彩出现色彩意义升格和降格现象;在形象色彩方面,用新颖表达和新奇搭配创造出丰富的形象色彩。  相似文献   

16.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流传、熟知并广泛使用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展现自我,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现实。因此,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当下,青年网络流行语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故应通过对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监测了解青年,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450名江苏镇江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十大校园流行语主要用于表达情绪、语气、态度等;校园流行语以网络为渠道迅速传播;大学生对流行语的使用持"宽容"态度;流行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心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2004-2019年中国"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进行全文本研究,发现:网民在网络流行语词汇的主体投射中实现自我身份的判断,网络流行语的语法结构易于填词再造与扩散,可推动群体卷入,消解现实中的话语沉默与个体孤独,是一种"反现实沉默"的网络呈现;网络流行语经过"主体态度投射、群体传播扩散、集体认同形成、话语规制确立"四个环节完成话语生产,网民可基于风格化表达与意义模仿形成心理同盟,打破线下现实中的个体"孤立恐惧";网络流行语文本的"微型叙事"特征易生成价值言说,展现民间话语态度与民意;网民作为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中的匿名群体,其话语具有"消解沉默惯性表达"——"打破个体孤立恐惧"——"生成民间意见气候"的"匿名群体驱动"特征,而网络流行语"对话式"的集体宣泄形成"树洞效应",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利于网民疏导情绪,推动社会稳定,但网络流行语的低俗消解,需借助媒介素养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9.
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使网络语言这种社会语言变体体现了非常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语料,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及网络流行语模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成为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网络流行语的构词规则主要有符号象形型,英汉缩略型、语音谐音型和词语移用型四种类型。网络流行语具有口语化,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特点,它的使用遵循礼貌原则和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