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努力实现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实现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从总体上遵循如下原则:一、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原则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就数量而言,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其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利用或难以利用的,如西北地区有500多万公顷的沙漠和1500万公顷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土地资源的固有属性相悖,形势令人担忧。我国每年人口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与耕地以数百万亩的速度递减的事实,激化了某些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污染、退化严重,危及到整个生态系统。我国土地资源的严峻形势,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瓶颈”,迫切需要寻求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有利于资源环境持续发展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为此提供了解决途径。当前,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主要围绕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土地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与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以空间集中形式开垦自然以便进行生产和消费的载体,城市化就是人类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城市土地不只是土地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另一层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其实质就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以空间集中形式开垦自然以便进行生产和消费的载体,城市化就是人类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城市土地不只是土地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我国约有30%的人口住在城市,随着将来城市化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居住,其余人口的经济生存也更加依赖于城市.但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伴随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城市住区衰退等问题,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发展对人类住区、生态环境所造成巨大破坏后果的严重性,若再听之任之,城市很可能会走向不断的衰退以致没落的危险,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未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2002年,是中国的不平凡的一年,APEC会议的召开、世博会的申办成功,特别是加入WTO,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中的一员,这一切无不深切地鼓舞着每一位中国人。为迎接这一变革,各行各业都围绕入世问题开展了积极的学习和讨论。而WTO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中国政府的行政行为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这也就使得今天的国土管理工作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土地,作为人类所利用的最基本和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其特殊的属性为社会各部门所利用,并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对土地的需要呈增长趋势。为了合理地协…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特别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其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为此,台湾政府非常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将其视为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土地利用规划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在保护地区资源、支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大陆土地利用规划起步较晚,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因此,认真研究台湾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容及特点无疑会对我国大陆土地利用规划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并赋予其应有的法律地位,这是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现就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1991,(1)
新加坡土地利用概况新加坡地形平坦,主岛面积57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91.5%,可利用土地分布的集中成片,利于城市交通、建筑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大众快速运输系统(MRT)在中心市区是地铁,在郊外是高架轨道电车,总长已达67KM。本岛西南部为裕廊工业区,西海岸为军事区,中心部保留大片集水池,蓄集雨水,划为自然保护区,因而,城市发展受多方面限制。为使土地利用适应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小城镇在建设和开发中,通过规划实施、规范建设等法规,做到合理利用土地,遏制乱占耕地,危害耕地的行为蔓延,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确保土地永续利用的目的。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经过祖祖辈辈艰苦耕种、辛勤劳作,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资源,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提供人类生活必需的基本源泉。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的“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是关…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年度各项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是农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和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的依据,是新<土地管理法>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型转变.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安排,我们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进行了调研,其情况是较好的,为全市土地利用规划顺利实施、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切实保护耕地、促进土地合理集约利用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土地是最基本且最宝贵的资源,是世代相传的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一、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值 可持续发展是世纪话题,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持续性就成为评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自从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尔逊(R·Carson)的<寂静的春天>问世以来,人类开始关注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资源合理利用问题,世界上每年有600万公顷生态生产力土地荒漠化,1700万公顷林地在消失,17000种生物绝种,这一切归结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以及过度生产废弃物,均超过了生态安全阂限.时至今日,当今世界上20%人口享受空前的富裕,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北半球,与此同时,尚有20%人口的所得相当于全球人均所得的1.4%并承受着长期营养不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15.
海湾六国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湾六国的经济和社会有着许多的共同特征。从整体来看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石油为主,普遍存在本国国民失业率高的现象。石油收入是这些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但“石油经济”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海湾六国政府实行了经济多元化政策以期早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可持续发展并非局限在经济方面,还包括了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关注环保和有效利用资源。本文以海湾六国为例简析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施战略及影响因素,这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海湾六国的经济和社会有着许多的共同特征。从整体来看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石油为主,普遍存在本国国民失业率高的现象。石油收入是这些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但“石油经济”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海湾六国政府实行了经济多元化政策以期早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可持续发展并非局限在经济方面,还包括了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关注环保和有效利用资源。本文以海湾六国为例简析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施战略及影响因素,这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客观需要,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土地利用诸多问题无疑成为当前土地管理的重大课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张上,小城镇内部用地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而忽视了对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从而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实际上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本文仅就小城镇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必须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要求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立足于人类持续生存这个核心基础上,保持和提高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本文拟在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农用土地开发的生态要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2年2月,联合国制定了一项旨在解决始于1975年的西撒哈拉问题的新方案,如还不能达成任何解决办法的情况下,联合国将从撒哈拉地区撤走蓝盔部队。一旦如此,该地区在实现停火10年之后将有可能重燃战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