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所以能站在时代斗争的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喊出不灭的心声,总是适应了历史的需要,反映着历史的必然。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五四”运动以来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战斗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年(一九○七——一九三六年),而他所创造的思想财富,却给两个紧密衔接的革命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勾划出鲜明的轮廓和分界,做出了历史教训的多面的总结。他是旧中国的勇敢的破坏者,又是新  相似文献   

2.
有关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的探索,历来少有专文论述。原因是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活动很少,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比较沉默的时期,这就给我们研究他的思想带来一定困难。但是,从他在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中,从他写的一部分文字中,我们仍然可以摸清他这一阶段的主要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3.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热情地称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充分肯定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同时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他的缺点,“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过的评价,是符合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的。他高度称赞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是“创造民国的战士”;同时,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精神的丝缕”,又使他“不能全忘却”。从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久,一直到临终以前没有写完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一直在研究和撰写这部历史,他已经把“不能全忘却”的“精神的丝缕”,清晰而深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4.
一、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二十世纪初,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为首要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在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蓬勃兴起。与全国其他省区一样,充当这次革命——辛亥革命运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是一批具有民族民主革命觉悟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是两个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两个基本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和河南情势剧变的产物。与旧式士大夫不同,这些新型的知识分子热心攻研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十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清王朝的卖国罪行尤感切肤之痛,因此,绝大多数都能紧随历史前进的脚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5.
革命与教育几乎与生俱来。辛亥革命之后教育与革命的关系变得复杂和紧张。在革命第一、教育其次的理念下,孙中山革命内容秩序在破坏与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因袭与改造,乃至创造的内容,但整体上仍属于以暴力政治革命为主的狭义的范畴。国民革命之后,这种激进的革命说与和平的教育说对立的关系,逐渐得到调和,形成彼此渗透的革命教育与教育革命关系。这种以革命为本位的革命与教育关系,受到质疑,表明这时狭义的革命观已经难以适应社会改造的要求,须要以广义的社会革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广义的教育进行置换。党化教育方针草案的争执,民众教育被放弃,辛亥革命性质的广义定位,辛亥革命与教育纠葛以及由此提出的教育改造与社会改造相结合模式的提出等,大都与此有关。在广义范畴之下,革命与教育不再对立,而是合流、甚至同一,在教育领域首先完成了革命从破坏到建设的衔接和转换,证明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救国与教育救国关系并非总是那样紧张。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是鸦片战争后中 国现代化三条道路相互斗争的结果。 它对中国现代化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三个层面的影响,又被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运动整合为 一股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变被动现代 化为主动现代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哥老会与贵州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的川、滇、黔三省是哥老会(俗称袍哥,所开之山堂曰“公口”)比较流行的地区。这几省的哥老会都分别参加了本省的辛亥革命;可是它在各省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本文认为,哥老会在贵州辛亥革命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也起过消极的作用。具体地说,它在辛亥起义前起的主要是积极作用,在辛亥起义后起的主要是消极作用。笼统说哥老会在辛亥革命时期始终都支持革命,拥护革命是不符合实际的。一在贵州,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活动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的。从二十世纪初到辛亥起义,贵州革命党人一直是注意联络哥老会的工作的。这一时期,哥老会这个秘密团体,因受清朝统治阶级的压迫,也愿意接受革命党的领导;所以,从政治上看,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与民众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辛亥革命前后城市平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农民抗争中的新动向与旧烙印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同时探讨了民众动向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在知行关系的判断、专制与民主的选择、民权平等观念的确立、义利观和公私观等方面促进了近代价值观念的变革。而这种价值观念的变革直接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在价值观念变革上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辛亥革命前夜的山西辛亥革命前夜,山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清政府的反动統治下,过着非常痛苦的生活。外国侵略者大量输入鴉片,清朝統治者也提倡民间大量种植烟苗,据说这叫做以“土烟抵制洋烟”,其实正証明中外反革命势力一致扼杀中国人民的生机。山西当时是全国土畑泛滥地区之一,一九○六年(光緒三十二年)鴉片年产量全省共三万余担,各州县几无不种之区,全省在辛亥革命前两年种罌粟的土地共有三十五万余亩,大約平均一六○亩土地中有一亩种罌粟。因为土烟泛滥,所以,不仅官吏和士兵吸食,而且“民間自种自吸,戶有收藏,佣嫗村宣,亦多沾染,殆有积重难返之势。”烟毒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它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很快发展为各地同志军的反清武装起义,起义迅速发展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巴山蜀水的革命浪潮汇入到了全国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成为全国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辛亥革命,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吴玉章同志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吴玉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为了民族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他始终置身在时代的最前列。他的一生,是“一部活的中国革命史的缩影”。为纪念辛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艺术反映——鲁迅小说学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它在中国这一极为广大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极为威武雄壮的一幕。辛亥革命以它结束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反动统治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共和的丰功伟绩而彪炳于中国近代史册。然而,作为民主革命,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皇帝被打倒了,代之而统治中国的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中国人民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承受着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从民主革命的意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大革命由胜利而失败,这  相似文献   

13.
何旻 《云梦学刊》2012,33(2):107-113
在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话的基础上,回到历史现场,追寻鲁迅辛亥记忆中不变的核心意象,并探索其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动的叙述焦点。参看时代之潮中,鲁迅以辛亥为时空坐标下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的阶级易动及宪政变革,并产生了民法典,中国私法获得了空前发展。辛亥革命后私法发展的特点有两点:一是党政主导推进私法发展;二是社会本位视野下的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豫籍留日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担负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辛亥革命前夕,大批豫籍留日学生毅然放弃学业,返回国内勇敢地投身革命大潮之中。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学堂等媒介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各类进步团体并整合各地分散的武装力量,汇聚革命力量,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推动了河南辛亥革命日益高涨。当然,豫籍留学生所主导的河南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河南社会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努力最早可追溯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并作了初步的探索。今日中国依然能从辛亥革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中汲取一定的经验教训,以便顺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中华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的急剧加深,在二十世纪最初十年间,中国兴起了规模空前的旨在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反满思潮.反满思潮的掀起,首先得力于当时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他们根据自己的世界知识和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把反满作为拯救祖国、振兴中华的起点和关键.正是反满思潮,动员起成千上万的民众走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又正是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埋葬了清王朝,迎来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18.
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政治现代性视角出发,反思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得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政治形态确立的起点,并分析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解决的和未曾解决的问题.用政治现代性视角回顾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当今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武昌起义的胜利及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从武昌起义时期颁发的《鄂州约法》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规,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公民有参政权等资产阶级民主法则。从理论上说,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已无可置辩地以宪法形式确认为国家的政体。封建专制的统治方式已被抛弃。武昌起义后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崩溃。如何构建一个符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精神的新地方政制就摆在革命派面前,舆论界也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八旗进驻荆州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荆州西有巴蜀之险,北有桐柏之固,南控湘黔,东制吴越,据江汉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廷在平定“三藩”、收回台湾后,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增设了荆州、福州、广州等八旗驻防。驻防荆州的旗兵共约4500多名,连同官兵眷属约达20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