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论艺术与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艺术与经济联系起来的理论基础在于:1.艺术本质——艺术为生产力要素之一,亦是人类基本需求与经济需求之一;艺术功能包含经济价值;2.艺术内容——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内容的基础;3.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并受经济水平制约;艺术风格同样;艺术形式可分软式硬式;4.艺术创作——属于艺术生产;既服从物质生产规律,也遵循精神生产规律;艺术创作者在生产中既可非商品性自娱消费,也可满足商品性他娱消费;5.艺术欣赏——可视为广义艺术消费而不论消费购买是否发生,潜在购买者或顾客都会同时欣赏经济活动中的艺术品具有的商品性价值和非商品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综述声乐艺术中人声的意义;声乐技术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技术服务与艺术;声乐艺术的最终目 的是艺术表现。并详细阐述声乐教学中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寻求出良好的声乐学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部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现状考察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部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可概括为: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实践范围有待拓展;运作机制有待创新;发展条件有待改善。推进西部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对策有:(一)努力构建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生态圈,包括:优化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内结构;强化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外结构;新化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联结销。(二)积极探索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下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艺术现象,就算是所谓的圈内人也会有太多困惑:原有艺术价值体系的失效,艺术理想的遗失以及对艺术终极标准的怀疑;后殖民文化压抑下的茫然;艺术话语权的转移到底将艺术引向何处?在艺术尝试中是否需要道德的约束等等。而作为直接的艺术实践者,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一、正确的定位需要单纯的动机;二、立足本土文化,对传统艺术给予充分的尊重;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西方艺术;四、为的是心。  相似文献   

5.
岑家梧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以人类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的资料对图腾艺术、史前艺术和中国古代美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相当成就,是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于艺术和艺术史展开研究的先行者。岑家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将社会学观点和方法应用于艺术和艺术史研究,将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在艺术起源的问题上,他指出艺术产生的本质在于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他反对艺术与社会人生无关的说法,认为应从社会生活来考察艺术的本质。他认为艺术社会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艺术的起源问题;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的进化问题;艺术进化的阶段问题;艺术天才问题。他对于艺术和艺术史展开的研究,在中国艺术史研究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们关于艺术和游戏的公共经验是:艺术是美的事物,游戏是自由的活动;艺术是具有人的能力的可审美性的人为事物,游戏是自足(因而整体自由)的生命活动.能力审美论视野中的广义艺术与游戏是部分交叉关系;惯例艺术与游戏是交叉或从属关系;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艺术游戏论具有片面的合理性;本质论意义上的艺术游戏论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艺术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的艺术秩序建立之需要,以概念性分析方法研究艺术存在事项可知,艺术是一个复数;应确立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念;变化的艺术内涵因素至少包含情感、观念、价值、手段四个核心因素;不变的是艺术灵魂品位,包括艺术之味道、气质、极致、魂灵;应依循"艺术是一个复数"和"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创立变与不变的中国艺术学秩序、推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发展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创立中国的艺术学学派。  相似文献   

8.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装置艺术的美学特征正是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超越艺术与客体世界;艺术与观众二元对立的弥和性;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的自足、观众的参与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性;意义阐释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社会参与、反思与批判性等。装置艺术因多采取生活用品和工业品等而与大众生活意象相联系;以其对大众生活意象的反诘与超越而获得了大众化和贵族化的双重品格。但装置艺术也有着非艺术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负面可能。杜绝肤浅,走向深沉与文化性,是作为观念化艺术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重要性,并具体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几个措施:抓住重点,艺术地设计基础知识教学;艺术导入,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培养自然、真实、平等的教学气氛;艺术创设教学情景。最后,总结出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给师生带来了愉悦。  相似文献   

10.
艺术鉴赏教育是广告教育的重要一维,但通过对开设广告专业的各高校的调查显示,高等对广告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普遍重视不够,存在重艺术技能教育,轻艺术审美教育的现象。健全广告教育,促进艺术鉴赏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注重艺术鉴赏与广告教育的结合;加强相关课程、师资、教材的准备;改进教育和考核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注重挖掘中国传统艺术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创伤理论是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研究的核心,创伤指某些人对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该理论在20世纪末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长日留痕》是石黑一雄的代表作,描述了战后英国管家史蒂文森对于自己往日创伤经历的回忆与反思。该文学文本描述了创伤经历的产生、延续和修复的三个阶段,以及史蒂文森对过去经历的梳理和逐步建立的与外界的联系使其成功实现创伤修复的心路历程,而该经历对于创伤修复来说富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2.
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内涵尚存学术争议,应采抽象概念抑或类型化的思维进行界定,仍有待研究。公报案件的实践运用显示,法官已经无意识地在采用类型化的思维方式,并将依据要素和解释要素作为判断的核心要素,而部分案件的归类问题则反映了抽象概念思维下的弊端。“适用错误”兼具实践依法行政原则及作为司法审查基准的双重功能,类型化的思维既可体现其独立内涵,亦未固化各撤销要件之间的界限,从而有助于整体把握“行政违法”概念和司法实践需求,进而实现其功能。在类型化视角下,应从对应性、合法性和完整性确立对“依据错误”的司法审查标准,而对“解释错误”的审查则需结合个案,并通过行政审判实践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风月宝鉴”就是借用了佛学白骨观的思想,它源自佛学思想,而作为佛学经典的《俱舍论》,则十分形象地传达了“风月宝鉴”里面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俱舍论》第六品详细介绍了“白骨观”(《俱舍论》用的是“骨锁观”)的修法和作用,专门用来对治各类贪欲的方法。今天,这种方法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女学”、“女学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话语体系的能指符码之一。作为“现代性”转喻象征的“女学生”,在沈从文的笔下成了现代性批判的指代,显示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男性本位特色。作为“他者”形象的女学生,在其听闻传播与成论生成的形式中寓含了其异己性与欲望化特征,在抽象与矛盾描写中显示了其客体化与对象性本质。“女学生”形象在沈从文笔下作为“第三方”话语谱系,折射着乡村对都市的想象、都市对乡村的影响,以及来自乡村、身居都市的作家回望自我与民族来处,对国民性、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大众"概念主要有两个英文词:Popular和the Masses。这两个词分别对应着西方语境中"大众"概念的两种不同的知识脉络。与西方的"大众"概念不同,中国当代"大众"在经历了从"革命主体"到"消费主体"的语义流变,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大众"概念。但是,当下的"大众"概念往往把西方"大众"的两种"所指"都归结在同一个概念里,并以西方的"大众"概念为参照系,这不仅造成对"大众"概念使用和理解的混乱,而且也模糊了中国"大众"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法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道德需要,是主体普遍道德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表达。个体道德力,则是社会法治建设的“助推器”。个体道德力助力法治文化弘扬、推动法治人才培养、促进法治体系建构、保障法治实践深化。但是,个体道德力与社会法治并非总能有效共行、相与为一。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对策、清除掣肘,全面强化个体道德力对于社会法治之功用,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夯实法律的伦理内涵与价值基础,提升立法的反思和回应能力;构建司法执法与民意的有效沟通机制,考究司法执法实践中"道德话语"的特殊意蕴;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的守法理性,强化公民的守法自律意识,为公民的守法道德确立具体向度;兼顾知识普及、法学研究与价值体认,注重法治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培育;德法双修,法德共进,敦促道德教育与普法教育桴鼓相应,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但继承了儒家经典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把个人的社会活动看作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共同的基础,三者的统一构成个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在政治异化中,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发生了分离并使得解放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政治领域,奴役和剥削关系在市民社会中仍然保留着。但政治异化发生的原因必须到市民社会的结构中去寻找,马克思早期理论探索的重点因此由法哲学转向了市民社会,并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这样,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探索过程便表现为“国家和法→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逻辑关系具有明显的反向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existence of a “boy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topic of public policy debat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tate of American boyhood, using not only the commonly reviewed indicators of school achievement but also mental health, premature death, injury, delinquency, and arrests. Boys are in trouble in many areas: low rates of literacy, low grades and engagement in school, high dropout from school, and dramatically higher rates of place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suicide, premature death, injuries, and arrests. Girls, however, suffer from other problems, especially depression,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and eating disorders, and are less likely to achieve at the very highest level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both boys and girls suffer from characteristic problems, but the issues affecting boys are serious and neglected.
Judith KleinfeldEmail: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as of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on certain aspects of welfare reform, namely the Marriage Promotion Act, which uses funds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wo parent families. Drawing on research with former and current welfare recipients,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the mothers felt about certain welfare reform policies while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ir current work and family arrangements. Two main ideas behind welfare reform were to encourage paid work and two parent families. While the mothers acknowledged that having access to a second wage earner would help themselves and their children realize a life less complicated by monetary issues, they expressed anger and frustration at being encouraged to marry. Welfare reform dictates that families receiving assistance tak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ow-income lives and that paid work is essential to moving a family out of poverty. The stories from the mothers interviewed for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while they valued work and wanted to work, to combine work with being a “good mother” was difficult to accomplish. Ultimately, what these mothers suggest through their experiences is the contradiction of welfare reform—paid work does not necessarily provide independence and marriage to another wage earner also undermines independence.
Marcella Gemelli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