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无根”的飘零者——《白鹿原》黑娃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中的黑娃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他是作者以独特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的切入点。黑娃的悲剧人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方式,象征了中华民族寻找精神之父的艰难历程,他使作者书写的“民族秘史”具有了沉郁悲凉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日出》问世后,就有人指出它在庄偕情绪的平衡上,取得了比《雷雨》更大的成功。 曹禺是位具有喜剧情愫的悲剧诗人。他的举止言谈,有一种喜剧性的幽默感。他对社会生活撕肝裂肺的悲剧发现,同时就包含着破涕为笑的喜剧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但没有冲破反而加深了悲剧发现的底蕴与色彩,以更大的震幅震荡着人的灵魂。他在《雷雨》八个人物中特意塑造周冲、鲁贵这两个作用不同的喜剧人物,便最早地体现了这一点。 周冲的喜剧性在于他是“夏天里的一个春梦。”他的“梦”做得越执着,他同冷酷残忍的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作为一个悲剧作品,它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本文试从它作为悲剧这一特点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拭撩其主题之神秘面纱。(一)从悲剧产生的原因和矛盾冲突看,它表示一种讽谕,一种劝诫。《长恨歌》的前半部分,诗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述了唐明皇因“重色“而“倾国“的悲剧过程,并以此讽谕后来的君王,引以为诫。主观上,《长恨歌》悲剧是由李杨自身的过失、弱点造成的,而客观上,其又包含着浓厚的社会因素。从悲剧的矛盾冲突看,《长恨歌》揭示的是帝王的个人情感、生活与封建的社会义务、道德、职责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的根源在于他只会享用皇权而忽视了皇权听赋予他的重大的社会责任。因而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当他失去权力,爱情也就随之而毁灭。这既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二)从悲剧塑造的艺术形象看,它展示了一种  相似文献   

4.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3,24(1):76-79
黑娃是《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作品成功刻画的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悲剧形象。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混入革命队伍中的丑恶势力对其生命的毁灭;其二,儒教传统对其叛逆性格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以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来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希腊悲剧的精神归结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并以此反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哲学,最终以艺术的方式肯定了生命,所以尼采在该书中主要宣扬了一种艺术的形而上学、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精神。但是,经过分析之后,文章得出结论:尼采并不仅仅是在讨论艺术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即,生活究竟是需要真理还是谎言?也即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而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郑周明 《学术探索》2006,(1):124-127
《白鹿原》作为20世纪后期的一部厚重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白嘉轩周围的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伦理悲剧;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小蛾,从肉体到灵魂都是悲剧的典范;白灵投身革命,却被肃反政策所杀害,无疑是政治悲剧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西方正统的悲剧观念,也即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观念,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和中国的古典悲剧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这同时被打入另册的悲剧,虽远隔重洋,又各属于东西方两大不同的悲剧范畴,却有着许多相通、相似和相异的特质,他们构成了世界悲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比较研究莎氏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对于探寻世界悲剧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比较研究《赵氏孤儿》和《麦克白》两部悲剧,对于突破这一重要环节来说,则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又看了一遍电影《牧马人》,很受感动,很有启示。 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去国三十年的许景由重返故里寻找他的儿子的故事,却在于影片写了几个普通的中国人,他们的朴素的感情、他们的对祖国的真挚的爱,特别是表达了他们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志气。 动人的地方更不在于一个大资产阶级的弃儿许灵均并没有被拥有亿万资财的父亲吸引去,而在于他被祁连山的大草原、被曾同他甘苦与共的劳动人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流浪汉文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 (Ralph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流浪汉在寻找自我的流浪中 ,审视自我 ,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反映美国社会中现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生存困境 ,以及民族岐视和压迫 ,隐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通过《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经典流浪汉文学的比较 ,可以领略艾里森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语言选择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一部方言小说,尽管其独一无二之处恰恰在于主人公流浪汉式旅行涵盖了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来自北方的人物也不少。《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围城》中的方言土语就像鬼魂和影子一样藏在国语背后。虽然作者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偶尔使用方言,但也尽可能削弱方言的影响。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20世纪40年代,当北方作家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时,南方的钱锺书却和他的人物一起学习正在形成中的国语。两种不同的学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遗产。  相似文献   

11.
孔尚任出生在明末清初这种"血与火"的时代。《桃花扇》的悲剧精神不仅与作家生活的时代有关,还与作家的坎坷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尚任在淮扬治河期间曾对明朝遗老进行了广泛走访,并实地考察了明朝的遗迹,这加深了他对南明覆亡的悲剧性认识。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的过程中参阅了侯方域的《壮悔堂集》,可以说侯方域的悲剧人生也是《桃花扇》悲剧精神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2.
论《青衣》《玉米》的叙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和《玉米》塑造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她们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 ,尤其是透视了她们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的“他者“地位。本文从叙述体态中视角的转换、叙述结构的组建和叙述主体的分化三个方面 ,对两部中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3.
"血性意识"构成了劳伦斯文艺思想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核心便是对基于肉体与血液的男女两性关系的推崇。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通过四对不同男女的两性关系向世人传播他的性爱宗教。他张扬人的本能,颂扬生命欲望,反对精神、理性和意识对人的天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静静的顿河》写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力的新生,还是他的悲剧?这是自50年代苏联国内和中国评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焦点在于错误、罪过在人物身上,还是社会责任。本文作者力主“悲剧”说,责任在于社会,造成悲剧的原因在于沙皇政府长期对哥萨克群众灌输的那种愚昧的偏见和特权,也在于红军和苏维埃政权中某些人的错误。小说结尾处,作者抓住了激情发展顶点前的某一顷刻,最能体现作品的悲剧性。作品的开头,对格里高力祖父一桩浪漫而又悲惨故事的描写,隐寓了作品的悲剧性。“新生”说认为小说的结尾预示了主人公的新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作品的整个结构、情节都是接着塑造一个悲剧形象的需要来安排的,而结尾无法扭转整部作品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强盗》、《阴谋与爱情》、《斐斯柯》、《唐·卡洛斯》等几部作品是其悲剧写作的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席勒是这样解释悲剧和悲剧艺术的:一般所称的悲剧艺术是以产生怜悯的快感为目的艺术,悲剧是互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之诗的模仿,使其组成完整的剧情,向我们指示处在痛苦中的人,而用意在于唤起怜悯。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言情”就是高扬人类的自然情欲和自然需要,从而否定由社会和文化规定形成的理性桎梏。“情”指人的情感生活。而情感生活被否定之后,人的存在事实上就被否定了。所谓“悲剧”就是以对人类的情感的否定而产生的悲观主义性质的作品。《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者用一种“色空”的悲观主义哲学描述了一群青年的情感和心灵被毁灭的过程。情感的崩溃引发了他们心智的错乱,心智的错乱引发了他们生存能力的瓦解,从而由个人的崩溃引发家庭的崩溃,由家庭的崩溃引发社会的崩溃。这种恶性扩散性崩溃就是《红楼梦》彻底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由《圣经》关于人的概念和原罪概念出发,以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哈姆雷特》;以理顺复仇与人生、命运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哈姆雷特这个复杂的人物,特别是他的命运、他的犹豫和他的感情。由于哈姆雷特是同时作为复仇者和复仇对象的,所以其悲剧也就带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8.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执著于社会人生。他们从现实主义出发来表现在社会漩涡中苦苦挣扎的各色人物,且为自己笔下的悲剧人物唱着一曲曲的挽歌。在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探讨中,他们着重强调的是社会原因。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个愚昧保守、封闭专制的“未庄”社会,才产生了许多悲剧故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刻意描写的是“呼兰”社会,曹禺写《日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贬损那“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金钱社会。如果说大多  相似文献   

19.
陈斯一 《文史哲》2022,(1):145-154+168
德国古典学家韦尔纳·耶格尔在他的名著《教化》中提出,古希腊文化的独特品质在于一种强调"理念"和"形式"的秩序感,以及以此为范式"形塑"人性的教化。他据此认为古希腊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教化》对古希腊文化的赞颂,与西方学界的几种批评立场形成了对比。在《教化》中译本出版之际,重新审视西方学界的这些立场对比,并结合古希腊史诗和古典哲学的多种重点文本分疏相关议题,有助于汉语学界更深入地把握耶格尔所推崇的古希腊秩序观的思想脉络。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指出的,古希腊文化缔造秩序的强烈冲动,其实恰恰源自古希腊人对宇宙和人生之本然无序的深刻体认,因此,想要更加原本地把握古希腊文化的特性,研究者就必须重视古希腊思想中秩序和无序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牟春 《兰州学刊》2009,(6):35-39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喜剧和悲剧、神学和哲学这两对重要的矛盾。苏格拉底则是这些矛盾的焦点。不过通过独特的反讽。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理解和超越了所有的矛盾,并把矛盾的两极看作是一个具有张力的整体统一于自身。而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戏剧性设置,柏拉图暗示,哲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作为整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