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王安忆作品对人性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应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安忆的作品经历了从人物自我情感的展示上升到人性价值的审视这一过程。她通过性爱这一生命现象和女性生存价值的思索揭示人性的真谛。领悟王安忆营造的人性世界才能理解王安忆作品的真义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是我当代文坛的后起之秀,一位二十九岁的上海女作家。她从七十年代末步入文坛,便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有人说:“美是王安忆作品的总的主题。”也有人说:“因为王安忆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所以她的作品就美。”确实,她笔下那些文雅、恬静、多思、沉着,内向的少女形象,她们插队、劳动、回城、工作、学习、恋爱的各种生活侧面,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青年从  相似文献   

3.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主人公"她"进行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情欲心理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她"由普通的心理压抑走向变态心理最终升华为崇高的母性心理过程。本文试图挖掘作品中的心理学元素,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她"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运动状态,解构由于三者的相互冲突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心理变态。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注重在小说中建构女性的文化空间,并且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个体性到社会性的特征,随着时空的转换与叙述视野的开阔,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逐渐走向成熟。王安忆的作品在空间构建转换中,揭示出不同生活空间的女性意识的发展,挖掘出女性主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文学探索的高潮中,王安忆的三个中篇《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以大胆的性描写在文学界轰动一时。然而,"三恋"在打破性禁忌的背后实则蕴含着作家对于个体(尤其是女性)生命的关注和对自我意识的建构,强调人的本体生命力对人行为的支配,通过对两性性欲望、生命欲望的经验摹写,王安忆成为这个时期中国女性书写中独特的一位。  相似文献   

6.
小说《桃之夭夭》体现出王安忆创作的一种"过渡",那种更加倾向于真实而平淡的底层化与民间化的姿态,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精神的内在转变。王安忆在文本中倾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探索女性内在的生命精神:《桃之天天》无疑是最能体现普通女性日常生活姿态的作品,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地母的精神"或一种关于母系生命所创造的奇迹。从"上海传奇"再到这一次真正的"上海日常",王安忆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而温暖的感情、熟悉的时空与生活,又一次完成了另一种"上海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坛,王安忆是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和精神地理把握得最为准确、描写得最为细腻的一位女作家。而《天香》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可以看作是"上海系列"的进一步完善,但同时也能清楚感受到它是作家一路创作以来将女性写作的困顿与挣扎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作品。通过对王安忆女性写作挣扎与困顿的解读,不仅能更全面地把握整部作品的精神维度,还能看到一位写作者的人生圆融之途在该部小说中的隐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小说创作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历程上矗立着三个里程碑,它们分别以《小鲍庄》《叔叔的故事》《长恨歌》为代表。对这三部作品进行剖析,我们既可以看到王安忆小说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大气的轮廊,又能揭示出其创作底气的不足。我们期望王安忆能铸就她小说创作的第四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公认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但对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性,学术界、包括王安忆本人一直都无定论,存在颇多争议之处。论文在海派文学这个背景下,结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现实的生活,张爱玲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王安忆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与政治的疏离。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随着叙述意识的自觉,叙述方式也得到发展。早期作品中的“潜在叙述人”直接代表作者的视角和倾向,后来叙述人开始逐渐独立,到真正自觉并进行“叙述干预”,从而取消客观全知视角。小说语言关注人物内心意识,多用间接转述;并从运用风俗化的方言转向运用书面化的叙述性语言。叙述的转换使王安忆的创作冲破了传统小说艺术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与文化结构转型期,王安忆曾用系列作品营造出非宏大叙事背景下上海的民间生活与价值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在作家追求精神向度,实现创作理想的过程中却产生了疑问与危机。王安忆在近期的小说创作中,努力从乡土与城市二元叙事的空间中突围,并最终在新作《骄傲的皮匠》中,以对来自乡土的小皮匠在上海城市生活中日常体验的书写,达成本真的生活与伦理法则与城市现代性进程的谐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方法揭示出福尔斯的处女作《收藏家》(1963)中貌似专情温柔的男主人公克莱格的性格结构是以破坏性为核心的囤积性格、受虐—虐待症、恋死性格的混合形态。他象征着男权社会的恶、自由意志的恶及辨证的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王安忆的《长恨歌》置于女性文学视野,通过作品的故事、人物关系和人生景观,阐释其女性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构筑"天使形象"的鸟托邦,叛逆的妇女乐园,用生活说话.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者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以其多变的色彩,不同的风格,不断地超越自己而给文坛带来了求新求变的新质。她创作风格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对文坛评伦家过去观点的挑战。王安忆小说以展示上海文化为审美对象,文中细腻委婉的笔触,对女性命运的历史关注,都标示出作家个人化女性写作的鲜明特征。小说创作中透露出深切的悲剧体验,是作家理性感受的升华,封闭性的情景设置,又使她的作品超越了世俗的时空,体现了王安忆更高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早期小说创作过多地局限于个人经验和个人情感。《小鲍庄》是一个突变,树立了作家超越自我的信心。从《叔叔的故事》开始,真实性不再是小说的必要规则。《伤心太平洋》和《纪实与虚构》凝结了王安忆小说创作超越意识的最新成果。《长恨歌》及其之后的一系列新作,表明了王安忆小说创作艺术水准的更高层次。自我意识与超越意识的相互消长,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王安忆在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小说观念,确立了一种新的小说立场。她把小说世界命名为心灵世界。本文试图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一贯倾向、独特的艺术气质和生活经验等方面,阐释王安忆是个重视心灵的作家,这正是她之所以拥有新异的小说立场的深层原因。本文还对王安忆小说立场的意义作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作品《长恨歌》的叙事语言很有特色。它借助电影的表现技巧缔造别样听觉空间,又调和笔墨在文字上做足功夫。听觉和文字的双重力量,构造起了一个立体感极强的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